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 | 讲座回顾

 颐源书屋 2022-05-12
CGK 讲座 

4月30日,《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迎来了展览的第一场讲座,讲座以《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为主题,昆明当代美术馆特别邀请昆明龙泉研究院院长洪海波老师作为特邀嘉宾讲述了营造学社在云南的故事。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云南建筑研究的开端,对云南的建筑学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云南建筑史的发展积累了极为重要的技术资料。本场讲座洪海波老师主要从营造学社的建立、营造学社的发展和营造学社以昆明为中心的建筑活动三个方面对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的活动及贡献作了阐述。同时,洪老师也以营造学社精神为引,呼吁云南人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昆明当代美术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的历史脉络和地域风情,通过客观地梳理云南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的互动,呈现艺术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中的思考和实践下面为此次讲座内容摘要


主讲人:洪海波

讲座时间:2022年4月30日(星期六)14:30-16:30




1930年朱启钤创办了

以研究中国建筑营造为宗旨的

中国营造学社




图片

▲《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讲座现场,摄影:王元

1、营造学社的建立
 
1930年,朱启钤先生创办了以研究中国建筑营造著名的学社。朱启钤曾官至代理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因为支持袁世凯复辟而饱受非议,并因之退出政坛。之后,朱启钤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并最终投资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
 

图片
▲朱启钤(1872—1964)


朱启钤先生对建筑很有研究,曾主持过正阳门、新华门和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工程,创建了北京第一座中央公园,成立了中国第一座公立博物馆和古物陈列所,后来又开发了北戴河疗养区,也就是现在的北戴河疗养院的前身。在美国庚款的资助下,朱先生开始了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原本是松散的个人讲座,由于参与者越来越多,渐成气候,朱启钤便决定投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先生还将《营造法式》赠与梁启超并推荐其儿子梁思成阅读,这本书后来对梁思成的建筑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梁思成是在1928年得到这本书的,当时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在美国就读期间,对梁思成有很大影响的还有一个人,就是他的妻子林徽因。如果没有林徽因,中国会出一个二流画家梁思成,不会出一个一流建筑师梁思成。是林徽因在国外游历的经历告诉她,中国建筑需要被重视、被研究,因此她一再鼓励梁思成学习建筑,而不是当时流行的西洋美术。
 
林徽因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随父亲在欧洲游历的时候,认识一位英国女建筑学家,从此痴迷上建筑。她也看了非常多的欧洲建筑。欧洲建筑的结构,特别是哥特式建筑,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发展到我们现在的后现代主义中仍然能见到哥特式风格的影子。欧洲古典建筑之所以能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得益于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的建筑材料能留存特别长的时间。而我们中国的建筑大多是土木建筑,这些建筑很容易因大火和战争损毁。所以,梁思成、朱启钤等一批建筑学者学习西方的建筑学,是一种非常科学,也非常的体系化的学科。有了这样的学科基础,朱启钤先生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古建筑如何发展及保存?
 
朱先生的思考主要是受到一名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的影响,伊东忠太研究中国和欧洲的建筑有三十年,且日本研究中国建筑传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有三千遣唐使从日本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这批遣唐使回到日本后在京都建立了完整的唐代建筑,直到现在都有保留。据日本学者研究断言,中国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没有大型的唐代木建筑存留。


2、营造学社的发展
 
在昆明,我们留下来的唯一一个不是木结构的唐代建筑就是西寺塔,南诏时期的建筑。东寺塔是清朝末年发生了大地震以后,垮塌了重修的。但是云南是存留了很多的明清建筑,可惜经过各种各样的事件、运动和城市化运动,我们昆明的古建筑几乎没有存留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营造学社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建筑,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了我们中国的学者。于是以梁思成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就这样开始了中国建筑的探索保护之路。从编纂整理建筑古籍,用科学方法研究梳理古建文献,到转变思路,投身实践,开始了长达10年的实物调研征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于政局动荡的中国先后考察了两千三百处历史建筑,不仅为早期中国古建筑积累了极为重要的技术资料,也强有力地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价值吗?”这样一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并开创了发掘和遗迹考察设计和中国建筑史学构建的理论研究的学术事业,对今天的建筑研究仍然影响深远。

1931年夏天,梁思成应朱启钤先生之邀,到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1-1946年出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当时在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完全是一片空白。他们的研究工作室从寻找古代建筑遗存开始的。梁思成提出的研究方针是“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从1931-1945年,他和夫人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些重要古建筑进行测绘、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的论文。与此同时,梁思成还对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营造法式》进行了研究、整理。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5年中,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图片
▲营造学社梁思成手稿,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提供


 图片
▲兴国庵历史照片,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提供



3、营造学社以昆明为中心的建筑活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梁思成他们一路奔跑,带着两个孩子,带着林徽因的母亲。到了1938年的1月份,他们决定来到昆明,营造学社到了昆明以后就开始研究云南的建筑,以昆明为基地。


