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论2:中国哲学主干是什么? 陈应发 中国有哲学吗?严格的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哲学概念、范式、框架等理论,现代哲学也不过是抄袭西方一些概念罢了,没有自已的哲学理论,没有思维创新,怎么会有哲学。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德里达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是什么?哲学思想就是关于形而上学的思维,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维定式。对此,当代新道家、新儒家都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关键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逻辑定式,应该属于道家还是儒家的?其实,老子《道德经》本意就是“遵道贵德”、“依道立德”,是老子率先提出“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服从天道”的哲学思想,并将其理论化、格式化,因此说,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 1、不白之冤,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概念 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本来是用来表达哲学思维的一对概念,但由于崇尚马学等原因,中国大陆将形而上学视为辨证法的反义词,是片面、机械的代名词,这是一种扭曲哲学本义的说法。这是极其错误的一说法,也是危害巨大的做法,他扼杀了中国人形而上的抽象思维,让中国人变成了一群没有思维的猪和羊,就只知道皇帝怎么说,领导怎么说,文件怎么说了。 形而上和形而下,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常被各家用来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是我们对西方哲学概念的一种翻译,这种翻译根据就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对于该翻译,惊为天成者与怒斥伪谬者旗鼓相当。如果说“形而上学”是翻译的metaphysics,那么“形而下学”就是翻译的physics,也就是物理学,这里是科学的代名词。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这个名词的来源,是有故事的。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公元前70年,希腊罗多斯岛的安德罗尼科斯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失传著作。这些著作编号靠前的是自然科学著作,希腊文写作physis,其形容词为Physikos,这就是今天的物理学;而排在物理学后面的(在希腊文中由前缀meta表示)是研究存在原则的著作,因为它们“排在“物理学“之后”,所以安氏称之为Meta Physik,最后演变成 Metaphysik,大家便以此来称呼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叶秀山,2002)。 2、道统百家,老子最先提出了中国哲学本体论 初次接触老子《道德经》的人都非常奇怪,老子道的含义是在变的,有人说8种,有人说4种,但笔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阐明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之本、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类之始,笔者简称“母体道”,他来源于原始创世纪的神话;二是阐明道世界万物运动的最高规律,道是运动之理、运行法则、自然法则、终极规律,笔者简称“规则道”,其思想可能来源于远古巫师的预言。 随着了解的深入,当从哲学上来解读老子《道德经》时,不仅不吃惊,反而为老子道的含义叫绝。学哲学的都知道,古典哲学本体论有两种,一种是本原论,另一种是存在论。老子这两种道的含义,正是哲学上的两种本体论,老子万物之源的“母体道”是宇宙的本原,是本原论;老子自然法则的“规则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共性,是存在论。如果道的意义少了一种,就少了一种本体论,哲学思想就不全了。 老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第一个提出了哲学本体论,也第一个阐明了2种哲学本体论思想。先秦儒家仅局限在具体的仁义说教上,是政教文化。孔子仅仅大力倡导克已复礼,罕言天道,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偶尔说一句天道,还是指仁义说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作为儒家六经之道《易传》,是孔子带领弟子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传》中有道的论述,都是仁义类的人道,这些都不是世界本原,也不是世界共性,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唯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句,有点形而上哲学意味。西汉董仲舒一改孔子罕言天道的习惯,才模仿道家提出了天道人道论,并顺势得出“君权天授”、替天行道等思想。但董仲舒的重点是天人感应论,对道的论述不充分,儒家本体论还是没有建立起来。直到宋明理学时,程朱道学才建立了儒家完善的本体论。程朱道学的最高概念是理,本质上是模仿老子的“母体道”和“规则道”。如二程说:“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散之在理,统之在道。”朱熹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其他各家也大体如此,如法家的法道、兵家的兵道、墨家的兼爱等,都不过是就事论事的人道而已,不涉及宇宙本原和世界共性,缺少哲学思想。因此说,虽然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都是“志于道而论天下”,“执五常以牧天下”,(指孔子执常仁,荀子执常礼,韩非执常法,墨子执兼爱等),但他们所尊的君道、臣道、礼道、兵道、法道等,都是就事说事、就礼说礼的形而下的具体道,都是次级道,没有哲学本根本体,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达到道家本原道、本体道一统天下的最高境界。因而他们都只能从伏羲黄老的道家理论中吸取局部营养,只能依据模仿伏羲黄老所开创的大道之理构建学说。 其实,老子是先秦百家中第一个提出形而上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其它各家都是为君主服务的具体政教理论。