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一切如是之 2018-11-17

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这里是小梁在2018年为您带来的《睡睡平安》,本文内容节选于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105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能达到仁的状态?谁的境界更高呢?”子贡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肩,怎么能看得到他伟岸的背影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了解全部;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二件事。”

孔子说:“是啊,你是不如他,我赞同你说的话。”

梁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01

子贡和颜回,谁的境界更高?

前几篇,我们都在讨论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我看来,孔子认为达到仁这种状态的人,可能已经接近庄子说的真人了。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子贡谈论“仁”这个话题。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中做官做得最好、赚钱赚得最多、知识最丰富的学生之一,他很聪明,而且很尊敬孔子。

孔子问子贡:“子贡啊,你认为自己和颜回相比,谁更能达到仁的状态?谁的境界更高呢?”子贡回答:“我怎么敢跟颜回比肩,怎么能看得到他伟岸的背影呢?”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了解全部(“十”不是十倍之意,而是极大之数)。就是说颜回这台“计算机”,你给他输入一个指令,就可以反馈给你全世界的所有回向,他不仅知道,而且可以做到。而您给我一个指令,我只能推导出另外一个结果,由此及彼。所以老师,您问我和颜回谁的境界高,我觉得自己和颜回没法比。

像子贡这样做到宰相,又赚了很多钱,还能保持品格敦厚,而且不做作的人,并不是故作谦虚地表达“我不如颜回”,而是很真诚地看待这件事情。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是啊,你是不如他呀,我赞同你说的话,的确不如他。”

让我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一位老师要多么相信自己的学生,才会问他觉得自己跟另外一位师兄相比怎么样;而这位学生又要多么坦诚和相信他的老师,才会说:“老师,我真心觉得颜回师兄远胜于我。”

孔子听见自己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子贡,坦然地表达了自己和另外一个弟子颜回的差距,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梁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02

在孔子看来,颜回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

许多研究《论语》的学者,都有这样的看法——孔子在很多时候都觉得,颜回不在自己之下。

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生活很俭朴,一勺豆子,一杯冷水,住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幽暗角落,却不改自己对学问、对真理的坚定信心。

如果仅仅是这样,可能还不足够。其实颜回是一个懂很多东西的人,甚至有时孔子发表了一通言论,虽然颜回很认同的观点,但他也没有点头说:“师父您说得真对呀,对呀对呀对呀。”

有时也许孔子说了一些不完全对的事,颜回也没有驳斥,没有提问,他知道在这件事上来说,师父说得不完全对,其实可以说得更有意思,或者可以更接近真理,但他也不反驳,而是悄悄地按照师父说的东西去做,努力地实践,甚至做完了以后孔子都不知道。等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才知道,哇,颜回做到了比他想象的更高的境界。

如果你是孔子,看见这样一位学生,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你一定爱死他了。

不仅仅是因为他不反驳你,更是因为他默默地把你说的都做完了,再回来告诉你相关进度,却不说中间遇到的困难——关键是有些不需要老师知道的、他暗中修正了的事,也很淡然地一笔带过。

过了许久,孔子从别的途径得知颜回把事办得那么漂亮,那种赞叹全部体现在了孔子对颜回的喜爱中。

这一天,孔子问他优秀的做大官而且赚很多钱的学生子贡:“你认为自己和颜回比,怎么样呢?”子贡说:“像我这样的人,您告诉我一,我能知道二;您告诉颜回一,他能全然地知道所有。”这说明什么?说明颜回本来就有相关的知识体系,老师只不过给了他一个驱动的开关,或者点了他一下,他就能全然地知道,这难道不是真人吗?

颜回死得早(四十一岁就死了),你可以想象孔子内心有多么悲伤,难过。小梁读《论语》时,能体会到孔子的悲伤。

一个很可能在修为,以及在某些境界都高于自己的人,一直不愤恨、不刷存在感地以弟子的角色自居,你的内心除了对他的喜爱之外,一定还有尊重;除了尊重之外,一定还有一种赞叹——“哇,我怎么能成为这样的人的老师呢?”“这样的人居然成了我的学生”……

许多人都隐隐地觉得,儒家不如道家,因为道家有真至圣贤(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而儒家则是有知识,擅长做研究论文的学术机构。其实他们不了解,在高层次上,儒、道两家都是一样的。

颜回已经接近庄子说的《德充符》里的人物,已经是在向大道学习了,达到了“大宗师”的级别。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大宗师”是指那些直接向宇宙学习,直接全然地和真理的云端对接的人。这样的人,孔子才认为达到了仁的境界。

孔子对仁的要求非常非常高,甚至他认为这接近一种终极理想状态。于你我而言,绝大部分人这辈子都很难达到仁的境界,但如果你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境界,或许有些人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梁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03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中国文化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刻画出作为生命个体可以追求的一种终极方向——全知、全能、全然,并且忘形和忘情;温暖、自在,淡淡地喜悦,不给人任何压迫感。

如果你修到了十分,你觉得它在十一分;如果你修到了一千分,你发现它在一千零一分。小梁是没有见过这样的朋友的,虽然自己可能是负分,但这并不影响我想象有这样境界的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一个这样的标杆呢?就像所有佛弟子都还需要有一种佛性在指引着自己的心、行为和念头;就像道家也相信,有种真人的境界在指导着我们;当我们做假事、说假话,心生怀疑、恐惧、贪婪时,这是我们修正自己行为的一个坐标。

我在想,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获得仁——也许需要什么的时候尽量少点儿,你就能更接近于“仁”这种状态了。

你不太需要人们认同你,不太需要人们去鼓励你,不太需要更多的钱,不太需要更多的名声,不太需要给自己灌“鸡汤”,不太需要成为老师……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其实可以要的很少,因为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很多人会问:“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要的多一分,自由就少一分;贪婪多一分,恐惧就多一分。

那些让别人乃至让自己舒服的东西,会让自己的天性不舒服。而我们的天性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天性无外乎就是可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思考,不太依赖别人的灌溉,让自己内在的状态与宇宙沉默的轮回保持同步。

来的就来了,走的就走了,在这样的状态里,我们受到的损耗是最小的,而在这种状态里,我们的心也是最安静的。

有了安静的心,你几乎可以与万物互联。

套用一句话,你达到了4G状态,马上要进入5G,甚至是10G时代,你可以随时从云端下载味道、念头,还有声音,也可以随时删除它。如果有一台这样的人工智能设备,它需要多大的体积呢?它需要多大的内存呢?它可能连内存都不需要,因为一切都可以瞬间获得。

小梁和大家分享《论语》的时候,特别希望有一天在10G时代到来时,人们终于可以理解,原来有过这样的一种人(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超人智能),可以和宇宙同步,也许颜回在孔子心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状况。

其实,他是不是真的达到了不重要,孔子这样认为了,相信他达到了,对相信者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梁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的东西少一分,仁德就会多一分

——今日互动——

如果可以只做一件事,

你会选择做什么?

选择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