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外用药高手

 台湾伴手礼 2018-11-18



导读:中药内服,是通过脾胃吸收、运化,然后作用到各个脏腑和病灶,起到治疗的作用。有些疾病外用药效果会比内服会更快更好,今天的《中医入门》就和大家讲一讲,《本草纲目》中的外用药。

 

【中医入门】外用药高手 来自蒜瓣兄弟 16:22

 

大蒜性味辛温,归心、脾、肾经,有杀虫解毒、健胃止痢、消痈止咳的功效。

  


  • 蒜泥贴肚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


  • 蒜泥贴涌泉穴:引火下行,治疗虚火上炎导致的衄血、口腔溃疡、咳嗽牙痛等疾患;


  • 大蒜置入肛门内:治疗关格不通,即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症。



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


吴茱萸外贴涌泉穴,引火归元,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衄血等病证。

 


医家徐大椿曾说:“疾病由外入内,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驱之。若病变部位已固定,或在皮肤、筋骨之间,可用膏贴之,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将病邪提出,或散解病邪,较服药有力。”


外用药主要是内病外治,上病下取,药物经皮肤经络而达到病变部位,通过皮毛、腠理、经络气血的作用,调整相关脏腑组织的疾病,发挥其整体治疗作用。我们最常见的外用药的给药途径是:膏贴、穴位贴、涂抹、药浴等方法。

 

上述讲到的大蒜亦或吴茱萸采用就是穴位贴敷法。利用神阙穴(肚脐)和涌泉穴的穴位特点,搭配药物,双重治疗,达到内病外治的功效。

 

穴位贴敷较内服给药方法,有很大优势:


通过皮肤途径给药,极少会经过肝脏,也不会通过胃肠消化,所以可以减少肝脏负担,也可以减少胃肠道内的消化酶等物质对药物的分解破坏;另外一方面也减少药物对脾胃的刺激而产生不良反应。

 

外治法局部用药,还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发挥其局部快速治疗效果,李时珍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濒湖医案》中予以体现,不少方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继续介绍更多的外用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