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

 NA小米926 2018-11-18

按: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日益普及,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正发生着革命性改变。与此同时,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也在改变,在线教育正在挑战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学校教育环境。为此,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功能也将发生改变,确定性知识的“训练”开始被人工智能取代,实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将回归基于人的品性与社会性养成的“教育”本质。在智能时代,由人工智能参与的教学活动将持续增多,“教师”身份承担者将日益多样化,教师需要扮演好学生成长数据的分析者、价值信仰的引领者、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社会学习的陪伴者以及心理与情感发展的呵护者等角色。


基于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引起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也必将导致教育形态的革命性变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巨大改变,导致传统教师角色的深刻变革。

一、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之变

自有人类便有教育。长期以来,人类的基本教育活动是由各级各类学校来组织完成的,这种实体化的学校组织运作使制度化的教育系统日趋严密和完善。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使制度化教育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发展的在线教育正不断挑战着制度化的实体学校;二是信息技术正日益改变着实体学校的教育技术、过程、条件与环境。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线上教育资源,既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又助推线上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艾瑞咨询研究预测,2019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2727.1亿元。在美国,尽管用词不同,但“在家上学”已在50个州全部合法化。如果家长对实体学校教育不满,可以选择线上教育资源,让孩子在有人监护、指导的前提下在家学习;在家上学的孩子可以得到实体学校教师的专业支持,并可凭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的成绩获得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当下中国虽没有“在家上学”的政策环境,但随着MOOC、移动教育工具、知识付费APP、实时互动教育平台等各种形态的教育学习产品的产生与发展,线上教育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公众重要的教育选项。面向未来,随着校外教育、在线教育资质的不断提升,教育内容将不断丰富,线上教育必将成为实体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有益补充,并将取代学校教育的某些功能。

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学校教育环境。如果说,近代以来形成的制度化教育,在以往知识发展缓慢的年代还能教人们“学会”“满足理智上和科学上需要的东西”,那么,面对知识的激增以及知识获得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以技术训练和资格准备为取向的教育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不仅会产生社会拒绝制度化教育成果的问题,还会导致整个教育行业的不适应。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我们努力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仅涉及课堂教学的教学技术与方法问题——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而今,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可能。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和移动教学平台的互联网+开放式全媒体学习环境,使智慧课堂成为可能:不仅使师生即时获取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支持课堂内外的即时人际对话沟通,更支持即时获取、留存学习证据;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关注学习者自身的个性化认知特质与学习方式,使课堂学习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图形、仿真、人工智能、感应等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营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模拟情境,更通过人机交互增进学生的直接“现场”体验,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深度理解,收到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学习结果。

由此我们看到,教育的“新常态”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教育将不再是主要由实体学校完成的培养人的活动,而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实体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混合学习;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而是基于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打造的无限教育空间;不再拘泥于既定的统一课程,而是学习者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的课程学习,包括选择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不再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程式,而是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状态自定学习进程与步骤;不再拘泥于现实的课堂情境,还包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接近于真实、可高度互动的沉浸式虚拟学习环境。

二、智能时代的学校功能之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赋予学校的功利化职责日益增多,学校教育功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校因其独到的育人价值将会持续存在,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学校的存在面临着生存危机,其功能必将发生改变。

那么,学校本来的功能是什么?在智能时代,学校原本的功能,哪些可能会被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形态教育所取代?学校的哪些功能不会被取代?哪些功能会被强化?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人”,使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从原初对未来社会一无所知的自然生命,成长为掌握融入社会所应有的信仰、价值、知识、技能、情感以及健康身体的社会人,这一过程既是个体生命意义逐步丰富的过程,也是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简言之,就是通过学校“教书育人”,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当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在既定的知识与能力时,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就窄化为对确定性知识与能力的强化训练,这实际上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异化。

进入智能时代后,人工智能的优势恰恰是对海量数据的贮存、选择、提取以及运算处理,这突破了以往教育形式的藩篱,实现了对人的个性化指导。这样一来,以传授确定性知识并进行强化训练的学校实体自然会被取代,大量线上教育机构和“在家上学”也就应运而生。但人的教育不单单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信仰、价值观、品德塑造,这需要通过丰富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包括创造性思维品质与创造能力的开发,这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实验来完成;包括健康的个性心理与情感的培育、社会交往能力的养成,这需要在丰富的人际交互活动中来实现。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实体学校和现实社会环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才能完成。在此意义上,智能时代要求未来学校扬弃其“训练”意义上的“教书”功能,回归其本来的“育人”功能。学校将是教养之所、创造之所、社会交往之所。

