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府石犀出土后, 破损严重, 专家为修复它用上了这些“大”招

 历史解密坊 2018-11-18

文物修复一直都是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的专家修复文物,已经取得了众多了不起的成就。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天府石犀”的修复,专家们共用了这几招,就满美地复原了这件损坏严重的国宝,到底专家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对于“天府石犀”,估计很多读者最近都有所了解,毕竟在朋友圈早都被刷屏了,它不仅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相传还是“镇水神兽”。在《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这里提到的李冰,就是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兴修都江堰的总工程师,在传说中,李冰一共命人雕刻了五个石犀牛,然后沉江落水,目的是镇压水势,让江水不能为害。那么这件“天府石犀”究竟是不是李冰的镇水石犀呢?小编也拿不准,因为专家们也还在研究中,暂时没有定论,毕竟这件“天府石犀”才出土不久!

“天府石犀”发现的时间比较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都一家基建部门,在天府广场挖地基的时候就被发现了,由于当时没人觉得它珍贵,就没过动它,而是将它修在了广场的混凝土下面;一直到2012年,考古专家才开始对埋于地下的“天府石犀”进行发掘。真是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这件“天府石犀”的长度和重量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经过好一番折腾,最终在年底的时候将它发掘出来。

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这件“天府石犀”是秦汉时期的文物,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量超过8吨,俨然是个超大的石雕,即使在考古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发现。天府石犀在出土之初,身上沾满混凝土,四肢头部伤痕累累,是个面容不清的怪东西,专家只得使出最厉害的3大绝招,就化腐朽为神奇,让天府石犀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第一:用机械振动清理混凝土。由于当年天府广场做基建,在地下浇筑了大量的混凝土做地基,因此也让“天府石犀”裹上了厚厚的一层混凝土,所以专家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将文物表面的混凝土剥离。但是混凝土早已经固化成型,如果直接用锤凿刀削的话,那么就会对文物造成伤害,于是专家们从捣制混凝土的“震动棒”中得到了灵感,使用“震动棒”,利用它高频率低力度的原理,将文物表面的混凝土震掉,结果证明这是可行的。

第二:用宣纸脱盐。“脱盐”就是将文物表面的盐分吸收脱离出来,防止结晶。因为这件“天府石犀”已经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表面堆积了大量的盐分;由于地下环境潮湿,盐不会结晶,但出土之后,环境就变得干燥,水分蒸发之后就会在文物表面形成结晶盐,而这种结晶会导致文物受损,甚至造成开裂等无法修复的损伤。在清理完混凝土之后,就要对“天府石犀”迅速的进行脱盐;用湿润的宣纸(因为宣纸湿润效果好,保湿时间长)将它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这样文物表面的盐分就会向宣纸上转移(化学知识: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然后在宣纸上形成结晶,完成对文物的脱盐。

第三:用特制的材料局部修补。用于时间的磨砺,岁月的洗礼,这件“天府石犀”已经有很多部位都被风化了,形成了许多的残缺,于是“脱盐”之后的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局部修补,还给他当初原有的模样。经过对“天府石犀”的石料进行研究,专家们特制了专业的修补原料,这样既可以使修补的地方不会出现脱落和裂纹,还能高度地还原它的颜色和质地,这样一来,经过修补的整件文物就显得浑然一体,不会有明显的修复痕迹,达到了专家修复的目的。

现在,这件“天府石犀” 珍藏在成都博物馆,被成都市民亲切的叫做“萌牛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如果读者们对这个“萌牛牛”感兴趣话,不妨去看看,它和国宝大熊猫相比,谁更可爱一点呢?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