图片
▲1938年,与朋友们在昆明西山华亭寺,龙泉古镇文化研究提供

他们到了这里以后,发现昆明这个地方非常温暖,人也特别好,所以他们决心在昆明长期待下去。到了1938年年底,他们萌发了在昆明盖房子的这样一个小意愿,而盖房子是要想的非常清楚的一件事。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呢,他们就把营造学社搬到了龙泉镇,这个我要讲和史语所的关系,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考古所,它是国家级。史语所的创办者傅斯年非常照顾梁思成,把梁思成、林徽因和刘敦真他们的关系全部转到了史语所,所以他们终于在昆明安定下来。他们不能离开史语所,一个是生存问题,另外史语所有一大批历史资料。这批资料共有十三万册,是史语所花重金从一家废纸店买来的,原有二十万册,是冯玉祥把赙仪赶出清宫的时候,一大批明朝和清朝的大量档案随着赙仪的出走流出的。没有这些东西,他们很难开展研究。
 
他们就依靠这批书做研究,做考察。他们到了昆明的第二个月,1938年3月,就开始调查昆明的古建筑。包括圆通寺,西寺塔,真庆观,还有安宁的曹溪寺。梁先生亲自去看曹溪寺的大殿,当时当地的学者和主持说是宋代建筑,但他仔细看了以后说,前面这些东西是宋代的结构,前面有一些梁和一些斗榫,但是后边全部是明代的建筑,有一部分是清代的结构。所以梁先生们的考察也是云南古建筑的首次考察。



 
图片
▲安宁曹溪寺大殿,营造学社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安宁温泉村曹溪寺测绘图,营造学社


梁思成和林徽因到了以后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比较值得讲述的,就是熊庆来校长请他们设计映秋院和泽清堂,一个是云南大学的女生宿舍,一个是云南大学的女生食堂,还有西南联大校舍。但是,西南联大校舍设计的这个过程是非常的受打击。当时校舍在一二一大街,叫三分寺。是在城门之外,在郊区,当时的大西门的城门,就在现在的新建设电影院。他们就在城门外给了一百二十六亩地,象征性的收了一块钱签了协议,请梁思成林徽因来设计。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高兴,当时设计的第一稿是一个非常辉煌,非常完整的现代化大学,龙云主席也希望为云南留一所非常雄伟的大学下来。但是第一稿被否定了,后来的两稿也没通过。当时有二十万建筑费,但是随着战势的延伸和物价的飞涨,所以西南联大的经费越来越紧,最后迫于无奈只能设计民间的“茅草房”。

图片
▲西南联大校园鸟瞰图,飞虎队摄影师,19世纪40年代


我们来看看啊,昆明农民盖的房子是什么样。这个房子是现在修复的,就在小窑村这还不是茅草房,是一颗印的房子。校长向梁思成道歉后说,等抗战胜利以后我们重新请你们设计一个清华园,弥补我们对你们的愧疚。所以呢,梁思成和林徽因怀着悲愤的心情,含着眼泪设计了一个他们最觉得最不成功的作品就是西南联大校舍。但是其中还是有经典,就是图书馆,图书馆是唯一没有用茅草房和铁皮顶盖的,是砖木结构,但是现在都拆掉了。现在唯一留了一间小教室,但是教室也是后来修的。
  
刘致平先生后来出版的《云南一颗印》,把我们云南的民居做了详细的调研,大家可以对照一下他的图。他们的研究的这种科学性,经济性,这些都是西方建筑的手法,不是中国建筑手法,用西方科学的绘制方法绘制的云南的民居建筑。
 
 

图片

▲云南昆明小窑村孟宅轴测图,刘致平

图片
▲云南昆明小窑村孟宅历史照片,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提供

图片
▲云南昆明小窑村孟宅现状照片(修复中),摄影:郑小序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孟氏旧居测绘图,刘致平

这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在龙泉镇中平村的房子。在龙泉镇的故居大家会看到这个房子的门是斜的,是歪的。这个就是梁思成、林徽因他们吸取的云南民居的一个建造方法。因为昆明这个地方在过去风很大,很灰,也很冷,特别是冬天和倒春寒的时候。所以当时的建筑都是,小窗户,歪门,起到防风、防盗、防寒的作用。所以他们的民居唯一的变化,就是窗户变大了。


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建筑史学刊》提供


1938年10月至11月,营造学社由昆明及周边入手,调查了昆明文庙、武庙、圆通寺,东、西寺塔,鸣凤山金殿等一系列昆明重要的古建筑。之后直至1939年1月,刘敦真带了几个研究员,到了大理这一片区调查古建筑,逐渐展开对云南其他区域古建筑、石刻及其他文物的调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昆明文庙、武庙照片及测绘图,营造学社

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昆明,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在极为艰难与困苦的环境中,一心以报国为己任,推动了日后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更为深入地研究,如何在中国当代与未来建筑设计中借鉴这些地方性的建筑特征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我们昆明当时存在过非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到现在实际上多的遗址遗迹已经随着旧城改造消失殆尽。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为这个东西而困惑,我的观点就是先做研究,我十九岁高中毕业以后就去了云南地政局的调查所。有一天,我们的组长开着车叫我上车,我们开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剑川石宝山。在调研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咱们云南文化那么的厚重。有观音,有佛,有阁逻凤,有国王,有阿央摆,有生殖崇拜,我作为一个19岁的文艺青年,发现云南文化太包容,太博大。后来经过对古滇文化的学习,发现云南是一个集合了各种文化的宝地,包括百濮、百越、氐羌文化。所以我觉得作为云南人,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思考的。我觉得去到田野非常重要。


图片
▲《中国营造学社在云南》讲座现场,摄影:王元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西南联大、营造学社、史语所这一批学者的精神。他们在任何时候,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在坚持文化的研究。所以如今我们在疫情的面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非常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