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性学懂精神分析】Bonnie讲精神分析各学派核心概念及学派间关联:掌握构建个案概念化的理论与方...

 静易净明 2018-11-18



 教科书相关章节的中译文将在每节课前提供给学员阅读。

 课程中穿插了很多临床案例节选来帮助大家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在美国,完成一本教科书的编写平均时间是7至10年!


本课程是系统学习精神分析的绝佳机会!

Bonnie Litowitz将以她主编的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精神分析教科书为教材,

 带你学习精神分析各学派的核心概念和不同应用场景,以及各学派间的底层关联

 帮你建立从经典理论到当代关系精神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

 教你学会构建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思路和方法。

 学完这门课,你甚至还会惊奇地发现:你可以读懂原来无法理解的专业书籍了。

 

同时,身兼精神分析家和语言学家的Bonnie又将会为我们打开怎样的多维视野呢...


Bonnie Litowitz Ph.D.

邦妮·利托维茨 博士

精神分析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享誉世界的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前院长

最重要的精神分析出版物之一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官方期刊现任总编

美国最受欢迎的精神分析教科书的共同主编

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教授与督导师

海因茨·哈特曼精神分析杰出贡献奖得主

曾任美国顶级学府西北大学语言学教授


Bonnie Litowitz是备受美国同行尊敬的跨领域顶尖专家,她的专业领域包括: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心理语言学,语义学和符号学,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学习障碍。她曾出版专著《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符号学视角》。


60年代,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院教学


1981年,Bonnie Litowitz当选为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院长


 课程翻译 

王旭,注册心理师,清华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同传翻译。在业内广受好评。



课程大纲

 文末附详版大纲,阅读立有收获!


课程福利:教科书相关章节的中译文将在每节课前提供给学员阅读。

18讲课程主题

⟡ 第一模块:各学派理论及底层关联

讲:经典精神分析:过往与当前

讲:客体关系理论 

第三讲:克莱因和比昂 

第四讲:自体心理学 

第五讲:关系精神分析 

第六讲:主体间性理论 

第七讲:雅克·拉康的理论 


⟡ 第二模块:核心概念

第八讲:驱力/动机理论 

第九讲:无意识过程 

第十讲:移情 

第十一讲:反移情:分析的工具

第十二讲:防御与阻抗 

第十三讲:童年体验与成人世界 

第十四讲: 性别与性 


⟡ 第三模块:临床治疗

第十五讲:婴儿研究与成人心理治疗 

第十六讲:移情,反移情和真实关系

第十七讲:过程、阻抗和诠释

第十八讲: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思考框架和基本原则




上课时间

2019年1月3日开课,都在周四晚20:30~22:30上课

注:届时Bessel、Janet、Kim课程都已结束。


具体时间表

1月3/10/17/24/31日

2月14/21/28日

3月7/14/28日

4月4/18/25日

5月2/9/16/23日

注:如老师遇特殊情况需调整某次上课时间,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授课形式

ZOOM视频直播。

学员签署保密协议后,可在2019年8月23日前收看课程全程回放视频(课程于5月23日结束)。

课程结束后,可申请由Bonnie Litowitz签名的电子版培训证书。

老师签名证书示例图



费用与报名

3200元

以下价格为最低早鸟价将于近日内截止!

单报:1650~1750元

5~9人团报1560~1660元

10人及以上团报:1480~1580元


注:与Novick讲『如何与父母工作』联报,第二课再减100元。点此查看Novick课程简章


付款方式

公司支付宝账号:18969682092

微信支付和报名请联系您已添加的证道客服↓

请勿重复添加哦。


证道心理小本




证道心理何炫皓




证道心理小曼





好好学习,祖师爷在默默加持你



主办方

浙江台州证道心理咨询中心


注:

1、如需开具发票请与客服联系,您只需承担顺丰到付运费。

2、费用缴纳后不接受退费。因故不能如期参加课程,可转让给其他学员,并向证道客服报备。

3、警示:任何拼课、盗课等侵权行为一经发现,将被追究法律责任,且侵权者信息将被公之于众。请铤而走险者评估法律和名誉风险,采取体面的学习方式。

近期精彩课程,点击下图阅读详情↓


Y


18讲系统课程详细版大纲 

阅读大纲,立有收获!


