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颖是我同乡兼同门师妹。 从十一结束,她已经断断续续去四五次医院了。 朋友圈每一次更新,不是喝中药就是身上扎着几根纤细的银针。 按小颖自己的说法,好一段时间感觉身体不正常了。 比如,睡眠不正常,有时候是辗转反侧今夜无法入眠,有时候又是昏沉百年的嗜睡。 正上着班,突然感觉心脏一下子连跳了好几下;特别是靠着咖啡或者茶提神后,经常感到莫名心慌。 不敢点开朋友圈那些猝死的新闻,因为生怕哪天自己就上了新闻。 掉头发也感觉比以前明显了,晚上加班没思路的时候随便用手捋一下头发,都能薅下一把来。 她将薅下的头发一根根码放在面前的白纸上,感觉只要不停手,一晚上能把自己给剃度了。 对人和事情也感觉没什么耐心,同事刚问她借了东西,一转念就想让还回来;点的外卖刚打开包装,立马就想给差评。 同住的闺蜜最近经常用四个字评论她:喜怒无常。 但真正让她郁闷的是,同样喜怒无常的,除了她还有她的大姨妈。 还没有男朋友的小颖,已经好几次碰到大姨妈不来看她了。 这个让她在请病假时难以启齿的问题,学名叫:月经不调。 除此外,按照她对医生的描述,她还莫名地焦躁出汗,口干、胸闷气短、嗓子发堵,头肩颈僵硬,蹲下就头晕,吃点东西就要跑厕所。 微信里,她问我: 学长,我怎么感觉刚过完青春期就进了更年期呢?
2 出于关心,我还专门去查了下,小颖说的可不就是更年期典型症状么? 问题是,她今年才25岁,刚工作不到3年。 明明昨天老师还在担心他们早恋,一转眼就轮到家里人开始催婚了; 明明之前还满脸的青春痘,现在定睛看镜子,眼角已经开始有了细纹; 明明最喜欢把花格子长衬衣撒开,走路带风,现在却学会了将衬衣扎进腰带,而腰带甚至已勒不住日渐凸起的小肚子; 明明之前的照片还是刘海遮眼角,现在却习惯将头发往后梳,而稀疏的头发甚至已遮不住每天都在败退的发际线; 更难受的是,明明昨天好像还在家里和爸妈撒娇,一转身就到了要考虑他们养老和健康的问题了。 从什么时候起,时间过得这么快了? 快到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认真计划,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就到了眼前。 我想起有一年冬天,单位组织了一个培训会议。 在会上,我遇到了某分公司的“传奇人物”:一个35岁左右的女同事。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和她沿着单位楼下的绿道散步。 一路上她都在念叨着单位里加班太多、小孩老是生病还没人带、收入提高太慢、学区房如何解决…… 我则感叹一年过得好快,转眼又到年底,忙得不可开交。 就听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岂止一年过得好快,5年、10年也一样过得很快啊。10年前我才刚刚研究生毕业,转眼自己的小孩都快上小学了。 “这说明你过得充实啊,如果每天都无所事事,才会觉得度日如年。”我安慰她道。 “是很充实,但就是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我20多岁的时候,可从来没有想过我30多岁的时候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啊。” 我突然找不到可以安慰她的话。 因为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顶着一个光环。 10多年前,她曾经是某地的高考状元。 当年该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耀眼夺目啊。 10多年过去了,她成了单位里普通的部门副手。 而这样的中层领导,别说全国、全北京,在任何单位内部都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30岁后,事业、小孩、健康……各种压力铺天盖地而来,她只能疲于应对。 当年站在高考巅峰上,俯视众生时那些气吞山河的理想壮志一不小心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我当时很感慨:一个18岁的时候成为高考状元,22岁名校本科毕业,24岁研究生毕业,然后进入大企业并且干到了中层的人,都不免这样为生活所困。 也像进入更年期一样,整日抱怨“30多岁的生活不是20多岁时想的那样”。 更何况像我这样基础远远不如她的人呢?
3 不论是25岁的小颖,还是那个35岁的同事。 他们的所有问题,所有抱怨,所谓的“更年期”。 所有的症状,其实都指向两个字:焦虑。 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病。 每个人都病得不轻。 我知道,有些焦虑严重的人在马路上行走时,会去数路旁的电线杆或树木,行驶的车辆,商店的玻璃窗;门锁好后反复检查几遍,把全身里外衣服检查几遍;做什么事都要遵循一些奇特的仪式感,比如外出时先迈左腿、再迈右腿,或先后退一步,再往前走;与亲人、好朋友相处正常,一旦与陌生人接触交谈便紧张、焦虑不安;甚至走到高处,会有一种想往下跳的内心冲动,自己吓出一身冷汗……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焦虑是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其实说白了,焦虑的本质就是担心。担心事业会失败,担心下岗,担心找不到对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又担心失恋,担心交通事故临头,担心自己会生癌症或别的什么重病,担心买不起房子,担心房子涨价或者大跌……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有思维,对事物有预测性、预见性,也因而会对未来有预期。 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未来和预期不一致,对未来的一种没有把握而造成的。 瞬息万变的时代,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移动支付……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现象、新事物,让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 可预期的,我们还将迎来一个不同于过去四十年的经济格局:增长放缓、外向出口型经济转型、老龄化、国家社会责任变重……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转型,必然会让全民再度经历一次“重压”,未来的焦虑源会更多。 古人劝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则是既有近虑,还有远忧。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焦虑这种情绪很容易在目标上转向,你本来是因为这个事情焦虑,但是不知怎么,就变成对另一个事情焦虑了。 比如,对工作完不成很焦虑的人,回到租住的房子,很容易就会被勾起对买不起房的焦虑。原本对工作只有50分的焦虑,睡一晚再去可能就有80分焦虑了。 也就是说,你只要有一个焦虑解决不了,最终很可能就会转移到遇到每件事都会焦虑。 更何况,生活里原本就有那么多的事情让我们感到焦虑。
