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思成:为什么娶林徽因的一定是他

 闲谈集锦 2018-11-16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她是中国的第一位女建筑师,也是诗人、作家。


曾经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开拓者。


他们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在他们卓越的一生中,曾经有无数精彩的瞬间令我们为之动容。


这其间,因为战乱,流亡西南联大的经历,无疑是最璀璨的篇章。



流亡:坚守让我们遵从内心


无论什么年代,个人的命运都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国家战乱,百姓遭殃。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颠沛流离,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


任何一场战争都有两个战场


  • 一个是有声战场,前方将士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


  • 一个是无声的战场,后方对文化资源和科研人才进行抢救和保护。


在北京,因为持续发表了一些震惊世界的学术文章,梁思成和林徽因作为建筑界的重要人物,引起了日本人的高度关注。


梁思成接到日军送来的,共建“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


这看似充满礼遇的邀请,无声地宣布了一个外侵者对主权国家的羞辱。


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愤怒。


林徽因,将这一纸羞辱丢弃,决定和梁思成一起奔赴西南。


但作出决定简单,真正出走却是困难重重。



当时的梁思成因为幼年的腿疾,行走并不像正常人那样迅速。


林徽因也患有肺病,身体虚弱经不起跋涉。


他们还有一个年迈的小脚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也要带在身边。


除了这些,他们还要面对解散中国营造学社,将建筑学的珍贵资料和测绘工具妥善保存和转移,更要躲开日本特务的监视……前往昆明。



茅屋:简陋让我们热泪盈眶


当他们拖家带口,跋涉千里到达云南的时候,国内高校北大、清华、南开等组成联合大学,于1938年2月西迁到了昆明。


中国未来最具创造性的人才们汇集西南,重新启动学业迫在眉睫。


据联大校史记载:


“联大初到昆明时处处缺钱,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


后来当地政府给联大低价划拨了124亩地建校舍”。


梅贻琦校长听说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来到了云南,便邀请他们为联大设计校舍。”


梁思成和林徽因欣然接受了任务。为未来中国的文化血脉,建造最具意义的学校成了他们的心愿。


他们顾不得长途跋涉的疲劳,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图稿的设计中。


当他们把精心设计了图纸交给梅校长的时候,却被否定了。


梅校长遗憾的告诉他们,因为经费不够,图纸不得不做出改动。


高楼改成矮楼,矮楼又改成平房,砖墙换成了土墙,青瓦屋顶也统统变成了铁皮和茅草,定稿简陋到了原始社会。


梁思成的儿女们回忆说:


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到最后他们的母亲已经泣不成声。


梁思成愤怒的把图纸拿到梅校长的办公室:


我无法想象承载着中国未来最大的希望,要在这样的茅草屋里完成学业!


自此,历史深处,茅草屋和铁皮房成了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电影《无问西东》用这样一个镜头重现了当年的情景:


大雨滂沱,青灰色的屋檐上雨水如注。



教室内也开始水柱屡屡,学生越来越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声音,越来越焦躁不安。



雨越下越大,老师讲课的声音,淹没在滂沱大雨声里,从屋顶漏下来的水打在老师的头发上、肩膀上。



为人师长,他没有埋怨也没有哀叹,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个字,转身端坐在讲台,默默地听雨,和学生双眼相视。



老师脸上不免心酸,却又无比坦然。


台下的学生们,也开始定坐如钟,眼神坚定如炬。



国家危难,文人怎可娇?师生静默相视,直面生命的沉重永不屈服。


梅贻琦校长也给予梁思成和林徽因以诺言:


将来,等我们抗战胜利了,一定要你们为中国设计最好的大学。




建筑:激情让我们燃烧自我


俞敏洪曾说:


“一个真正优秀人的特质,来自于你的内心,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和对生命追求的火热的激情。”


梁思成和林徽因便是怀有这种渴望和激情的人。


完成了西南联大的设计,为了生活,他们在龙泉镇,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砖瓦结构的房屋。