第一讲 经典精神分析:过往与当前

· 现如今,精神分析的经典观点不是指弗洛伊德及其合作者的观点,而是指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美国自我心理学的原则和实践,以及这些原则和实践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 经典理论一直严重依赖弗洛伊德的第二种心智模型,即所谓的“结构理论”。结构理论将心智的功能分为三组——自我、本我和超我——这种划分对当今大多数经典分析师来说仍然很重要。

· 经典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于两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假设:性本能和攻击性本能。

· 症状、性格特征、梦(实际上是所有的心理现象)被视为相互作用的心理事件和力量的妥协产物,这些力量包括本能压力、防御活动、道德关切、愉悦和不愉快的情感,以及个人与现实的关系。

· 自我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心理中介当然是自我。它在假设中所具有的功能,如防御和适应现实,是20世纪中叶自我心理学家研究的核心对象。

· 在经典精神分析的早期,一种临床技术被开发出来,它主要侧重于探索和理解受分析者的自我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受分析者对分析师的移情所揭示和表达出来的。

· 在20世纪下半叶,经典视角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它比过去更加关注分析师对分析关系的体验,以及这对分析过程的贡献。经典分析师越来越多地谈论和写作移情-反移情模型,而很少谈到受分析者的移情,好像它是孤立地展开的。理论也受到这一焦点转移的影响,强调儿童早期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他对他人的看法,也影响了他对自己的看法。


第二讲 客体关系

· 客体关系描述人类的互动方式,既在人际之间,也在内心里(与其内部客体)。这一过程始于最早的二元关系被内化,随后在移情和反移情中被重新激活,它是进入社会关系的条件,并成为各种形式的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领域。

· 客体关系理论在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追求客体(一个人或一个人的一部分)的驱力(力比多的和攻击性的)和另一种理论观点之间进行了区分,在这一观点中,人类的主要动机需求被看作是建立关系。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与其说是被追求快乐所驱使,倒不如说是被对关系的需求所驱使。

· 卡尔·亚伯拉罕是第一个特别重视客体在力比多发展和无意识幻想中的作用的精神分析师。克莱因扩展了亚伯拉罕的立场,识别出了一个从一出生就与客体关联的自我,并假定其对死本能有先天的敏感性——表现为朝向内部或外部客体的与爱一起的嫉妒、占有、毁灭和迫害的无意识幻想。因此,克莱因认为俄狄浦斯幻想和焦虑出现的时间比弗洛伊德提出的更早。

· 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包括亚伯拉罕、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比昂、冈特瑞普、巴林特、肯伯格、格林伯格、米切尔和奥格登。客体关系理论也对沙利文、科胡特、鲍尔比、桑德勒,以及当代的精神分析思想家,如博拉斯、帕森斯、费罗、肯尼迪、科洪、佩雷伯格等许多其他人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严重紊乱的客体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们碎片化的、“部分客体”的特性,其中客体和自体的好的和坏的方面变得混淆。因为“整体客体”是难以企及的,所以对分析师提出了复杂的技术要求,以区分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性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是与内部和/或外部、投射和/或内摄的客体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讲 克莱因与比昂

· 克莱因发展出了一种儿童分析技术,对儿童的游戏做出解释,就像在成人分析中对梦和自由联想做出解释一样。

· 克莱因发现,童年神经症之下是幼稚的幻想,类似于成人精神病中的妄想观念,而作为良心的超我在婴儿期就有一个古老的、可怕的前体。

· 抑郁心位描述了从部分客体关系到整体客体关系的变化,从好客体和坏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到在时间中具有连续性,好和坏的整合,以及矛盾心理的发展。连续性也意味着缺乏和丧失的体验,随之而来的是抑郁性焦虑和哀悼。

