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古人酒杯,浇我之块垒

 星河岁月 2018-11-18

《硃痕探骊》,是韦力先生自认为比较奇特的一本书,这是他在写作其他书的间隙里弄出来的一本关于印谱的书。

 

在韦力先生看来,我们篆刻印章,名家的篆刻就像名家的书法一样,名家是很有名,书法也很高,但更多看到的是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什么?韦力先生认为这正是现代人忽略的地方,近似于买椟还珠。现在少有人会谈印文上的体系。

由于韦力先生从二十六七年前开始收集印章期间他注意到,因为表现技法不同、水平高低的不同、篆刻家心情的不同,使得这些印章有的好有的不好,韦力先生一直想出个人的印谱,这个事情一直没有着手落实。


为什么?因为既然喜欢印章,那就爱屋及乌,韦力先生就会藏印谱,藏印谱就会发现古代有些印谱,无论印文内容,无论印面的篆刻,都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得先生明白了好的印章怎么叫好,就是篆刻家与篆刻内容之间的完美结合,而我们今天达到这点太难,我们形成了两张皮。刻是刻,文是文,两者无法相得益彰,这就是韦力先生现在看到的问题。因为看到了问题,就更加喜欢古代的印章,因为喜欢,所以解读。这本《硃痕探骊》就是专门来写印文的一本书,至少是,到今天,这种书很少。这就是这本书韦力的着眼点和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籍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四部分类法,一本书一般只会分到一类里。比如说佛经属于子部,释家类,如果是翻译类的是译经之属,如果属于高僧的撰述,属性上就又会有变化,属于撰述之属,但是只会在子部释家类。但是一本印谱却可能能放在两类中。


左边明代的集古印谱很有名,以此为例。它里面的印章是古人用的私印,上面是印章,底下是释文。作为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那么正常情况下会放在史部,考古类。右边篆刻内容是闲章,是艺术内容,那么叫艺术印谱,子部艺术类篆刻之属。


《硃痕探骊》,属于后者,艺术印谱,通过内容表现个人志向的东西;另外,它只谈一本印谱,就是《飞鸿堂印谱》,这部印谱是清代三大印谱之一,很有名。从民国以来,出版了无数回。但是没有从内容这个角度解读过。


汪啓淑

 

汪啓淑这个人胖乎乎的,算是乾隆年间的杭州首富,他也在朝中任职,但他的为官跟职业并不搭界,他在水部,等同于现在的水利司长。他喜欢制印谱。他的印谱讲的是什么?这本书就是从内容上把握有钱人的心态。我们首先来看看他的朋友圈。

 

汪啓淑的朋友圈也很厉害。《飞鸿堂印谱》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浙派诗派的领头人物厉鹗。《飞鸿堂印谱》每一集每一册有大量的序言,通过这些序言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他跟很多文人交往。可以说是典型的富而好礼。


上面是我们展示的是飞鸿堂印谱的原版式。选择内容的时候考虑到版式问题,《硃痕探骊》只是选了小印,舍弃了大印,舍弃了原本设想的一面印谱一面释文的做法,上部分是印面,下部分是印文,印文下直接加正文。这样这本书用纸少点,价格会便宜点。总之最后形成了下面的版式。

为什么要解读汪啓淑的印谱?因为韦力先生认为:印言志,印言心。韦力先生由印谱的很多内容谈到了汪啓淑不同的人生。比如,这句“无可无不可”。听起来很消极,颓废,但这是汪啓淑的真心话吗?韦力先生觉得是他某一刻的真心,人是复杂的,说出这么本真的话,说明他是一个本真的人。同样,“往事多因半醉来”,韦力老师的看法是,人生大多数是不堪回首的,人活在世上都不容易,只有半醉或者全醉才会认清自己的不堪。纸上浮云万事空。韦力先生由此唏嘘,哪怕写上一百本,一千本,能怎么样?……

 

种种感受,种种体会,不考虑印法流派,只用这种方式选择。韦力先生选择的都是与他心有戚戚焉的印文,然后加上他的解读。但是他的解读是汪啓淑的真实心态吗?他说不知道。但确实以他独有的方式达到了“借古人之杯,浇我之块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