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息易象针灸系列

 学习图书馆 2018-11-17

郑卫东,出生于1962年9月,现就职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全息易象针灸资深专家,国际全息易象针灸学会会长,曾编辑出版《全息诊断治疗学》《全息易象针灸》等著作

导读  



事物之间所包含的信息相同,或者信息的相似程度较大,这就是全息。通俗的讲就是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最根本的含义,大家树立了“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


全息理论,要说学全息理论首先应该从第二掌骨侧疗法看起。也就是张颖清先生提出的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一个客观事物的一种具体的表现。从全息论的角度,信息是事物的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模式,每一个事物都包含有信息。大家要注意信息的潜在和显化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有诸内者就是潜在信息,这些潜在信息在一定条件都会显现在外面,显现在外面以后就是我们诊断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信息。

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两种信息,一部分是潜在的,一部分是显化的。我们看到的这种区别的、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看到的是显化信息。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它们又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总和。所以任何一个事物包含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就构成了事物的总和。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树立起来。树立起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概念以后,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取穴就很简单。

第二个概念,就是全息的概念。

全息,就是全部信息。全息最早来源于物理学的概念——激光照相术。激光照相术照的照片,在一定条件下把这个照片撕碎了,仍然能从碎片上还原照片整体的图像,只是这个图像比原来整体的图像要成比例的缩小。所以这一个部分就可以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的最早的含义。所以,全息是一个局部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打个比方,大家可以从镜子上得到启发。当我们照镜子时看到的是镜子里面是我,如果不小心把镜子打碎了,把任何一个碎片拿起来照时,在碎片里面,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仍然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我。也就是说碎片中包含的信息和整个镜子包含的信息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全息现象。


全息现象我们用一个定义来规范的话,可以这么描述,事物之间所包含的信息相同,或者信息的相似程度较大,这就是全息。通俗的讲就是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全息最根本的含义,大家树立了“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样一个概念以后,我们再看人体时,会发现人体确实是非常奇妙的。我们平时的手象、面象、舌象等,都是部分包含整体全部信息的例子。

再一个,全息元的概念。

全息元是在物体和宇宙当中,结构功能和物质与周围的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这个概念有点复杂,所以大家在概念上面不必纠结,但是大家要明白一点,在人体上只要找到结构、功能和周围组织具有相对独立边界的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全息元,都可以看成是整体的缩影。因此,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人体,如果把人的整体看成是一个全息元,那么我们的四肢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级别的全息元,我们四肢全息元里面又包含着更小的相对独立部分,比如上肢就包含着上臂、前臂和手。同样在手的上面又包含着第一掌骨、第二掌骨、第三掌骨、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同时又包含着五个手指头。这样一层一层就把我们的人体分成若干个层次的全息元。这些全息元与全息元之间都是相互套叠的,可能每一块肌肉、每一个细胞都可以看成是全息元。

这些全息元与全息元之间,全息元与整体之间,如果按照取类比象原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全息同类项。实际上全息同类项就是传统医学里面取象比类的一个现代的解释。也就是说全息同类项与全息同类项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治疗,可以在不同的全息同类项之间进行治疗。


有了全息和全息同类项的概念,大家还应该了解生物全息律的基本规律,生物全息律主要有以下四个含义。第一点是每一个全息元的各个部分都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对应的部分。比如第二掌骨的全息元有一个脾胃穴,那么在前臂的全息元上有脾胃穴,在上臂的全息元上也有脾胃穴,在人体整体上也有脾胃穴,这就是每一个全息元的各个部分都与整体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对应的部分。第二点是全息元上的某一个部位与整体上,或者是其他全息元上相对应的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比如胃穴与胃穴之间、胃穴与整体的胃之间相似程度较大,因此我们在这些穴位上进行针刺时,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穴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我们给取个名字叫病穴相应。我们人体有病必有穴,只要你身体上有某一个地方的疾病,一定在某一个地方表现为穴位的变化。第三点是全息元上的各个部位分布规律与整体上或者其他全息元上各个对应部位的分布规律是相同的。第四点是两个相邻的全息元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两个全息元上相似程度最大的两极总是相隔最远的,比如头穴和头穴之间相隔总是最远的。虽然生物全息律中包含了人体非常重要的全息现象,但是它所表述的都是正向全息,也叫极性全息。在人体上除了正向全息以外,还有两极全息和倒向全息。两极全息是任何一个整体都可以以赤道为中心,分成两个全息元,这两个全息元呈近似对称的分布。所以物质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全息元,总是相距最近又相距最远。以地球为例,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在这两个半球的全息元上,物质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两极从温度这个角度去考虑,热——温度高的都靠近赤道,这就是相距最近;冷——北极和南极都是冷的,都是冰天雪地,但是这两极又相距最远。因此说物质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全息元,总是相距最近又相距最远。这就是两极全息的含义。

