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一卷七则:赞公少公

 刀下留痕 2018-11-17

原文:

唐人呼县令为明府,丞为赞府,尉为少府。《李太白集》有《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序》。盖阳曲丞、尉,石艾尉也。“赞公”,“少公”之语益奇。

译文

唐人称呼县令为明府,称县丞为赞府,称县尉为少府。《李太白集》中有《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序》一文。这是饯别阳曲县丞和县尉,以及石艾县尉时写的。文中变“赞府”为“赞公”,变“少府”为“少公”,这种称呼就更是奇特了。

回溯与思考

洪迈的这则笔记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就是写明了一个县令、县丞、县尉这种称谓,转变成明府,赞府,少府,再转变成赞公、少公的事情嘛,洪迈所感觉的奇特,恐怕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对于喜欢研读古文古诗的人来说,也许就因这则笔记而知道了赞公、少公就是指县丞、县尉,因为赞公、少公从字面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对某人的尊称而已。不会想到是官职的别称。

赞府这个称呼最初出现在唐人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一书中,这是一本笔记小说集。全书十卷。史料价值颇高,记录了很多掌故、古迹杂论、士大夫轶事,科举铨选、官场习俗等事情,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说,常作为研究唐代文化的材料。不过,这里也没有写明县丞为什么叫赞府。

下面我想说说洪迈的父亲洪皓,当然,这和这则笔记无关,只是因为这则笔记的内容很简单,在解读了完了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那么就介绍一下洪迈的家族以及洪迈本人。也让大家逐渐对洪迈及其家族有个完整立体的印象。

洪迈的父亲叫洪皓,享寿68载,谥号忠宣。前面我们说过什么叫谥号,就是人死后赐予的一个名号,来概括逝者。谥号绝不是随随便便就取的,有褒扬的谥号,叫美谥,有怜惜追思的谥号,叫平谥,也有贬斥的谥号叫恶谥,谥号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帝王与群臣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命谥的用字,也有特定的规范,不能随便用字,也不能对谥号给出来的字任意解释。西汉文学家刘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谥法解》,就是专门用来解释谥号的字的含义的,里面载录了约四百个谥字,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洪迈的谥号是文敏,他的父亲洪皓谥号忠宣,那忠宣是什么意思呢,谥法解里就解释了,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就是不顾自身危难侍奉皇上,有了危险而不去推辞、逃避这种艰难,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把皇帝的善举善意让四方知晓叫宣。

那么我们来看看洪皓,做了些什么呢。

洪皓,江西鄱阳人,生于1088年北宋哲宗元佑年间,此时正是内忧外患纷至沓的动荡年代,他二十七岁中了进士,在殿试中,左丞相王黼、宁远军节度使朱勔见这个洪皓来仪表堂堂、文才超群就都想招为女婿,宋史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载,登政和五年进士第。王黼、朱勔皆欲婚之,力辞。就是洪皓人家不干,为什么,这是多大的好事啊,简直可以平步青云、一夜暴富啊,这要是换一个人,怕是早都当庭跪倒,口喊岳父大人了,可人家洪皓愣是没理这个茬。

这个王黼、朱勔可不是什么好干粮,都名列北宋六贼里面,那六贼啊,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六贼”。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 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是超升啊,不是连升,被任命为宰相,相当于现在从一个副县处级的官员直接提升到国务院总理,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凡是四方水土所产的珍奇之物,极尽搜刮苛取于百姓,但进奉给宋徽宗的珍品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的他全揣自个兜里了,然而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吏部员外郎余应求说王黼“欺君妄上,专权怙宠,蠹财害民,坏法败国,奢侈过制,赇贿不法者,蔡京始之,王黼终之,”《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忠义十·陈东传》也记载,钦宗即位,太学士陈东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而朱勔父子更是被称为北宋第一贪,朱勔被流放后又被在流放地斩首处死时,最后抄家时,计有田庄10所,良田30万亩,岁收租课10万多石。金银财宝若干。前面我们说过,欧阳询的俸禄是岁千石,相当于月收入2-3万元,那么这个朱勔岁十万石,就是欧阳询的100倍,月收入就在二三百万,后来这六个人的结局是: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李彦贬谪、赐死  1127年

