分享

王羲之行书神品,比《圣教序》更传神,但被低估、忽视已久!

 ZGGDWWZS 2023-05-14 发布于山东

对书法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知道,学行书和草书始终绕不开的人物就是“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已然成了必临法帖。学行书选择的是《兰亭序》《圣教序》,除了这两件之外,王羲之其实还有一件集字作品值得一学,但长期以来,此作被忽视、低估,知名度也远远降低,它就是《兴福寺半截碑》。

文章图片1

《兴福寺半截碑》即《镇国大将军吴文碑》,此碑是为纪念吴文而立,于唐开元九年(721年)立于都城长安兴福寺。在唐代,集王羲之字、欧阳询字立碑之风盛行,兴福寺僧人大雅遍览王羲之行书名帖,耗时数月方成。

文章图片2

《兴福寺半截碑》从刻成到明代中期,一直名气不大。据说在明万历年间,王尧惠发现此碑被置于西安城南壕沟中,遂将其移至西安府学,如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残碑高约80厘米、宽104厘米,碑文现存35行、700余字,由徐思忠等拓刻保存。

文章图片3

此碑名为“半截碑”,但实际不然。故宫博物院熊长云研究员认为,此碑型质借鉴《圣教序碑》,而唐代碑制的尺寸一般有明确标准,由此推测,《兴福寺半截碑》原碑高应在2.5米左右。所以,现存残碑仅为原碑三分之一,学界也以“兴福寺残碑”称呼它。

文章图片4

根据专家考证,《兴福寺碑》集字来源有这么几处。首先是源于怀仁的《圣教序》,据明代赵崡、杨宾等人所著文章可知;其次是源于赵模《千字文》,证据是《圣教序》中无“监”字,而《兴福寺碑》的“监”字皆采用赵模《千字文》中写法;其三是根据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其四便是大雅等人借用王羲之书风的偏旁部首,加以拼合。

文章图片5

综上所述,《兴福寺碑》较好的保留了羲之笔法原貌,又能够融入个人巧思,不落窠臼,所以安世凤称赞:“其集王字,顾独得其精神筋力,俨如生动,不比怀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书家重之。”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书家看来,《兴福寺碑》比《圣教序》更传神。

文章图片6

《兴福寺碑》点画劲峭,结字欹宕,刘熙载点评:“盖圣教之字虽间有峭势,而此碑尤以峭尚。”其尖锋入纸、一搨直下,中锋行笔,调锋流畅,点画圆润遒劲,兼具二王的“内擫”与“外拓”之法。

文章图片7

八大山人《临兴福寺碑》

虽然只剩下三分之一,但刻工精致、字迹清晰,它与褚本《兰亭》、古榻七佛头《圣教序》,并为三大“王字善本”,同时又“尤显逋峭,古今集右军书凡十八家,以《兴福寺》为最。”明末以来,临《兴福寺碑》的书家很多,如王铎、八大山人、白蕉等,尤以八大山人临本别有异趣。

文章图片8

白蕉《临兴福寺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