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家娃感统失调了,这病得治啊……」又被坑了吧?

 长沙7喜 2018-11-17

你的孩子是不是出现过这些状况:

  • 被人轻轻碰到,就会大哭大闹!

  • 爱哭,怕见生人!

  • 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

  • 笨手笨脚,走路容易撞上身边的障碍物!

  • ……

如果你家娃不幸中了几条,可能就会有人煞有介事地告诉你,「你家孩子,肯定是感统失调了!」「这病得治啊!我刚好知道一家做感统训练的……」

有请我们的万能背锅侠——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这个词可谓是异常火热,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感统训练班也总在吸引着焦虑家长的眼球。

爸爸妈妈们或许都见过这样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班」,他们动辄就说孩子是「感统失调」,焦虑的家长只得赶紧花钱报个班压压惊。

不过,「感统」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孩子需要感觉统合训练班吗?


感觉统合,就是不同感觉的整合

「感觉统合」对应的英文是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感觉整合」或「多通道感觉整合」。

多通道感觉整合,指的是个体的神经系统加工整合来自于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的过程,这些不同的感觉通道包括我们熟悉的五感(视、听、嗅、味、触),以及个体内部的本体感觉(包括前庭平衡等等)。

个体要成功地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环境中的各类信息才是统一的、有意义的,同时它保证了我们对环境中的刺激能做出恰当的反应。

举个例子,你正在跑步,大脑对你看到的图像信息(视觉)和身体动作信息(本体感觉)进行整合,你知道眼前的物品「嗖嗖」向身后奔去其实是因为你自己在向前动

突然你看到有一只蜻蜓朝你飞来,你看准了蜻蜓是朝你的脸飞过来的,所以你赶紧歪了一下脖子,而不是扭一下腰,去躲开这只蜻蜓。

好,感觉统合其实不是多高深的事儿,那么感统失调是啥呢?

感统失调,是一个理论

理论上来说,感觉信息整合的失败就可以说是「感统失调」,但是这个词实在是被市场和商家滥用了。

感统失调的英文是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在维基百科上,它甚至不是一个正式列入百科全书的词条(not integrated into the encyclopedia)。它是怎么来的呢?

感统失调的概念要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 Anna Jean Ayres 根据她对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儿童的研究,提出了「感统失调」这个名词和相关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感统失调指一系列与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注意力、知觉运动功能以及学习整合信息有关的困难,特别是在触觉、本体感觉和前庭觉方面的困难。

眼熟吗?被说成是「感统失调」的孩子不就是有这些方面的问题嘛

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在学术界并不被普遍认可的理论,却被感统训练班奉为圭皋,因为它的涉及面真是广泛得让人感动,基本上可以涵盖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感统失调简直是万能背锅侠本侠了

天哪,那万一「得了感统失调」,是不是得赶紧治一治?

「感统失调」不是病

注意了,感统失调仅仅是一个理论,它并不是一种疾病

不管是在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还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中,感统失调都没有被列为一种疾病。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更是早已指出,不能把「感统失调」当做独立的诊断。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说你的孩子「感统失调啦」,那是没 (xia)  (che)  (dan) 的。


维基百科也对感统失调的词条做了专门标注:伪医学诊断,有反安慰剂风险

如果非要往病症上面扯,感统失调提到的某些情况是伴随一些儿童精神障碍出现的「症状」,如注意力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等等。

比如孤独症孩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孩子不是常见的「不爱与人交流互动」,相反,他们对任何人(哪怕是陌生人)都表现出过度的热情和亲热,这可能算是感统失调中的一种——「对感受极不敏感」。

那么,感统失调到底要不要训练?

既然感统失调不是病,我们就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即使孩子出现一些让你担心的状况,我们在家多关注相关能力的锻炼(无论是动作能力、注意力还是社交能力),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情况是会得到改观的。

比如,孩子可能偶尔会走路撞上东西,我们不要急着给孩子扣上「感统失调」的标签,给他多些耐心,多走几次嘛。咱们大人有时候也会出现这些状况呢,何况孩子?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真的患有 ADHD 或 ASD 等病症的话,一定要听取儿科医生的系统治疗计划,不要指望通过感统训练治好孩子的根源障碍

对于正常发展的孩子来说,如果想要锻炼感觉整合能力,我们不如多给孩子一些玩耍的机会。你完全不必去培训机构花钱「训练」,只要给孩子机会充分自由地探索环境,别折腾孩子就可以了。具体的做法,可以往下看。

在家锻炼感觉整合能力

其实呢,感觉整合能力并不需要刻意「训练」,它是伴随孩子日常的多种感官体验发展出来的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帮孩子整合不同的感觉通道呢?

1
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

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让孩子从小接触多种类型的物品和活动,特别是能同时刺激孩子多种感官的那些——

玩有响声的球,读可操作的绘本(例如《Pat the Bunny》),跳节奏感强的律动舞蹈,去公园闻花香等等。

我们大人,不要剥夺孩子尝试各种事物的机会

即使是火这种看起来很危险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带孩子用小手慢慢地靠近它,让他体验热度的变化,知道这一团红亮亮的东西是「烫」的,他也就不必自己偷偷地去尝试,发生真正的危险啦。

此外,小的宝宝,要跟妈妈(或主要照料人)有适当的肌肤接触,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操作。

2
提供探索空间的机会

由于对外界刺激的五官感知太过熟悉,我们往往会忽略对内部信息的感知,也就是本体感觉它包括运动知觉、平衡感等等

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充足的室外活动时间,有机会探索各种空间。看上去孩子是在探索外部的空间,其实这同时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身体和动作的感知

像小猪佩奇一样跳泥坑

这些孩子爱在户外玩的活动,都是锻炼感觉整合和身体协调性的好方法:爬上爬下,钻洞,爬通道,倒立,举高高,滑滑梯,荡秋千,走马路牙子……

总之,让孩子放开了耍,摸爬滚打一起上。

3
避免太强的刺激

最后要注意,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刺激要适当,避免过强的刺激伤害到孩子的感觉器官

例如不要故意发出巨大的响声吓唬孩子,不要在孩子耳边大吵,不要过度体罚孩子等等。有的孩子睡觉时喜欢有灯亮着,也要避免强光,选用亮度较暗的夜灯。



为了能让孩子玩这些感觉整合活动更加带劲儿,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一些包装,或者跟其他游戏结合。

例如「未来脑计划」App 中,1.5 ~ 2 岁宝宝的大脑训练营活动「和声音捉迷藏」,就是把一个小音箱藏起来后开启声音,让宝宝顺着声音去寻找,就能锻炼孩子整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能力。



如果你想找到更多这样有趣又能锻炼孩子能力的游戏,就快加入「未来脑计划」VIP 吧,我们的 App 大脑训练营里,还有相当多让孩子顺利完成感觉整合的游戏,等你来发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