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社明清古村,29座宗祠供奉着同一个祖先

 陆建华摄影 2020-08-12
南社明清古村

广东东莞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不说其它,单说它的乡镇,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座以上、或大或小的宗祠。然而这次到了南社古村,竟让我开眼了,一下遇到了30座宗祠,且其中的29座,都是同一个祖先——谢氏。

宗祠是以前村里人用来祭奠祖先、祈求福祉的场所。南社古村,早先拥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祠堂有三十多所,因为年代的变迁,现保留着的有30座。一个不到七平方公里的小村,竟然拥有如此多的祠堂,这在全世界也属少见,难怪央视的《记住乡愁》、《家园与根脉》、《家宴》等栏目,纷纷前来南社明清古村拍摄取景。

南社,位于东莞市茶山镇,离东莞市区约有18公里的路。茶山镇可谓历史文化悠久,能查到的文字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种茶的记录。而南社古村,便是茶山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南社兴于明清时期,因而人们习惯称之为“南社明清古村”。

南社古村,建村约在南宋末年,据说当时村里住着戚家、麦家、王家等好几族人。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姓谢的外乡人,自此,南社古村的命运便彻底改变了。这位姓谢的外乡人,叫谢尚仁,其父曾在广东南雄州当官,大致是现今的广东南雄市地区。

说起谢尚仁来到南社,还有一段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南宋末年,北方的元兵大举入侵南方。谢尚仁在南雄州待不下去了,只得孤身一人加入了南逃的难民潮。听说东莞地区地广人稀,相对安全。谢尚仁便逃到了南山脚下避难,后又听说有个叫南社的地方,田多地沃,便又再次迁到了南社,在村口搭了个草棚住下了。

谢尚仁其实没有给南社古村带来什么变化,到了他的第三代上,谢家才算在南社立稳了脚跟,直至后来成为南社的第一大家族。自明代至清朝的数百年间,谢氏家族里共出了9位进士,官衔最高的为清同治四年的“武进士”谢遇奇,他曾被朝廷封为两广提督。一个小村,八百年间,出了九进士,确实在当时是无人敢比肩的。

那么,南社古村到底有何厉害之处呢?有人相信风水,有人相信奇迹。只不过我更倾向于古村那相当封闭、安宁的环境。毕竟环境造化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南社古村的村外,有两处不高的山岭,刚好把古村合拢于山坳间。山坳里的土地肥沃,十分适合水稻和甘蔗的栽种。据说南社的甘蔗十分甜,产糖量高。当地人用甘蔗榨出的蔗糖,是岭南地区出了名的。现在的南社古村里,还能见到当年榨甘蔗用的石磨,四五个磨盘连在一起,用水牛牵着打磨。只不过现在的南社,已经很少见到甘蔗田了。

南社古村的外围是一道城墙,城墙高约有十米,厚度在二米左右。城墙围着古村绕一圈,东南西北各开四座城门,目的是为了保护古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古村的村史记载,曾有匪徒围攻古村七天七夜,因城墙太坚固,结果到了第八天,匪徒无功而返。现在古村的边上,还有一段古城墙的遗迹留存。而现在供游客出入的“西门”城楼,看样子是新翻建的,城墙的门洞上方,挂有一面写着大大的“谢”字的旗帜,表明这里是谢家的地盘。

南社古村的中央,是个长方形大水塘,水塘上架有桥梁,把水面分割成四块,类似船舱,村民习惯把水塘叫做“水船”,寓意着全村人乘风破浪驶向兴旺的彼岸。水塘的两边,便是整个村落,以及建在水边的宗祠。按岭南地区的风俗,宗祠的门前一定要有水池,如果没有,建宗祠的同时,就是挖也要挖个水池出来。

古村民居的格局,便是宗祠在水塘边上,居民住宅在宗祠的后面,沿着山势,逐一向高处建房。水塘边的路是全村共用的道路,居民家门前的小巷,则是后来建房时,一条一条修建起来的。所以现在去南社,走在那狭窄的小巷内,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每条小巷的进出口,都是通往水塘边上的。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南社古村总共拥有祠堂30座,民居250多间,全村人口三千多,90%以上的村民都姓谢,相互间多少有亲戚和血缘关系,文化和习俗想通。逢年过节,祭祀的先祖也是同一个。这样的状况,确实罕见。

南社古村的250多间民居中,大多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屋顶有个“锅耳墙”。这个类似大耳朵的墙头,高高伸出屋顶,墙体还要刷成黑色。当一整排“锅耳墙”连绵在一起时,场面极其震撼。

因为古村开发搞起了旅游,现在的南社古村,不仅有原住民,还有民宿、餐厅、特色店铺。只不过这些商家的店面,都不开在古村的水塘边上。你得穿过宗祠边上的小巷,才能找到这些店家。因为不在村上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即便有商家存在,但古村的宁静环境依旧被保留下来。进入古村后,除了看到一洼清池,便是塘边高大的老榕树,其树龄都有几百年以上。村上的老人,每天就是坐在榕树下,用广东方言聊着天。

我去南社古村的时候,正赶上七月流火的夏日,室外的温度高达38度以上。当我步入南社古村的小巷时,顿时感觉到有丝丝凉意袭来。大多数小巷的外墙上,都有各种爬藤植物覆盖,民居的房门前,会摆上各种盆栽的花卉。沿着小巷的外墙,会有一道明沟,清澈的山泉,就从沟渠内缓缓流淌着,这些泉水的最终目的地,就是村中央的水塘。

可能因为小巷内的居民,大多已搬迁到村外的新房子去住了,因而小巷内变得异常清净,经常是逛几条小巷,见不到一个人。偶尔遇上的行人,说不定跟我一样,是个外来的游客。只是少了人烟的巷子,多少让人感觉到落寞。

其实好多游客是冲着那30座明清时代遗留下的祠堂来的,这些祠堂,大多对公众免费开放。一些祠堂,应该是近几年重新整修过得,祠堂的内屋基本没什么摆设,游人除了欣赏古建筑之外,如果没有旁人的介绍,也基本看不出名堂来。

另有一些著名的祠堂,内屋会摆上展板,展板上有各种图片和文字,能详细地介绍宗祠的来历,或者名人轶事等。在这些祠堂,游客滞留的时间会多一些。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话:离开村庄的人,将长久漂流。其实,现在去南社明清古村看看,也是为了找回那种漂流在外的思乡情结。

小贴士

地址: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

门票:38元

作者简介:

陆建华

中国摄影师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师》杂志旅游地理栏目专栏作者、无锡市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新浪自媒体签约作者、2016年新浪旅游新晋十大红人,2016年克劳锐自媒体价值排行榜旅游领域第9名,2016年搜狐旅游最具影响力的作者,XING MEDIA年度最佳自媒体人。

新浪微博名:@陆建华摄影

微信号:ljhsy01 

公众号:ljhsy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