§ 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王黼贬谪、仇杀

§ 靖康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梁师成贬谪、缢死

§靖康元年七月蔡京贬谪、病死

§ 靖康元年七月童贯贬谪、斩杀

§ 靖康元年七月朱勔贬谪、斩杀

斩是斩了,但朝廷社稷也让这帮人霍霍的不成样子,家国岌岌可危。

正是因为洪皓知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因此断然拒绝了这样的店好事,否则自己也会作为陪葬。但你以为洪皓所遇见的奸佞小人就到此为止了吗,不,真正的大boss还没有出现。

洪皓考中进士,便出任海宁县令。今浙江海宁县,当时海宁县税捐不均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洪皓到任后,一改原来的做法,规定按财力每一百贯纳绢一匹。这一举措的实行,使富户纳绢增加,贫困户纳绢相对减少。同时,他还蠲免了全县4800户贫弱人家,深得百姓的拥护。宣和三年(1121年),洪皓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做司录时,这年秋季,秀州发大水,十分之九的田地被淹,百姓处于极度饥荒之中,他便腾出自己的居地,容几千灾民避难。还主动向郡守要求承担救荒任务,把仓府粟米减价售给灾民。仓米发售一空后,浙东贡米此时真好经过秀州,在当时秀州是进贡皇家粮食的转运站,所以洪皓再次向郡守提议不转运,就地赈济灾民。当时知州不敢担当,说:"不可以。"因为截留皇粮按宋律当斩。洪皓又说:"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十万人生命,希望知州将粮发放给岌岌可危的百姓。"后来知州也深受感动,就同意洪皓的建议,这样就解救了十万人的性命。人们感之入骨,大家把他比喻跟佛一样救苦救难,悲天悯人,称他为"洪佛子"。廉访使王孝竭奉旨勘察灾情。秀州属重灾区,但见当地百姓各安生计,秩序井然,不像其他灾区那样田园荒芜,百姓离乡背井,四出逃荒,农耕一时无法恢复。王孝竭得知洪皓所为,肃然钦佩,不但没有追究其截留纲米之罪责,反而举荐他升任徽猷阁侍制。在发水灾后不久,又遇到了秀州的军队叛变,抢掠民众,无一人得免,只有经过洪皓家门时说":这是洪佛子的家."不敢侵犯.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准备由扬州再迁建康,在朝廷已定的情况下,洪皓冒忤逆之罪,上书谏阻。言金兵正拟大举南下,"若轻至建康,恐金人乘虚侵轶",建议"选遣近臣前往经营,俟告办,回銮未晚"。赵构见洪皓洞察形势,直言敢谏,颇有见地,因此召见了他。赵构称赞洪皓说:"卿议论纵横,熟于史传,有专对之才。朕方择使,无以易卿。"于是,命洪皓为大金通问使,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商议和好,停止战争。可是金兵的势力正雄盛,议和根本不是他们的选项,所以当时出使金国是非常危险的。但洪皓依然上路了,一路上还有很多心怀二志军贼,途经淮南时,抚慰据守泗州军贼李成,写信劝他,不要攻打宋的楚州。又让李成派兵护送自己去金。李以呢,却以军食匮乏为由拒绝,并指责朝廷待他太薄,洪皓就建议朝廷派人优加抚谕,避免兵端。高宗采纳建议,派使者送去五万斛大米,使建康的形势转危为安。洪皓这种达权知变处理问题的举措,惹恼了当时的宰相吕颐,因为洪皓没有先禀告自己,而是直接报告了皇上,这是目中无人,越锅台上炕啊,便借口他"稽留生事",官降两级。