此时物质匮乏,他们从家里带来的积蓄,因为养家和给林徽因治病,已经所剩无几。


战乱影响物价飞涨,为节约开支,梁思成不得不自己当泥瓦匠,让林徽因和孩子们运料打下手,来做小工,才完成了建造。


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为自己设计的房子,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他们过往鲜活的存在。


梁思成带领着年轻的学生,在大西南的35个县,展开了七百三十余处古建筑、崖墓、摩崖石刻和汉阙的调查。



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考察目光第一次,投射到了云南独特的民居上,为随后他要完成的《中国建筑史》,充实了实物资料。


而林徽因竭尽所能的让师生和飞行员们,在自己的家中,感受流离失所的家庭温暖。


亲自下厨做饭,为他们改善生活。


坚持到一切完成,林徽因已经高烧不起,梁思成也因为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诱发腿疾,行走艰难了。



生命激情的最大化是什么样子?那就是燃烧自己。


梁思成和林徽因做到了。



著书:使命让我们定格价值


三年后,梁思成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不得不继续西行,到了长江第一镇四川李庄。


在这里,肺病让林徽因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卧床休养。


腿疾让梁思成疼痛不已。无限折磨,加之缺衣少食,他们生活拮据。


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梁思成把能当的东西全部换成了食物。最后贫病交加,几乎到了举家无饭可吃的地步。


然而这样的悲惨,似乎还不够,梁思成的弟弟病逝,后是林徽因的弟弟在抗战中牺牲,打击接踵而至。


不幸中,他们痛苦非常,却选择了擦干眼泪,将心血投入到了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中来。


并将这种研究,当成了照亮他们生活的永恒星辰。


梁思成一面照顾林徽因和家人,一面带领营造学社继续进行资料整理。



他们夜以继日的,开始整理战前的调查成果,并着手开始了两本重要学术著作的撰写。


一部为《中国建筑史》,一部是用英文撰写说明并绘制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将珍贵的中国建筑史料带给全人类保存。


病床上的林徽因,也让梁思成从史语所给她借回来许多书籍,躺在床上帮忙翻阅典籍,查找资料。


“她读了大量的汉代历史,想给丈夫研究汉阙、岩墓以帮助,同时翻译了一批英国建筑学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并撰写关于住宅建筑的论文,还帮忙校对和文本的润色。”


人生无极限,渴望和全情投入,让人生的追求到了忘我的境界。甚至忘掉疼痛,忘掉疾病,忘掉苦难。


曾经是书香门第的她,拥有好的家世,有才华,有美貌,却从未恃宠而骄,从未因为自己的美丽和女性这两个枷锁,捆绑自己。


反观今日,有多少女性能吃得下这份苦呢?



最终使命感定格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价值。


著书立说,让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学术成果无限延续,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受益。




历史远去,时代进步,梅校长的承诺变为现实,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抗战结束后设计了清华园。


本就瘦弱的林徽因,在乱世为建筑奔波的多年里,经受了风雨、经受了困苦、经受了颠沛流离、经受了病痛无医、经受了饥饿和寒冷。


“她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不能入睡。


她的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


1953年5月,市领导开始酝酿对北京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建造苏联式厂房。梁思成与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吴晗过激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其后不久,因为市领导要拆除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三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林徽因哭着说:“如果拆了这三个门,我就去上吊。”


可是还没等到上吊,一夜之间,这三座门已经没有了。


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并拒绝吃药救治。只有51岁的林徽因,憔悴陨落,最终离世。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信仰生命,便是意义,也才能使意义完整。


梁思成和林徽因终其一生都在实现着这样的经历。


他们用坚强、坚持、信任和勇敢成就的人文的丰碑,让后世瞻仰,也让未来在这种指引下继续前行。


于是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追溯过往的时候,便永远记住了:


幸福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无数仁人志士的激情燃烧成就的,要珍惜,要传承,还要发扬广大。


今天的专栏就到这里,接下来一周,有书君将带你走进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一起品读伟人们的西南故事,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