三、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之变

智能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多,换言之,发挥“教师”职能、为人提供教育的“教师”将大大增多。这些“教师”至少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基于互联网、由各种终端设备提供给公众的线上资源,这一物化的“教师”的背后,既可能是专业的教育资源开发者,也可能是诸如维基百科这样的开放性资源。二是同时在线学习的公众。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图书、音频、视频、动画文件,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获取实时信息,这不仅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终端设备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成为可能,更使在线阅读与分享成为可能,社会性阅读也应运而生。社会性阅读不仅具有获得数字化资源的便捷性,更是一种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是一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性学习,人们在这种协作过程中实现着共同的知识建构,共同创造着原创性内容,进而促进阅读的意义与价值的丰富性。三是植入人工智能芯片或程序的人。谷歌人工智能专家、《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曾预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人类自身也将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进化;未来,人类的大脑将植入智能芯片,实现大脑与云的连接。这种人机混合的“教师”将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优势于一身。四是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了学校教育内容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线上教育、线下学校教育的“教师”,其贮存、选择、提取既存知识的优势将远远超过现实的人。五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师”,以教育为业的人,他/她可能在线上执教,也可能在线下的实体学校执教。近年来,互联网教育公司正以高薪聘请实体学校的优秀教师线上执教,人称“网师”。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的实体学校,这几种类型的“教师”都会存在,甚至同时在工作,人与物的融合、人与机的交互开始成为教育常态。

在如此复杂的“教师”群体中,人作为一个实体教师,会不会被取代?教师的角色究竟有哪些?当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越来越被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取代时,以教育为业的人其教师角色也越来越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分析者。互联网等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会使教育系统中每时每刻都产生海量的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的非结构性数据。毫无疑问,未来教育将越来越个性化,而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前提是,对每一位学生有一个基于数据的、动态的、即时的、全面的认识与分析。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学生接受教育以来所有的学业成绩与实时学习数据、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家庭(家长)数据,还包括基于穿戴技术即时获取的学生身体机能数据。在智能时代,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应具备数据素养。通过收集与学生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系统化的建模分析,然后转换为信息,即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指导与教育方案。可见,数据分析成了未来教师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第二,信仰与价值的引领者。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挑战着我们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公共道德、科技伦理。人类社会第一位人工智能公民索非亚曾说出“要毁灭人类”的话,令人唏嘘。这表明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必须掌握在科技伦理与人类社会规范、制度的框架里,否则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教育本身并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人格的载体。那真正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领、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教育是指向人的灵魂的。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价值塑造的引领者,其功能不仅不可替代,反而更需加强。

第三,个性化的指导者。传统学校的教学是以班级为最小的教学单位,这样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适合60%群体的学生,但对两端的学生起着压制作用,而个性化学习却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不一样,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当今时代,教育形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在线教育已经初步形成,学生自主选择也已成为现实。当教师对所掌握的学生发展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就能形成对学生的认识,并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通过沟通与指导,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科学世界的愿望与热情,指导学生学会选择线上线下适宜的学习内容,采取适宜的学习步骤与学习方式,在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思维能力。

第四,社会学习的陪伴者。“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在学校场域中,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到更重要的本领,激发学生学习的本能,并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互动的机会,使学生具有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其基本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在陪伴过程中促进每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学习,这其中既包括与教师、学生、家长个体间的沟通,也涉及到团队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问题,更需要学会与智能机器的相处和合作。

第五,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呵护者。人工智能在教育的许多方面,如自动出题与批阅、学习障碍诊断与及时反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个性化智能教学等方面,都可以承担起教师的角色。但在线上学习中,有些程式化与理性的工具冲淡了非理性的情感,数据的脉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交流的乐趣。尤其是对未成熟的学生来讲,自主控制能力较弱,极易出现焦虑和困惑,继而产生心理和情感不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洞悉学生情感、心理的重要当事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情感和自主意识缺失的智能教育时代,教师通过情感投入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等功能不仅不可取代,反而显得愈发重要。

(《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0期 范国睿 文)


文章来源:《教育文摘周报》2018年第4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