4 焦虑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会不断吞噬人的梦想和期待。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能力突破各种束缚,达到自己理想生活的人一定是少数。 绝大部分人都会按部就班、日复一日,然后不出所料地在30岁以后,陷入你并不期望的琐碎的“生活陷阱”中去。 换句话说,30岁以后为生活所累是群体惯性,是社会趋势。 就像《三体》里写到的一样,高维空间一定会向低维空间跌落。 从20多岁进入社会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跌落”过程。 25岁的时候整天沉迷在游戏、小说、影视剧中,每天上班就是完成任务,下班到家匆匆叫个外卖。 与大学时没有任何区别,就别指望5年后能比大学毕业前的你更加自信、更加有成就。 而如果什么都不做,那么5年后,等待你的一定是那个“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个样子”。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焦虑本身并没有用。 能根治焦虑的,只有行动。 你不仅要去做,而且还要针对“滑落的趋势”反向用力。 从5年后你可能面临的“陷阱”倒推你现在去做的事情。 这些年里,我把这些有助于对抗“滑落趋势”,跳出焦虑的关键,归结为6个要点,你只要去做了,就一定能从中从中得到成长和信心:
1、学习:保持学习的状态 30岁以后,人对学习的欲望、精力都会像过山车一样陡然下降,所以最好的学习时间就是现在。
进入社会,你将会重新发现学习的意义:需要和人打交道,所以去学习沟通的艺术;
要操刀自媒体,所以去学媒体运营;在办公室工作,所以去学写文章、学摄影;经常出国,所以开始正视英语等。
这时候的学习,将会比之前更“功利”。
可以利用碎片化阅读、网络教学、专项培训之类的渠道和手段,让自己始终处在“充电”的状态中。
2、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 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在20多岁都将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如果不加注意,等到5年过去,即使你已经获得了工作上的成绩;
但那时的你头发半秃、大腹便便、脸色蜡黄、肠胃紊乱……
30岁以后面对的机会更多,未来还有那么多年,你拿什么去拼?
健康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平衡。
当你从作息到饮食到锻炼建立一整套的规律习惯,可以让你花最少的精力,得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5 3、亲情:现在就关爱父母 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心态:
我现在没有时间去管父母,但等到有一天我发达了,就会都补回来。
事实上,30岁以后,你的父母将真正步入老年,面临健康、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有一些甚至还等不到你“发达”的那一天,就会提前离你而去或者“忘记你”。
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更应该经常打电话向他们报平安,学会理解他们的担心、絮叨、迟钝。
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为父母购买保险,让父母每年做一次体检,偶尔也带他们出去走一走。趁着还能动爬爬山、看看海。 在外奋斗,父母永远是你最强有力的后盾。
4、执行:向拖延症宣战 拖延的本质是对抗,是对你当前行动的一种消极回避。
关于如何对抗拖延,已经有很多方法了,但对我而言最有用的只有一个:建立并分解目标。
你只有给自己定下“28岁前要读个在职研究生”之类的计划,才能倒推出你“26岁的时候应该去参加考试”;
再倒推出你应该在“几月的时候关注考试信息,几月开始准备复习备考等”。
给自己定下目标,并分解它,可以让你无从逃避,因为哪里都是“deadline”。
5、兴趣:坚持几个长期兴趣 小时候我们都会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但并非每个都能长久坚持下去,特别是工作以后。
但完全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该是多么乏味啊,在忙碌的工作后,和朋友一起唱唱歌、打打球。
完全沉浸在另一项能吸引你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其实最有助于缓解工作疲劳。
更重要的是,有些坚持下来的兴趣,在某些条件下,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为改变你命运的副业。
6、革新:学会放弃和遗忘 这对20多岁的人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当你背负的东西太多后,是没办法继续轻装前行的。
有些东西就是要放弃和遗忘的,比如,年少时的感情和友谊;
或者像大学里死都过不去的高数、挂科时的难堪……
这些你曾经以为会影响你一辈子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该忘就忘了吧,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不腾空过去的回忆,就装不下新的故事。
6 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二胡独奏,百转千回、催人泪下,不管周遭有多少其他的配乐,你的演奏只有自己能把握。 但弦崩的太紧,会断的。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在每件事情上都少一分焦虑,就可能更从容不迫地工作、生活。 除了上面6条“治本”的方法,你还可以自己去挖掘和尝试“治标”的方法,比如定期去做让自己能放松的事情。 这种放松可以是暴走逛街,也可以是网上剁手买买买;可以是找三两好友聊个天昏地暗,也可以是一个人“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 舒服窝在沙发里,一杯红酒配电影”…… 我自己会用一种全身放松法:从手部开始,沿着上肢、肩、头部、颈、胸、腹、臀、下肢,一直到双脚的顺序,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逐渐对各组肌肉进行先紧张后放松训练,最后全身放松。 但如果,你觉得所有的这些对你的焦虑还是没有什么用,那我只能贡献出一个祖传的秘方给你: 用霜降的霜十二钱,小雪的雪十二钱,雨水的雨十二钱,三昧真火煎成一碗,配合氯氮平、地西泮服下。
最后,用我曾写过的一段话来收尾吧: 你总得要有个想法,才能在这乱哄哄的世界和平凡的生活里找到一席之地;你总得要有所期待,才不至于在平淡中日渐麻木;你总得要有所行动,才不至于用妥协来延续生活的意义;你总得要有所坚持,才不至于在幸福来临前便已临阵脱逃。 焦虑面前,我们都不要怂。 |
|
来自: 昵称21405352 > 《李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