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老子的道家思想精髓,和儒家思想的差异

 昵称32937624 2018-11-16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01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一个就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那你知道这两大思想流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吗?

《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而道家游方之外。这里的“方”就是社会的意思。

简单说,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的哲学,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哲学。更通俗地讲,儒家思想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个人通过修身实践而获得人生的意义。而道家思想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希望返璞归真、顺应自然,建立一个知足常乐的人间乐园,通过个人修身养性获得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孔子就像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而老子则更像个繁华看尽的老人。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传统。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但让我们可以更加简单和朴实地看待我国两种哲学思想的主要差异。

02

那这两派哲学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吗? 当然有! “物极必反”是两大哲学思想的共同点,意思就是: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之后,就会走向相反的另外一个极端。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易传》一书中有说: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在老子经典的《道德经》有一句经典: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句话还有后面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尤其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让我们先来看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什么意思。

“反”可以是事物的反面,或者说矛盾的对立面。“道之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运动,或前进的动力。所以“反者道之动”的第一层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或者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会相互转换。而第二层意思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一种用发展或者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而后半句“弱者道之用”的“弱”可以理解为柔弱、弱点、不足或者弊端。意思是,正是这种柔弱才是“道”的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但其实柔弱或者处于劣势,才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作用。另外,一个人的弱点和劣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变为优势,强弱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而这句话更深层次含义,则反应了道家思想“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境界。万物相生相克,万事阴阳共存、利弊共生。

所以,不管是反者道之动、还是弱者道之用,都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这种以运动、变化和矛盾对立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说:“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影响深远,以至于中国的统治阶级在繁荣昌盛时期都非常谨慎。这也是一种心理武器,即便在最黑暗,最艰苦的年代,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满怀希望,憧憬黎明即将到来。甚至可以说,也正是这种信仰和意志,帮助我们度过了历史上很多艰难的时期,让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之久。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从思想根源来说,可以追溯到道家和儒家的物极必反思想观念,它让我们懂得,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至于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我们古代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比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前面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03

好了,讲了这么多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让我们还是回到今天要讲的思想家:老子。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老子的道家思想精髓,和儒家思想的差异

老子,姓李名耳,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是周朝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古代李和老是同音字,老子的“李”姓,还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的始祖。老子从小聪明好学,长大之后成为了周朝守藏室之官,也就是周朝藏书室的管理员,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博学之人,而在春秋时学识渊博的人常常被尊称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他被称尊称为“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传世经典是《老子》一书,也被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一共才5162个字,可谓字字珠玑。

04

说到《道德经》,可能我们很多人都能背上几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思想认为,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者,这个“者”,就是“道”,因此得名“道家”。意思是在万物的有是从“无”而来的,也就是从无生有。“道生一”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无”。

老子哲学思想主张“无为”, “无为”的意义并不是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任意而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也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老子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认为这些德性都是“道”、“德”的堕落。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由此可见道家与儒家的直接冲突。

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人们丧失了原有的“德”,是因为他们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套自然法则,即有自己的“道”。而且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这就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道家哲学思想精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总之,老子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而所谓的道就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按照西方哲学的划分,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客观主义哲学思想,与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把客观精神,比如理念、观念和老子的道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因此他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