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lm70cc 2018-11-1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这首《送别》是李叔同在1914年创作,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但是这首歌却大都听过,唱过。


李叔同出生于1888年,家里经营盐业和钱庄,是天津巨富。


他的前半生是风情才子,后半生是却是世外高僧。



李叔同父亲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经是吏部主事,后来子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他在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时候,就曾写下“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句子。



李叔同当时十分喜欢伶人杨翠喜,奈何,杨翠喜后来被卖给官家。


感情不顺,李叔同对家事更是不再上心,哥哥给他30万元让他安家置业,他把这笔巨款也多半花在了艺术上。



25岁的时候,李叔同再遭变故,他年仅46岁的母亲撒手人寰。安葬母亲后,他极为失落。颓丧之际,他远走日本,在日本的学校里专攻美术,辅修音乐。


一日,李叔同陪伴友人谈天说地,写诗论画,心情畅快。在好友离别之后,李叔同心中惆怅,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让飘零、无常跃然纸上。



父母早亡,生性敏感,加上早熟的思悟,让李叔同过早地看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悲苦,


在偶然的情况下,李叔同认定佛教才是自己的心灵皈依之所,决定出家。不是带发修行的居士,而是入山苦修。



弘一法师国画



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


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


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剃度几个星期后,他的日本妻子,携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这一年,是两人相识后的第11年。然而叔同决心已定,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子和孩子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与他见最后一面。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说过,人生有三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生活在物质层次的人,只要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亦如李叔同对他的妻子所言,爱是什么:是慈悲。


因为放下了个人的爱恨,也就回避了无常的悲苦,了悟小爱的无常,也便成就了大爱的慈悲。


在这世事变幻中,内心才能不被煎熬,以此获得安宁。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


李白曾经写过“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所有的有情,有一天都会变成无情,因为来生我们都只能在虚无缥缈的银河再会。


若是要摆脱其中的痛苦,就要学着放下,放下执着,学会超脱,放下小爱,学会大爱。唯有这样,人生才得从容。




就像弘一法师去世之前,写给自己弟子诗里的那句: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春满花开,皓月当空,心中一片宁静安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