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岁少年鼻咽部占位,刘斌教授精彩点评解读丨专家读片82期

 zskyteacher 2018-11-17

china-radiology

R

医 学 影 像 园

医学影像园网站(www.china-radiology.com)由安徽省放射学会主办,是一个为医学影像同道交流学习、分享资源而构建的非营利性专业学术网站。目前拥有19余万注册会员,是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最受专业人士喜爱的医学影像论坛之一。

专家读片

专家读片  082



刘斌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江淮名医”,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

简要病史

简要病史:

男,14岁,发现双侧颈部包块半月。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颈部包块,伴有头痛,为间断性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回吸性涕血,无复视,无耳鸣等症状。患者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专科体检:鼻无畸形、鼻翼煽动、分泌物、出血、阻塞,无鼻中隔偏曲及穿孔,鼻翼无压痛。咽部黏膜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喉咙发育清晰。

检查结果:

三大常规及生化检查(-)。

CT表现: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厚,增强后呈中度均匀强化,双侧咽隐窝稍变窄,咽鼓管咽孔对称。双颈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

MRI表现:鼻咽腔顶后壁软组织明显增厚,呈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尚均匀,增强后可见中度强化,双侧咽隐窝消失;扫及双侧咽旁间隙、双侧颈部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相互融合,增强后呈明显环形强化。


影像资料


请点击后长按or手机扫描上方的二维码查看病例图像,全真模仿工作站读片,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打开图像序列后可以双指缩放图片,长按左右箭头可动态查看。读片后可以返回选择你的答案或者写留言与专家互动。

最后结果:B


读片结果

(鼻咽摘除物)镜检组织学图像并结合免疫标记结果,符合非角化性癌。

免疫组化结果:CK(+),CD2(背景+),CD1a(背景少量+),CD15(-),CD20(背景+),CD21(生发中心+),CD30(-),CD34(-),CD3 (背景+),LCA(背景+),CD56(-),CD5(背景+),CD68(-),CD117(-),P63 (+),Pax-5(背景+),BcL-2(背景少量+),MPO(-),S-100(背景+),TdT(-),Ki-67(+,约18%)。



讨论


分析



分析讨论:

鼻咽癌(nasopharyngeal,NPC)是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首位。多见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有明显的地区多发性。男性患者为女性患者的2-3倍,多见于40岁以后发病。临床上有涕中带血、鼻出血、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头痛、复视、颈部肿块等症状。国内外多年研究证实鼻咽癌可能与EB病毒感染、环境化学致癌物质和遗传因素有关。鼻咽癌最常见于鼻咽顶部,其次为侧壁咽隐窝。2005年WHO鼻咽癌分为以下三类:角化性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其中非角化性鳞癌最多见,其发生与EB病毒关系密切。


鼻咽癌的影像学特征:

1. 鼻咽后壁、顶壁、侧壁、咽鼓管、咽隐窝软组织增厚,肿瘤内可出现密度、信号不均,增强后轻度到中度强化。

2.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最常见的转移。

3. 周围组织受侵:向前及外侧侵入鼻腔与翼腭窝、向后侵犯椎前肌,向外至咽旁间隙与咀嚼肌间隙及颈动脉间隙,向上累及斜坡、蝶窦及破裂孔、海绵窦。

4. 远处转移:骨、肺、肝转移。

5. 常伴同侧中耳炎。


本例特征:

患者为14年男孩,以发现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为间断性胀痛,无出血、阻塞、耳鸣、复视等症状。

影像学表现为:

①鼻咽腔上部及双侧咽隐窝充满软组织肿块,向鼻后孔突出,上部鼻咽腔消失;鼻咽部下部顶后壁及侧壁软组织弥漫、均匀性增厚,双侧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咽口、咽隐窝消失,软组织肿块密度、信号尚均匀,CT值约56HU,增强后呈中度强化,CT值约97HU;

②软组织肿块与翼内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分界清晰,与头长肌分界不清,以右侧为著,咽旁间隙存在;翼腭窝、翼突内外板、斜坡未见明显受侵、破坏;

③双侧咽后组、颈鞘区淋巴结肿大为著,密度、信号尚均匀。该患者年龄较小,鼻咽部肿块伴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首先定性为鼻咽部恶性肿瘤伴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通常可能考虑的疾病有淋巴瘤、横纹肌肉瘤、鼻咽癌等。

例颈部淋巴结在CT上显示密度尚均匀,但在MRI上可见环形强化。单纯依据影像学资料诊断出鼻咽癌存在一定困难。


鉴别诊断:

1. 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是1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4%-8%,该肿瘤40%发生于头颈部,鼻腔及鼻窦旁多见,呈侵袭性生长,大部分可见明显骨质破坏。

2. 鼻咽淋巴瘤:鼻咽淋巴瘤在鼻咽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鼻咽癌,位居第二位。鼻咽淋巴瘤大部分密度均匀,坏死少见,增强轻度到中度强化;淋巴瘤为累及鼻咽腔双侧对称性软组织肿块,颈部转移的淋巴结为轻度到中度强化;而鼻咽癌一般病灶密度不均匀,坏死多见,明显强化,鼻咽癌多为单侧非对称性生长。

该例均符合淋巴瘤的这些特征;但是现回过头来看,此例有两点不符合鼻咽部淋巴瘤的特点:

由于Waldeyer环的特殊结构以及淋巴瘤自身特点,鼻咽部淋巴瘤可伴有Waldeyer环其他部位的淋巴瘤,最多见为扁桃体,此例扁桃体未见明显异常;

鼻咽淋巴瘤向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颈深上组及颈浅淋巴结;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多累及颈动脉鞘区及咽后淋巴结,此例转移的淋巴结多数位于咽后及颈动脉鞘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