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無審美,一切都與你無關。

 关陇之 2018-11-16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若无审美,一切都与你无关。

美学大师木心先生说:

“没有审美力,是一种绝症”

把审美当作一种趣味的人

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

而无审美趣味的人

便觉得生活千篇一律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生命中所有的美好

都来自于最耀眼的灵魂

当你用心去倾听世界

感受清风,感受细雨,感受万物

以审美的眼光

摒弃世俗的利欲追逐

病态只是别人的温床

而万物都是你诗意的源泉

若无审美

一切都与你无关


南宋 马远 《松下闲吟图》

南宋 马远 《月下观梅图》


有哲学家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生命就是一个对美顺从的过程,它随着我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而改变,但始终以美为中心。若无审美,一切都与你无关。



人性的需求本是多方面的,就像人的口腹之欲,饥则食,渴则饮,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情中也有美的要求,也同样是人生的一种本能。正如古人以书法、以绘画慰藉生平一样,追求生活中的审美,是满足精神上的饥渴。饮食的缺乏,可以使人身形上的消瘦,而美的缺乏,则当使人滋生精神上的病态,所以在满足物质生活的时候,还应该对审美有所追求,这是精神上的一种满足。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局部

▲元初 赵孟頫 《人骑图》



中国人擅长从山水自然中,找到心性的归依,正如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中说:“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一身无事,四季都是良辰。山水之中,每一个季节都能变成生活最真实的部分。



古人写过一篇《山居自乐》,便是对万物之美最真诚的赞颂。



春色佳,有桃花有杏花。绿杨深处莺儿骂,天阴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




夏日长,抚苍松坐翠簧。难逢不用蒲葵扇,放开短发迎朝爽,洗涤尘襟纳晚凉。





秋月清,白苹洲蓼汀,芳菲黄菊开三径,风前倚石吹长笛,月下焚香抚玉琴。




冬景余,掩柴门著道书。红炉榾出煨山芋,开窗积雪千峰白,绕树梅花几树疏。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应该是生活中具备的基本审美情感。当审美生活由自然山水进入到艺术领域的时候,审美进入到另一个纬度。我们欣赏一张画,一幅书法,一件器物,便是对这个民族流传千年以来的文化的审视,从各个艺术与器物的源流,我们可以窥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世人生活中的审美,化成了对生息的供养,从夏商周的知礼守制,到宋明的朴素典雅,这便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审美意识。我们的诗性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始,最后生发成了无处不在的浪漫和诗意。它是斋中古湛,亦是案上清疏;它是画里清趣,亦是亘古禅意。甚至于一本古籍、一个佛手、一盆蒲草,都是人们生活中对美和雅致生活的归省。




有人说,完美即是一种缺陷。缺陷,亦是另一种完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鉴赏判断完全不以来于完善性概念。”按照康德的评判标准,残缺即使无用和不完善,也可以成为美的对象。在这一方面,中西方是相通的,正如西方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成为不朽之作,中国《红楼梦》的残缺铸就了它的另一种审美高度,至于而那些残破的石碑佛像,泛黄旧书,无一不是生活中另一种美的存在。



美学家朱光潜说:“天生的是姿禀,造作的是修养;姿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资禀不是后天可以养成的,它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天赋,但素养却可以在生活中形成和培养,愿你做一个有趣的人,心存审美的种子,让世间一切为绽放美丽,摇曳多姿。若无审美,一切都与你无关。


北宋 苏轼 《枯木怪石图》

南宋 郑思肖 《墨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