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词、填词必备的基础知识(十)

 iamxuyuan 2018-11-17

 

填词作诗,平仄总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不论平仄,少了抑扬顿挫;拘泥平仄,往往在填词作诗时因字、因词害意,不能一气呵成。

 

古人、今人对于平仄拘泥否?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銮,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末句按词谱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此词末句“孙”字依谱当作仄,但不能用其他字代替,只能离谱。

 

再看看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十六字令》末句按词谱平仄为:(仄)仄仄平平。毛主席为了借用民谣“离天三尺三”,此句未按词谱平仄。从另外两首的末句“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来看,都是中规中矩依谱的。

 

以上二例可以看出,平仄并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古时有些词调,即使是同一作者做了几首,每首的平仄也会互有差异。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王建的《宫中调笑》四首,韦庄的《清平乐》七首等都是如此。

 

词的平仄是逐渐形成的,同一个词牌作者很多,应以谁为准?一般说应以首创为准,后人也会收集同一词牌的若干首词相互比较,总结出格律。《钦定词谱》所校定的平仄,反映了了唐宋词平仄格律的一般原则。从《诗余图谱》到《词律》、《钦定词谱》、《汉语诗律学》中的词谱,校定的平仄是越来越宽的。这是因为同一词牌的词收集的多,自然定的就宽。

 

词的平仄有一些规律:

 

(一)、小令的平仄较严,中调、长调平仄较宽;

(二)、除词谱注明可平可仄者外,其他字句的平仄多数较为固定;

(三)、有些词句的平仄与词谱不尽相符;

(四)、有比律诗严格的地方,五、七言律句第一字的平仄不拘,但有些五、七言词句的平仄是固定的;

(五)、一些平仄固定的拗句,是歌词和歌曲曾经密切配合的遗迹。

 

我赞同《词谱简编》的看法:

 

“对于词谱校定的平仄,仍不宜看得太死。就唐宋当时而言,无论是按谱填词还是自度新声,字的平仄同曲的声调配合,都只能基本谐适,并非绝对不可移易。

 

何况今人编写的词谱,对于有些可平可仄字句的校定,仍有相当出入。现在填词,基本符合词谱校定的平仄格律就行了,不宜过于拘泥平仄而以辞害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