· 在偏执-分裂心位下,在整合到抑郁心位之前,根据好的和坏的体验把经验到的碎片化的客体组织成好的和坏的。

· 在投射性认同幻想中,自体的一部分被转置到客体中;在内射性认同中,自体吸入并声称就是客体本身,如某些精神病,或者自体获得了客体的一些属性,如某些神经症。

· 任何组合在一起的工作团体下面都有一个无意识的基本假设团体,具有共同的幻想;工作团体的任务导向越少,基本假设就越有可能接管。比昂描述了三个基本假设团体:依赖(领导者占主导地位)、配对(期待救世主),和战斗/逃跑(偏执)。

· PSD(从偏执-分裂和抑郁心位衍生出来的术语),是非整合和整合的非病理性心理状态的交替。

· 一个前概念是一种先天的无意象的期待,它通过在体验中实现而成为一个概念。

· 原始的基于感官的资料,称为β元素,需要α过程才能成为心智化的α元素。最初在婴儿期,被投射的β元素是由母亲处理的;这一过程的失败使个体受到未代谢的β元素和无名恐惧的折磨。

· 容器/涵容理论♂♀:思想和体验从生命一开始就需要容器,这些容器封装和形成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比如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可能是共生的、破坏性的或寄生的。 

· 分析师应该等待这样一种直觉:病人话语中的某项内容将作为一个选定的核心事实浮现,通过与它的联系,产生一种有意义的模式。

· 对发展性的心理变化的抵抗是会经常出现的,这是后克莱因学派的核心原则。


第四讲 自体心理学

· 自体心理学是在经典精神分析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Gitelson所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被视为与创伤史有潜在的相关性。对这类病人的研究和对正常自恋在发展中的位置的重新评价引起了自恋和客体性欲发展线的分离。自恋去除了文化和精神分析理论给它带来的污名,这显示了其转变的重要性。

· 自体有几种定义的方式。有哈特曼所定义的自体,自体是一个系统,以及两极自体。两个非常核心的观点是:1)自体只有包含“他者”(自体客体)的时候才存在,这个他者为自体履行基本的心理功能;2)自体被划分为两类体验和结构:夸大自体和理想化父母。

· 夸大自体是通过对孩子的表现作出镜映的自体客体的反应和照顾者对孩子的特殊性和可爱的确认而创造和维持的。这种体验结构会成为成熟的人的目标和抱负,是积极的自爱和对世界的热情的源泉。自体的理想化一极是与感知到的强大的照顾者的力量、保护、调节和安全的融合体验中发展而来的。恰到好处的挫折是转变内化的主要工具。从早期发展中的融合体验中,产生了重要的情感调节结构。理想、指导价值观念和成为更大社会组织的一部分的需要,都源于后来的理想化体验。

· 自体每一极的发展轨迹中都可能会出现困难。夸大自体的镜映自体客体的失败,可能会导致自体的压抑或分裂,并造成疑病症的症状、缺乏热情和对轻蔑的敏感性——自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自体理想化一极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弥散的调节问题,进而可能导致自恋行为障碍,如成瘾或性变态。所有发展水平上的各种冲突都可能接踵而至,而这种情况下的自体病理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缺陷问题,而是一个在许多层面上自体扭曲和冲突的复杂结构。

· 共情(Empothy,也译为“神入”)被科胡特定义为“替代内省”。要准确地理解他人的内在体验,你必须参考自己内在体验的某些方面。共情,是发展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过程。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患者和分析者之间的对话和长期沉浸以建立其准确性。

· 自恋性移情被分为镜映型和理想化型。转变内化包括一个三步骤的过程,正如科胡特所指出的:1)需求激活和恰到好处的挫折,2)不满足需要,3)通过建立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的移情纽带来替代直接的需求满足。

· 自恋暴怒在现象学上被描述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无休止的报复和纠正错误的需求。它的基础是由于所需要的自体客体的不顺从而对自体造成的损害。羞辱和明显的失败是这种创伤的重要例子。在受伤自体的背景下对自恋暴怒进行理解,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讲 关系精神分析