八月中旬洪皓至渡淮,来到颍上,发现这里的道路仍不平静,以李阎罗、小张俊为首的军贼时常作乱,洪皓又写了信给他们,信说:"自古无白头贼。"希望他们趁年青时为国家建功立业,才能老有所终。做贼,决非长久之计。二人早就闻知洪皓的清名,看来信也很受感动,立即表示服从愿受改编.领兵入卫。你看,洪皓顺道还平复了乱军。

带着高宗求和的国书,大约在建炎三年的初冬,洪皓到达太原。此时,金兵正大举南侵,正准备渡淮渡江,直犯江浙,气焰正弘,岂肯接受和谈。于是,洪皓等人便被羁留在太原的使馆中,仅有一名主簿接待,粗茶淡饭的打发洪皓这一行出使,一直到第二年的冬天,金兀术南侵兵败,让岳飞给揍了,退回北方,改变策略扶持刘豫建立伪齐,又派秦桧南归,伏地魔大boss出现了。这之后,洪皓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 云中是金朝的西京,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召见了洪皓,然不准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却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宋史·洪皓列传》写道:皓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哲)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或)无悔。说“我奉了皇上的使命,万里迢迢来到这里,不能奉侍徽钦两帝南归。我恨不能把叛逆刘豫给大卸八块,哪里还能忍受这种屈辱来奉侍刘豫呢,留在这也是死。不奉侍刘豫也是死,不愿像鼠狗一样偷生,宁愿下油锅也无怨无悔。"完颜宗翰鼻子都气歪了,就要杀了洪皓,完颜宗翰旁边的一个将领看到了这一幕,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免除了洪皓的死刑,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而洪皓的副使龚王寿害怕被杀,投降伪齐。

洪皓一行在金军的押送下行走了60天才到达冷山,这冷山,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北,距离金主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只有一百来里。由于地势极北,气候苦寒,四月春草方生,八月即已下雪,人户稀少,仅有百家,穴地而居,

冷山是女真贵族家族的驻地。金国陈王完颜希尹常傲慢,漠视宋国使团。他要洪皓献进攻四川的计策,说“谁说海大,我的力量能把海水抽干,只是不能让天地合拢”,洪皓告诉他,金军是不可能取得四川的;并警告他"挑起战争好比玩火,不要玩火自焚,自古以来,就没有四十年来不断征战的的"。洪皓又把两国的各种状况仔细的分析给完颜希尹听,完颜希尹有时还辩驳几句,有时就默不作声,有一次大概让洪皓戳中了要害,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了,完颜希尹突然大怒,说道:"你这个议和官,还如此嘴硬,你以为我不能杀你吗?"洪皓仰天长笑道:"我非常清楚你要杀我。不过,为了使你不背''杀来使''的千古罪名,我建议你将我投入水中,假说我失足坠渊,以欺瞒世人耳目。"

完颜希尹听了洪皓这番话反而认为忠义可钦。就打消了杀洪皓的念头,也是,就这样杀了洪皓,反倒是等于在洪皓目前承认了自己心虚,需要编造一个谎言才可以。完颜希尹知道洪皓有才学,就请他教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学汉文。他自己也时不时的和洪皓说些治国理政的事情,由于洪皓十分熟悉汉族的典章制度,能说的头头是道,学了皮毛的希尹又转而协助熙宗制定礼仪、制度,从而又对金国金熙宗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他们的中央集权统治,输入了先进的汉文化,提高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不仅如此,虽然洪皓是一个朝廷命官,但是,金人是不会把洪皓当真正的使节对待的,洪皓在冷山的生活确是十分凄苦的,和当地女真族百姓一样穿着粗布衣裳,常用野菜充饥,拾取牛粪和马粪来取暖做饭。这大大地缩短了同当地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给了他更多的接触普通人的机会,增进了他同女真劳动人民之间的思想感情。经常同他们应酬往来,促膝谈心,同时还竭尽全力在女真族人民中间传播汉族文化。同女真人民上山一起剥来洁白柔软的桦树皮、晒干后,洪皓凭着记忆,在桦皮书叶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作为课本,教授村人子弟读书,这就是有名的"桦叶四书",成为千古相传的民族史佳话。