因此,老子与百家文化的关系,正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本质与现象等关系,老子哲学是对百家具体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并为百家文化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经用大树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哲学就好比大树的根基,树干是物理学,其家学科是树枝,树根基源源不断地向树干和树枝输送营养。 3、道统文化,老子最先提出了“遵道贵德”逻辑定式 正如本文开始所说,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反映在“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思维定式中。虽然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出现了天道和人道的说法,但第一个阐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是老子。老子《道德经》是天人关系的一部哲学著作,也是天道与人道关系的一部政治哲学,其核心内容就是阐述天道规律,以及依据天道决定人道的原则,阐明人道的德之伦理。老子说,“道法自然”、“孔(大)德之容(形态),惟道是从”,“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等,老子反反复复、正面反面的论述,就是要说明“遵道贵德”这样一个伟大思想。严格的说,老子《道德经》中,天道规律只不是手段,老子核心是依“遵道贵德”原则,阐明安邦治国的人道。 老子《道德经》思想博大精深,他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本理,更是中国诸子百家究天道立人事、立人天道推天道哲学根源。先秦儒家罕言天道,更不用说“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定式了。西汉时董仲舒才模仿提出了天道人道论的雏形,有点“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维的影子了。宋明时程朱道学更一步模仿提出理道论,至此,儒家才有了自已的本体论,才真正建立起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定式。 先秦法家、兵家、墨家等诸子文化,都与儒家类似,其本质都是政治伦理文化,都局限在礼治、法治、德治、兵道、人治等治国层面,本质都是形而下的具体君道、臣道等,没有“推天道以明人事”思维定式,缺少形而上的哲学基础。 可见,正是老子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遵道贵德”的思想,儒家直到程朱道学时,才真正确立了“推天道以明人事”哲学思想。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本来就是具体的治国之道,缺少“推天道立人道”的哲学思想,秦汉以后,相继消亡,其思想被道儒两家吸收。可是,有些儒家不服气,2008年初一次儒道哲学辩论会上,一会儒家强词辨解说,“儒道两家都有‘推天道立人道’思想”;“没有道家,我们也会创立‘推天道立人道’思想”,以笼统、假设混淆儒家在老子以后1500多年,才由朱熹正式模仿“推天道立人道”思想的事实。 4、道家是中国哲学主干说的研究进展 老子首次提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首次提出“遵道贵德”的逻辑定式。老子《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哲学以及各家学说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为渚子百家提供了哲学本体,也为诸子百家提供了“遵天道立人道”的逻辑定式。关于这一点,正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认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吴德勤等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台弯大学教授陈鼓应先生随后于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其后,关于中国哲学的主干是什么的问题的讨论,遂成为热点问题。 其实,道家哲学主干说早就有名家结论,如胡适的鼻祖论、鲁迅的根论、郭沫若的垄断论、许地山的唯道论,西方学者中有李约瑟根系论、汤因比的终极存在说、黑格尔的普遍论、谢林的深层论等。近年来,许多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老子哲学对百家文化的本体论贡献,如张岱年的开始论、宫哲兵的主题论、陈鼓应的主干说、熊春锦的绝学说、萧焜焘的圣书论、孙以楷的根基论等。 中国哲学大师胡适1959年在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上,作了《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的演说,既赞扬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又赞扬老子的自然哲学体系。他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还说:“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胡适,1991) 鲁迅先生对儒家主导的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唯独对道家情有独钟,认为中国优秀文化的根在道家。他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中国百学大师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认为老子哲学垄断了中国2000多年,夸《老子》既是政治哲学又是兵书。他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郭沫若,1979) 著名文学家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一书中称道家的理论为唯道论,他说:“在道教建立以前,古代思想家已经立了多门底道说,其中最重要而与道教有关系的是倡唯道论的道家。”(许地山,1934)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认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他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张岱年,1982) 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在《唯道论的创立》一书中认为:“老子在哲学方面实现了突破,创立了唯道论。老子之前,道已经成为诸子百家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各学派的道论很难超出人道的视野,大家所争论的归根到底都是人伦与政治问题。所谓天道、地道最后也归结为人道。