· 关系范式的特点是注重多元化和多样性,强调兼顾双方的思考方式,而不强调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并通过辩证思维(“第三方”)来超越这些二分法。

· 移情和反移情是复杂动力系统中两个参与者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形态,这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构成了精神分析情境。移情是一种主体间的建构,它是与分析师所做的事及分析师是谁的对话中形成的。

· 除了分析框架所构建的约束和纪律,提供热情、真实的参与和即时的真诚情感的自由表达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核心。分析师不能遵循预先制定的线性“技术”计划,而是依靠反复试错、独创性和足智多谋来实现目标,而这些目标本身是偶然的、相互协商的和共同创造的。

· 活现(Enactment )指的是分析师情感投入并发现他是关系模型的参与者的独特方式,并且以分析师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方式发现这些。活现是尚未象征化和阻止心智化的解离自体状态的交流和“人际个性化”(interpersonalization)。

· 关系理论受到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来又受到Queer理论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影响。它给性、性别、种族、阶级、变性人、另类家庭结构、移民、政治、战争等带来了主体间性。


第六讲 主体间性理论

· 在主体间性模型中,病人和分析师都是主体。

· 虽然主体间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沙利文、费伦齐、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莱因和比昂,以及科胡特的工作成果,但是当前在精神分析领域中活跃的主体间性是由Stolorow、Atwood和Ross在1978到1988年间发起的。

· 格林伯格和米切尔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化有两种主要趋势:一种理论认为,无意识心智的组成部分是来自于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的内在愿望;另一种理论认为,无意识心智的组成部分是关系体验的表征。

· 米切尔的主体间态度强调,每个病人都需要一种定制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精神分析解释最有可能变得有用。

· 在Barangers的双人分析场域理论中,分析师和病人相互定义,并且这两种性格形成了一个新的心理结构。

· 托马斯·奥格登将主体间分析性的“第三方”概念化为分析工作的正常部分。

· Jessica Benjamin强调了参与任何互动的主体的相互承认对发展和精神分析的至关重要性。 

· Raymona Friedman和Joseph Natterson提醒我们,精神分析事件是模棱两可和复杂的,承认共同责任能够促进理解,并有助于产生建设性的结果。

· 心智化,正如福纳吉和他的同事们所概念化的那样,是一种能力,让我们持续意识到每个人都在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表征着正在展开的体验。

· 根据Irwin Hoffman的说法,病人的体验总是与背景有关的,包括由治疗师自发参与所创造的背景。

· 主体间的态度往往不再将压抑作为典型的防御,取而代之的是解离。

· 可以说,当代最全面的创伤和解离理论是由菲利普·布朗伯格(Philip Bromberg)创立的。

· Stern强调,病人来找我们时,会有一些未被表征的体验,病人和分析师会就此创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并不只是描述病人是谁的超然的、固定的、不变的事实,而是关于病人进入治疗的一个共同创造的不断修订的故事。


第七讲 雅克·拉康的理论

· 拉康把他自己的作品理解为对弗洛伊德的激进回归,他进一步发现了一个分裂的主体,一个被大他者欲望所分裂的无意识欲望的主体。

· 拉康并没有特别把大他者当作外在的人物,而是将人的主体性锚定在语言、文化和无意识的基本结构中。主体不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相反地,语言先于主体,并构建了他内心最隐密的思想和欲望。

· 拉康没有提出一种发展的时程表,而是提出了一种结构模式,即主体生活在相互交错的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当中。虽然想象界描述的是意象和幻想的世界,象征界是语言和规则的世界,但恰恰是象征界的无法符号化与无以名状的维度以强有力的无形方式切分了人类的存在。

· 在拉康派的临床中,分析家的欲望被坚定地局限于发掘分析者的无意识欲望。虽然分析家这个人被幻想为“假设知道的主体”,然而他却承担了客体小a(object a)——欲望的动因——的位置。这转而让分析者在无法言说的边缘说话,并发掘到塑造他无意识欲望的能指(signifiers )。