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绍兴七年至八年间(1137-1138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就有了议和的想发。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金庭所议十件大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见有利于和平息战,就逐条的剖析了这些事情,完颜希尹认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骗他,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议和之事,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金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主战,在燕京才一个月,金兀术杀了完颜希尹。株连了上千人被杀,洪皓因曾经拼死反驳过完颜希尹,这才幸免于难。

 不久,洪皓一行又被移至云中。在云中洪皓探知徽、钦二帝被移囚于五国城(在今黑龙江省东北角),便遣密使携带书信去见二帝,并将金国人送给他的一些水果桃、梨什么的带去慰问被囚禁的二帝。当洪皓得知宋徽宗赵佶因折磨而死,面向北方,嚎啕大哭。哭出了血,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祭文,那些老臣看了都涕泪横流,这些老臣的都是追随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掠去的,如今被金人当做奴仆使唤,洪皓对他们则尽力帮助。皇亲赵伯璘夫妇被掠为希尹的奴隶,他多次给予周济。名臣范镇的孙子为人佣奴,他用苏轼称赞范镇的文章为证,请予优待释放。大将刘光世的女儿为人养猪,洪皓就设法为她赎身,然后嫁给了一个殷实的人家。被金人掳去的北宋官宦人家的子女多沦为奴隶,被洪皓力拔而出的有数十人之多。但对于委身金朝为官的旧交,洪皓却耿直如昔。

在随完颜希尹到燕京时,洪皓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宇文虚中被金人扣留后便当了金朝大官。见到洪皓以后,宇文虚中力劝洪皓在金朝为官,还积极向金熙宗推荐。金熙宗便任洪皓为翰林直学士,但洪皓坚辞不就。让洪皓任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副留守,他也坚决不允。金人再降其官为留司判官,并催促他尽快起行,洪皓依然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见高官厚禄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办法。依照金人的规定,虽未任金官,但只要为金人做事了,则"永不可归"。金人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云中进士试"就是让他批阅云中进士的考试。洪皓深知其意,装病力辞。但金人不允,洪皓只得前往云中。到了云中以后,他不履行职责,对院官说:"今天的考生都是以吟诗作赋来应考的,而我以前学的是念经啊,这我真整不了,"云中院官和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洪皓送回燕京。今取士以诗赋,吾故学经耳

在燕京期间,他一直关心宋朝的发展和强大。当听说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而宋朝却撤兵的消息以后,写了数万言的秘信,让一个名叫赵德的间谍,把信藏在了旧棉絮里面,带给了皇上,信上说:"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次年夏,他又设法求得囚禁中皇太后的手书,派人送回,高宗大喜说:"不知太后安宁与否快二十年了,过去派遣使者虽多,不如得此一书。这一年的天冬,洪皓报朝廷秘奏说:"金国已经厌战了,他们的势力不能持久了,因为以前他们打仗时,妇女都是随着大军出动,而现在却不敢这么做了,如果议和还没有达成,那么不如这个时候乘势进击,扭转战局。"还说:"胡铨这件事恐怕是有的,金人知到中国有人,更加害怕。张丞相名动异域,可惜却把他放在了散地。所谓散地,兵家言,无险可守,士卒意志不坚,易于离散之地,"又问李纲、赵鼎安否,这李纲、赵鼎都是宋抗金的干将,(《宋史·洪皓列传》)此后又多次送秘信。"

这里插几句话,洪皓提到的胡铨,是建炎二年(1128年),的进士。授任抚州军事判官,他招募乡丁,协助官军抵抗金军。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乞请斩杀秦桧和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可惜但遭到除名,被贬谪。

