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没有成为世界性IP?

 玉稻筱麦坊米 2018-11-16

在过去的这个秋天里,我们失去了许多陪伴我们长大的文艺界工作者,其中引发最大规模怀念的大概是金庸老先生的离世了。

毫无疑问,金庸先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人之一,他的离开理所当然会引发人们对武侠小说的一些思考。而很多人都觉得,金庸先生的去世,也是一个武侠黄金时代的逝去。

告别。微博@阿骀绘。版权归属作者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武侠的黄金时代,究竟是在我们面前还是背后?

为此,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奕丹老师和畅读联合准备了一期访谈,邀请了一位武侠小说创作者及资深研究者李逾求老师来展开对话。下面是这期访谈节目的完整视频。

只是,录制节目的时间有限,请读者朋友们查看栏目内的第二篇文章——《武侠的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还是背后?》,李老师在文中清晰写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有理有据,逻辑明晰。

悦文君在节目录制前后也和李老师交流过,相谈甚欢。在他身上,真的是完美印证了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本期访谈中,奕丹老师问李老师何时看的金庸小说。他回答说,7岁。第一本读的是《神雕侠侣》,最爱的也是这一本。当然,不同年龄里,喜欢的原因或许不一样,但喜欢的书始终如一。

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神雕侠侣》,图片来自网络

大学的时候,他学的是理工科。但是毕业之后,他没有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是坚持选择了去《今古传奇·武侠版》工作,就任责任编辑、副主编、社长·主编等职,在那里一待就是八年。在他任职社长·主编期间,这份杂志占据了全国武侠杂志市场份额的95%以上。

在这样一个杂志社里,他们几乎每一次开会都会讨论金庸。提起关于金庸的每一个话题和人物,基本都能达到全员参与的程度,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讨论金庸,就像呼吸、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对杂志社里的人们来说,熟记金庸所有小说每一章的题目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了。支撑这些行动的,当然都是因为“兴趣”。

后来,李老师出来创立了公众号“黑江湖”,一手打造了一个独立的武侠世界——东宋世界,并且吸引了许多优秀写手加入其中。现在,他是写手和读者口中的“求叔”,成为了很多武侠小说创作新手的引导者。

公众号“黑江湖”截图,有兴趣的可以去关注看看

而李老师本人则坚持“不以金古(金庸、古龙)为师,以金古为师兄”的创作理念,“他们是我们师兄了,我们要去寻找我们共同的老师,探索武侠共同的精神源头。”

在金庸古龙等人创造的江湖中待久了之后,他已经可以更客观去看待前辈们的作品了。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去条分缕析,不会像我们这些人一样看个热闹就过。

同时,也正是因为看多了写多了,他才坚信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在未来。为什么李老师会如此乐观,因为他通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以往这些武侠小说的症结所在。

李老师说,金庸面临的困境 也是所有类型小说家面临的困境。那么武侠小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此前,国人所能看到的作品有限。但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作品,比如陪伴我们长大的《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还有之后大火的《冰与火之歌》。

可是,许多人喜欢的中国武侠小说却没能出现一个世界性IP?有人说是翻译问题,有人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和独特造成的……

《魔戒》电影海报,图源网络

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一种傲慢的大国心态吗?再说,内涵丰富如《红楼梦》已早已有了广泛的海外传播。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这些武侠小说本身的问题。

李老师的分析很全面。悦文君在这里就列出他给出的两个原因,其他的,请大家自行看文。

首先就是逻辑问题,这种逻辑,不是“传统的武侠读者”的逻辑,而是武侠外读者的逻辑,是第一次看武侠的读者的逻辑,也是放在整个世界都可以讲得通的逻辑。

这一点,王朔在《我看金庸》一文曾有过很好的概括:

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下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金庸笔下的侠与其说是武术家不如说是罪犯,每一门派即为一伙匪帮。他们为私人恩怨互相仇杀倒也罢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给他们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杀人这种事也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哪怕血流成河。

在金庸小说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那么狭隘,粗野,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严重障碍,差不多都不可理喻,无法无天,精神世界几乎没有容量,只能认知眼前的一丁点儿人和事,所有行动近乎简单的条件反射,一句话,我认不出他们是谁。

当年,王朔的这篇文章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客观来说,李老师认为王朔的部分描述是有一些过度的,比如描写的人物,固然有“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达标的人,但也有侠光四射,在极端情景下闪耀人性光辉的人物。

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逻辑问题,也就是说,金庸小说在情理上,仍无法达到逻辑严密的程度,这样一来,不但外人无法体味金庸小说中美好的部分,就是小说自身的结构和戏剧性,也因此而松散或削弱。

人物和情节,很多时候,还是由作者的主观意识来带动的(这里应该打一场,这里应该有人要死,这里必须要有波折误会两人要分开,这里主角该练功升级了,这里必须要人为设置一个悬念因为这期要到这里截止必须留下一个钩子……),当人物自身作出反抗时,金庸选择的不是强化逻辑,在更高难度的维度上写作,而是如王朔所言,降低其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个更低的维度上,由作者游刃有余地牵引着人物以至于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人物的主观意志。

李老师的这些分析,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因为,我们至少都还是看过一些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者是改编的影视剧作品。

最经典的83版《射雕英雄传》,图源网络

其次,李老师认为武侠小说这种类型小说的症结是根基问题。

众所周知,金庸的武侠小说故事是建立在江湖基础上的。在我们的文化里,江湖是和庙堂相对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中讲究侠义,重视武功……

但到底什么是江湖呢?恐怕没人可以说得清。悦文君记得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之中,一个外国人就在问一个中国人什么是江湖,但他发现无法解释,想来,这样的场景其实就是武侠小说传播障碍的一个体现。

《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电影截图,图源网络

所以,简单来说,武侠小说的症结在于没有一个世界观为根基,所有的中国武侠小说故事都建立在二维的“江湖”之上。在江湖的维度上,许多事都是自由的。

可是,所有人的行事,都依赖于中国人的默契,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读者所没有的东西。那么在他们看来,金庸古龙等人笔下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人物的形象是扭曲的,行事的规则是难以捉摸的,以作者逻辑而不是角色逻辑行事。男人追求的是复仇和争霸江湖、归隐山林,而女人的追求是被男人爱。

图源网络

试想,外来读者要如何去接受这样的故事?没有明晰世界观设定的武侠世界,故事有时还有逻辑问题,所以这样的作品终究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外了。

当然了,李老师在文章中还用了更多笔墨去介绍中国的武侠文学,也用了更多篇幅去试图分析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没有被全世界接受,请大家自己去看了。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可以尝试去创作新的武侠世界了。但一个平行世界的创立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但是,一个乐观的态度总是要有的,一代人的“玩物丧志”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可。

《东宋世界漫游指南》一文的截图,可在“黑江湖”公众号查看全文

不过,悦文君对武侠这一类型小说的乐观则是在于作品对“侠义”这一品质的弘扬。因为这种容纳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言而有信等内涵的品质,它本身就是全人类的一个共识。且不说其他的,单是美国那些超级英雄电影的火爆,其实也是一种证明。

而国人也恰恰是这样理解的,不然你看,Batman,Spider-Man,Iron Man为什么被翻译为“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呢?man当然就只是“人”的意思,可是他们拯救世界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就是侠义的。

电影《钢铁侠》,图源网络

这也正是李老师在访谈中所强调的那点,金庸的小说会继续流传下去,因为其中包含的那种普世价值观是不会过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