· 享乐(Jouissance)是指过度的无意识愉悦,这种无益的愉悦却成为任何症状形成的无尽痛快来源。通过对一个人欲望的命名和在确保安全的状态下领悟一个人的欠缺,享乐被认为将在主体言说的身体中被削弱。


第八讲 驱力/动机理论

· 病人的情感通常是通往他的无意识欲望和动机的最可靠的指南。

· 病人的阻抗和防御也是通往他的无意识欲望和动机的一个重要指南。

· 治疗师应该知道病人完整的自我功能,就像知道他的病理一样。

· 存在于不同的动机系统之间的冲突不一定是病态的。主要的临床问题是病人如何处理这些冲突。

· 治疗师应该试着欣赏人们的多重动机,而不是把它们减少到一个或两个所谓的崇高动机。


第九讲 无意识过程

· 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精神分析概念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富有成效的推论。

· 对无意识过程的阐明、描述和临床关联最初是弗洛伊德的工作成果。他对自由联想的发展和运用使他能够作出全新的观察和推论,特别是关于无意识冲突的性质。这项工作依赖于心理决定论的假设。

· 首次在临床障碍中观察到的无意识过程被证明与梦中表现出来的过程相似,梦的工作在自我和超我实施的审查机制和内在驱力之间创造了妥协作用。

· 弗洛伊德推断出了心理生活系统(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和调节原则(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强迫性重复)来解释心智的某些运作方式。

· 发展的概念深深地植根于精神分析的概念中,这些概念试图解释从婴儿时期到成熟阶段的心理过程的起源。

· 内化,随着内化客体的发展,产生基本的内在结构、个体的持久特征。

· 无意识幻想被有效地推断为行为和体验的决定因素。它们在临床精神分析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现实,病人的无意识现实,是一个重要而有趣主题。


第十讲 移情

· 移情是一个边界概念,它是连接过去/现在、无意识/意识、内心/人际间以及发现/创造的维度。

· 弗洛伊德关于移情的核心观点是,病人的所有焦虑、症状和其它情感痛苦,都将在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意识和无意识关系中表达出来。

· 虽然移情大量地涉及过去,但在与分析师的当前关系中,移情却是尤为鲜活的。在当前许多关于临床工作的讨论中,移情的过去维度是退隐的。

· 移情通常是通过病人试图“做”给精神分析师的事情来传达的,这反映在精神分析师心中所唤起的微妙的、不断变化的感受和幻想中。病人所做的事情可能是了解病人无意识动力的一个更可靠的窗口,而不是病人口头上实际说的话。

· 当代的重点从心理内容转换到心理过程上,正在引发关于移情的新概念和临床工作中关于移情解释的新方法。


第十一讲 反移情:分析的工具

· 弗洛伊德和他的支持者倾向于认为反移情是治疗的障碍,是分析师在接触到病人的幼儿神经症(infantile neurosis)时的无意识反应。

· 尽管这些经典精神分析师强调,分析师不应允许自己的情绪反应分散倾听接受分析者的注意力,但他们也认为,为了治疗取得进展,对一个人的反移情进行自我分析是必要的,并指出这可能是一种有用的“精神分析工具”。

· 其后对反移情研究的贡献,实质上是阐述了分析师的主体性可以作为分析工具的方式。尤其是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概念(以及她的追随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扩展)一直是将分析师身上被唤起的情绪理解为是从病人那里获得有意义的交流的重要工具。

· Joseph Sandler和Theodore Jacobs探讨了病人微妙地引诱分析师活现的反移情的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师可能会在无意识的驱使下扮演一个接受分析者的内在客体世界编写的剧本中的角色;一个分析师很容易接受的角色,因为它与分析师人格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共鸣。