绍兴十二年,宋金签订了《和约》,南北罢兵,皇太后也准许回朝了,但洪皓等议和的使者仍被拘留。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他们刚一起程,便有人向金主报告说:"这种人若放了,几时更有?今不留为我用,后必成为我患。"金主一下子醒了过来,马上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回报说已经远去不可追,只得作罢。

洪皓经受了千辛万苦之后,大难不死,总算在绍兴十三年回到故土,从1129年出使金国,到1143年归故,洪皓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归赠太师魏国公,是年八月十四日,洪皓回到南宋的首都临安,高宗当天就在内殿接见,奏事完毕,便极力请求回乡侍养老母。高宗说:"爱卿出使金国,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能让你舍我而去呢!"把洪皓当做当代苏武,这个评价真是不低,当即赏赐内库金币鞍马,黄金三百两,帛五百匹,象牙五百斤,御铭盾式琴一张,其他香绵酒茶果物甚众。

次日,皇太后又在慈宁殿接见他,内侍按惯例准备设帘,太后说:"我早就认识洪尚书了,何用设帘?"遂命撤去。相见时,不免回忆起在北方时的往事,交谈得很高兴,

在朝见过皇帝和太后之后,洪皓又去拜见宰相秦桧。和秦桧一连说了好几天,其中有些话非常直率,如:"张和公(浚)驰骋沙场,金人畏惧,为什么不加重用呢?"又说:"钱塘既是行在,暂居而已。怎么能大兴土木呢,景灵宫和太庙都修建得太华丽了,岂不是表示不再回中原去了吗?",这样的话,秦桧听了能高兴吗,就对洪皓的长子洪适说:"你老子出使回朝,表现忠节,皇上很照顾他啊,但求官好比读书,很快的一下子读完了,没有什么味道。应该像黄钟、大吕一样才行。"这意味深长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洪适告诫洪皓,你啊,以后说话的调子不能太高,曲高和寡。要像黄钟大吕一样,声音低沉些好。

几天后,正式任命下来了洪皓被授官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这都是些只领俸禄无事可做的闲职,还有个是暂且代理并非正式任命的。

尽管如此,洪皓还是以国事为重,直言不讳,提出了许多与秦桧相左的意见。有一次,金派人来宋索取其官员在南方的家属,秦桧主张答应要求送去。洪皓说:"春秋时,韩宣子自恃强大,要郑国送他一只玉环。郑虽是小国,但认为不合友谊,而不肯送。现在金宋以淮为界,既然在宋的地面,那就是宋人,不应该去金国。如果放他们走了,金人就知道了我们的虚实,恐有不利。金人现正受到蒙古崛起的困扰,姑且在我们面前伪装强大,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轻易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反而会说"秦无人"而轻视我们了。"秦桧听到这里,脸色一下变了,怒道:"你不要再说''秦无人''了。"洪皓不肯屈服,继续上疏说:"如果考虑不同意金人要求,将会破坏盟约的话,可以提出金人放钦宗及皇族归宋为条件,双方交换,方为对策。"又说:"我方派王伦使金,现仍被拘留,不要求金人放回,就是抛弃他们,今后谁人还敢出使?"又说:"淮右之民,久经战乱,疲蔽不堪,应该及时抚慰,轻徭薄赋,不要让他们再转徙他乡。争取民心,才是中兴的急务啊!"所有这些话,秦桧听了都很不高兴。