除了两极全息以外,我又提出了倒向全息的规律。正向全息,这个大家都明白,比如第二掌骨侧存在一个在远端是头穴,近端是生殖穴的全息穴位群分布规律。但是在一些全息元上又存在倒向的全息律。正向的全息律和倒向的全息律是头尾相接、方向相反、排列相同,这个给我们临床上取穴和解释一些传统中医理论提供了捷径。在众多的全息律里面,我给大家着重介绍的是全息对称律。从潜在信息和显化信息的总和来看,全息就是对称的,对称就是全息的,万事万物皆全息对称。对称的模式有很多种,其中左右对称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对称方式。除了左右对称外,我们还有几个对称的方式,有上下对称、前后对称、交叉对称和内外对称。这五种对称方式在我们人体上进行取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踝关节扭伤为例,根据全息对称原理,左病右治,我们可以取对侧的来治疗,可以取对侧的脚或者手;上病下治,脚的毛病可以取手上,脚踝对应着手腕。按照以上几种对称方式,找到一个踝关节扭伤的最痛点,然后在我们对侧的腕关节的地方找到对应点取穴治疗,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人体有如此奇妙的全息性呢。其实这个一点都不难理解。虽然我们人体非常复杂,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但是我们的人体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受精卵。受精卵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半保留复制过程中,逐渐分裂,分裂成局部的起始细胞。这些局部的起始细胞然后进行有丝分裂,这些细胞分裂,组成一个个不同器官。这些不同的器官进行有机组合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个体,这就是我们人体发育的一个过程。大家想一想,我们如此复杂的人体从来源上来说,来源于一个细胞,当然这一个细胞就具有全息性。这也是我们遗传学里面揭示的规律,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的遗传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个全息元看成是一个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的具有胚胎性质的局部器官,这个器官既然具有胚胎性质,它就具有胚胎上面相对应的一些组织结构。

上面简单的跟大家说了说全息理论,全息理论是理解我们现在很多优秀针法的一个比较好的指导思想。比如传统的针灸里面仍然有全息理论,比如可以把五输穴看为一个全息元,五输穴中又分井、荥、输、经、合,这五个穴位分别代表不同的组织或器官的状态,因此我们用全息的理念去看待这些东西时,就会发现全息理念无处不在。听过我课的老师都会记得有全息八总穴,其实全息八总穴就是用全息的理念看待人体。具体是头颅太冲求,面口合谷收,颈项寻列缺,腰背委中走,心胸取内关,肚腹三里留,少腹三阴交,四肢对应取。这八个穴位就可以把我们人体上的头颅、面口、颈项部、腰背、心胸、肚腹、少腹以及四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把这个称为全息八总穴。大家再去认真看全息八总穴的时候,很容易理解我们人体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这些重要的穴位在临床上,对某些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比如说头痛就选太冲穴,用太冲穴治疗头痛就会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说“头颅太冲求”。实际上这八个穴位在临床上就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人体,这样一个完整的人体就在临床上给我们治疗疾病寻找穴位时提供了一个捷径。


全息理论不单单在传统穴位上有应用,在很多优秀针法中都有体现。比如说董氏奇穴,董氏奇穴将人体分成一一、二二、三三……一直到十十部位,每一部位都能治疗全身各个地方的疾病,在杨维杰先生的书里面也提到全息的概念。所以大家明白了全息概念,在董氏奇穴上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比如说两针的倒马针,或者三针的倒马针等。实际上灵骨大白穴就是第二掌骨侧的心肺穴和生殖穴,下三皇穴就是我们的胫骨侧的上焦、中焦和下焦。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可以相互借鉴和指导。同样在一些局部的针法里面也存在着全息的思想。比如头针、眼针、鼻针、面针、耳针等等,都有非常丰富的全息思想。只要大家心里有了全息理念,用全息理念考量这些局部的优秀针法,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不那么复杂,可以化繁就简,把它们很好的应用到临床当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