· 通过将比昂的梦理论应用于分析情境,我们对反移情的理解取得了更多的进展。Thomas Ogden和Antonino Fero的作品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展示了分析师的冥思(reveries )作为他的无意识活动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活动,渗透在精神分析二元体的共同情感场中未表征的情绪“被梦到了”,即分析师和接受分析者共同创造的特定情感意义。


第十二讲 防御与阻抗

· 防御是指心灵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危险的方式。

· 阻抗是指在精神分析情境下的防御行为。

· 防御的概念和阻抗的概念都源于弗洛伊德的工作。

· 弗洛伊德观察到,对阻抗的分析是分析工作的中心任务,而移情是阻抗的一种关键形式。

· 安娜·弗洛伊德为防御及其发展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Wilhelm Reich补充了性格阻抗的理念。

· 克莱因认为,无意识幻想的组织是一种关键的防御模式。

· 当代对人格障碍的理解有赖于对心理发展水平和防御行为类型的诊断。

· 从一人心理学的角度看,阻抗是病人的心智对抗不断深入的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危险的一系列独特方式。

· 从二人心理学的角度看,阻抗是病人和分析师共谋地对抗不断深入的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危险的方式。

· 从精神分析场域的角度看,阻抗是分析师和病人联合起来防止分析单元的运作中断的方式。

· 一人和二人心理学的观点和精神分析场域的观点使分析过程的不同方面成为焦点,并可用来相互补充。


第十三讲 童年经历与成人世界

· 从最早的起源开始,精神分析就关注童年体验在塑造人格和精神病理中的作用。

· 关于由环境带来的创伤与个体内部的冲突和幻想,哪个是从童年开始的心理发展活化剂的经典辩论已被当代对发展的复杂、多系统和动态性质的认识所取代。

· 同样地,当前关于此时此地的体验与童年经历的记忆,哪个是更重要的临床资料来源的争论,很可能会通过认识到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来解决。

· 尽管人们持续倾向于将焦虑、防御和不同类型的精神病理置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上,但大多数现代精神分析师认识到,每个病人的个人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

· 但是,每个精神分析师都以他的发展理论为导向,该理论指导着他的临床思维,并照亮了通往疗愈的道路。


第十四讲 性别与性

· 关于性和性别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不是中立和客观的。它们植根于历史和政治之中,不能脱离这一背景来加以理解。

·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和社会的范畴,而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范畴。因此,恰当的性别理论必须包含文化、哲学、文学/语言,以及社会政治视角。

· 弗洛伊德对于性别和性之间的关系,在激进的观点和异性恋霸权的观点之间摇摆不定。因循守旧的弗洛伊德认为,为了生育目的,性别拆分是必要的;而激进的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每个人都表现出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结合”,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从本质上区分生殖的性和以快感为导向的性。

· 弗洛伊德将阳刚之气理想化为一种文化理想(例如,理性的、抽象的),不仅贬损了女性(情感的、具体的),也延迟了将男子气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人心理构造的理论化。Chodorow 和Corbett已经展示了将男子气作为理想的防御结构是如何将男人的心理局限于否定方面的,比如“不是女性化的/不是母性的”和“永不失败/唯一的赢家”。

· 性别的依恋-个体化理论强调,性别是在关系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可以作为一种策略,通过强调孩子与他人的相似或差异,来建立、维持或否认关键的依恋。

· 性别是建立在多重认同和去认同的基础上的。没有单一的男子气或女子气,性别多样性和身体修饰的基本形式一直存在。临床上的问题是,主体是否亲身体验到其赋予了性别以个人化的意义,或者他或她是否把它当作具体的事实。

· 尽管“性”一词的复杂性不亚于“性别”,但关于它的争论并没有那么层次分明,它的思想史更加不完整,关于性的观念有着自己的现实,构成了一种平行的宇宙,必须加以分析,才能使它想要照亮的世界变得清晰起来。

· 在当代的观点中,我们回到了经典的立场,即性本能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却缺乏先天的目标和客体,目标和客体是后天获得的,愉悦有多种形式,目标和客体是多重的和碎片化的,性感带和本能的组成部分都是参与二人心理的。