特别是洪皓久处北方,知道不少秦桧原在北方的底细:例如,秦桧曾随宗翰围攻楚州,替宗翰起草过劝降对方的檄文。秦桧回朝后,一直隐瞒此事不欲人知。洪皓曾听当时完颜宗翰的左右随从谈过,现在看了秦桧的种种表现,很不以为然,便联想到这件事。于是有一次便故意对秦桧说:"还记得完颜宗翰的左右随从吗?我回国时,他们托我向你问好。"秦桧听后一下子变了脸色,更加恼怒洪皓,第二天,侍御史李文会即上疏弹劾洪皓,理由是:不肯回家探望老母亲。结果洪皓被贬黜,出知饶州。这时,距洪皓回朝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洪皓出知饶州还不到一年,江浙闽等地发了洪水,衢、信、处、婺等州,百姓溺死甚众。中官右武大夫白锷,便趁此扬言:"这是宰执循私,协理乖缪;洪皓名闻中外,但却摒而不用,上天在示警惩罚啊。"对秦桧对此非常震怒,派人把白锷抓了起来投入大理寺的监狱。最终将白锷被罢官,刺面发配,白锷既然有罪,被他赞道的洪皓也就岌岌可危了。紧接着有个叫詹大方谏官便奏称:"洪皓与白锷是刎颈之交,所以要更相称誉,诳惑众听。"其实,洪皓当初并不认识白锷,白锷只不过跟随韦太后在金国,平素闻听过人们对洪皓的赞誉罢了,于是洪皓又被罢免知州,贬官为提举江州太平观。

然而这还没完,通判李勤为了依附秦桧,又诬告洪皓说了许多"欺世飞语",不满现实的话。于是,洪皓进一步遭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英州。

英州,在今天的广东英德。位于岭南,远离中央,常常作为犯人充军发配的蛮荒之地。洪皓这时已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了

在英州居住了九年后,终于迎来转机,洪皓复官左朝奉郎、洪皓接到内迁的诏令后,便离开居住了九年的英州,向袁州走去。然而,虚弱久病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这样的长途跋涉,才走了300多里到南雄州,便再也走不动了,一病不起,是年十月二十一日终于与世长辞。

洪皓卒后一日,秦桧也蹬了腿儿。他祸国殃民的罪行陆续被揭露,他制造的冤假错案陆续被平反。皇帝在得知洪皓的死讯后,也非常惋惜,洪皓的儿子洪遵上疏为父鸣冤,高宗于绍兴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下诏,恢复洪皓原来徽猷阁直学士的官衔,宣布彻底平反。赠四官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上柱国,赐谥号忠宣魏国公。

这里最后再啰嗦几句,按时间上看,洪皓和岳飞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受到秦桧的迫害,那为什么洪皓的生平中从来没有和岳飞有过交集呢?

岳飞是1103年生人,洪皓是1088年生人,年长岳飞15岁,岳飞最初投军是1122年,20岁,童贯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岳飞应募,任小队长,而洪皓此时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司录双方相距2000多里地,1129年洪皓出使金国,岳飞此时刚刚在陈州(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收拾了围困陈州的军贼王善,授真刺史。15年后的1143年,洪皓归故时,岳飞已于上一年1142年遇害风波亭。所以,无论是地域上还是官场事物接触上,他们二人都无法交集。

还有一点,洪皓出使金国是为议和,但这个议和并非他的主张,当时宋高宗赵构准备由扬州再迁建康,也就是逃跑,洪皓却冒忤逆之罪,上书谏阻。言金兵正拟大举南下,"若轻至建康,恐金人乘虚侵轶",建议"选遣近臣前往经营,俟告办,回銮未晚"。意思就是不能跑了,让金人看出我们怂了,遣臣前往经营,这个经营要是用现代外交语言来说,就叫斡旋,也不是求和的意思,况且,敌营15年,他没有为敌谋一计,反倒是闻知完颜宗弼在顺昌兵败后,写秘信让王师亟还,归故后,又让金人卧底秦桧设计陷害,眼见得洪皓不是秦桧这个主和派的阵营中的人,所以,我认为,把洪皓看成是软骨头的主和派是不妥的,前有六贼乱朝纲,后有秦桧、万俟卨害忠良,再加上软弱无能的皇帝,凭他一人之力,岂可回天?

洪皓著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勇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书。还有文集五十卷等,但今天已经已佚失无传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