只有老子的道突破了人伦、政治的视野,创立了宇宙生成论”;“道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题,唯道论就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宫哲兵,200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抗生在《老子与道家》前言中说:“老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以至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包括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和申不害、韩非的哲学,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人学说,乃至《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许杭生,1993)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道家关于道论体系的建构和对于'道'的体知途径的探索,可以说触及到了真正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对现代人的哲学思考无疑具有启发性。不自陷于各种片面和局限,而能不断地开拓视野,不断地自我超越,这是道家学风的重要特征,似有助于突破现代哲学的某些困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著名学者萧焜焘在《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说:“李耳的思想意境之高超,洞意世情之深邃,远远超过孔丘。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他研究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构造、生命的奥妙、人类的秉性、社会的生成。……他高瞻远瞩,深入解剖人生,积极介入人生。……冷静地睿智的把握了宇宙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道'”。(萧焜焘,2004) 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倡导道家哲学主干,他在创办的《道家文化研究》开篇“缘起”中说:“老子的道论不仅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当完整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系统,而且,其道论成为中国哲学内在联系的一条主线--这是道家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主干地位的关键因素”;“在战国中后期的各学派中,无疑地道家学派--包括以列、庄为代表的南方道家(或称楚道家),以及宋、尹、田、慎为代表的北方道家(或称齐道家、稷下道家)--在百家争鸣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他还说:“道统意识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一系列以道家思想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互补发展的历史。”(陈鼓应,2001) 安徽大学教授孙以楷在其近著《道家与中国哲学》中,提出了道家哲学“根基说”,他先秦卷的前言中说:“我们不妨以大树比喻中国哲学,其主干是儒道互补,具有鲜明的中国哲学之树的特征,而树根则是道家哲学。因为道家哲学为中国哲学提供了本原本体论,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孙以楷,2004)。 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霞说:“道家不仅有比较完整成熟的天道观和人道观,而且高度重视两者的关联。将其高度地统一起来,是道家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道家不仅由天道推出人道,而且又主张人道要复归于天道。正是道家这种由本体推衍现象、由天道推衍人道,同时又返现象归于本体、返人道归于天道的思维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汉代哲学、魏晋玄学和宋明儒学,成为这些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中国学者黄友敬在《老子传真》一书中说:“老子之道,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也。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黄友敬,1998) 著名道医学者熊春锦在《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一文中说:“老子的《德道经》,字字是灵符,句句是珠玑。她瑰集了上古时期和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她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切学科的精华。在她的大智能中,严谨地构成了一部亘古未有、承前启后、昭示万代、无出其右的一门绝学。这门绝学,就是道学,就是德学,就是老子大唯物主义和老子唯德主义辩证法。”(熊春锦,2006) 哲学其实来源于西方,虽然老子学说充满了哲学的思想,但古代并没有人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我们不妨也看看外国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看法。 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国哲学》(1908年)中写道:“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已从感性的感觉‘走到概念理解的阶段’,已‘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黑格尔,1995) 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在其《神话哲学:中国哲学》(1857年)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性,道是门”。他称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俄国汉学家海澳基也夫斯基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它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李约瑟,2003)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遗著《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汤因比,2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