· 俄狄浦斯叙事再也不能被不加批判地接受为一种对心理、文化或历史的真实描述或准确预测。

· 没有一种单一的叙述能解释异性恋和同性恋,性正常的标准现在是视情况而定的和自然浮现的。

· 性心理理论的重建对其它精神分析基本原理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心理健康、心智健全的问题,因而也是治疗和治愈的问题。


十五讲 婴儿研究与成人心理治疗

· 婴儿和他们的照顾者从出生起就参与积极的、共同构建的关系过程。这些过程涉及到情感、身体和心理状态,以及人际间和个人内心意义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调节。

· 社会关系是人类整个生命周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组织者。

· 早期的照料关系对持续的社会关系模式和自我体验有持久的影响。尽管在精神分析中可能是传统的,但这一命题越来越得到发展神经科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社会心理学的支持。特别是依恋理论和研究,已经证明了通过依恋他人追求个人安全的模式的显著性和持久性,在婴儿期、成年期和代际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情绪调节、主体间认知和其它“意义形成”过程是核心动机。所有这些都涉及到协调照料关系与婴儿发展中的自我组织的过程。当早期的人际照顾剥夺或扭曲了婴儿或儿童的个人自主性、连贯性、安全性、整合性等潜力,随后可能会出现精神病理,特别是人格障碍。

· 早期创伤经历可能具有持久的精神病理性影响,通常相当严重。

· 观察婴幼儿时期的非语言沟通和自我组织模式,使我们注意到人终其一生中类似的非语言过程,包括情感和身体体验,以及人際互動、對自體與他者的感知覺。

· 个人的发展最好是在其发生的各种背景下进行理解,除非考虑到这些背景,否则就不能理解个人的发展。这些背景包括遗传、生理、家庭、文化和经济因素,以及二元的照料系统(如来自母亲的照料)。单一因素的影响最好是在它与这些不同的背景相互作用的视角下进行评估。交互性和非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在心理发展思考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十六讲:移情,反移情和真实关系

· 移情现象处于精神分析过程和技术的核心,代表着一种与之前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完全不同的一种疗法,并且是对恍惚诱导与催眠的早期形式的一种延续。 

· 反移情概念在20世纪有一个显著的演化过程。开始的时候被看成是对治疗的阻碍,一个需要解决掉的问题,现在反移情是精神分析工具中得到充分且清晰表述的一个方面。 

· 很多精神分析师,在思考真实关系的时候,注意到了分析师无法简化的主体性,分析师的真实性,以及在分析二元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活现。 

· 在经典自我心理学家、克莱因派、拉康派、客体关系分析师、人际关系分析师、自体心理学家,以及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师的工作中,以明显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方式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了概念化。每一种传统处理行动、情感、僵局与冲突的方式都不同。 

· 移情现象的机制和元心理学,包括病人与分析师之间激活的双向客体连结的相对重要性,以及退行和行动化的位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十七讲 过程、阻抗与诠释

· 分析的过程既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向其目标展开,也指的是在病人和分析师直接相遇中的治疗性参与的性质。

· 分析过程的工作方式已成为当代临床理论和研究中相当受关注的焦点。

· 阻抗被理解为病人心智中产生的阻碍意识到无意识的愿望和冲突时的任何障碍。阻抗表现为对治疗性洞察和分析师的阻抗。然而,在现代精神分析中,这个术语的使用已经减少;关于分析过程如何起作用的新观点,导致人们对病人抵制治疗性改变的原因有了更为深刻的看法。

· 解释虽然仍然是临床分析的核心,但在其使用和理解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解释不再局限于作为影响病人改变的技术工具,现在它被普遍认为是在移情和反移情的临床领域中发生的无意识交流和意义创造的主体间过程的一部分。


第十八讲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思考框架和基本原则

Bonnie:我推测学员们会很想知道如何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和概念去思考他们的来访者,我将在这节课中介绍如何进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