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理论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风清气正会当时 2018-11-18

扶阳重阳是中医扶阳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扶阳学派宗师、晚清医家郑钦安,毕生研读《易经》《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升华经典中的扶阳重阳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使其渐成体系。该理论认为,阳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也是人体的根本,在临证上强调扶阳重阳,尤其重视人体命门之火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在阴阳的关系上,强调阳主阴从,在用药上善用姜桂附等辛温热药。近年来,扶阳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者认识和接受,并运用于临床。笔者通过对扶阳学派著作的研读,略有所得,应用于临床,颇多效验。现就临床在扶阳理论指导下诊治的骨伤科典型病例,谈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1 典型病例案

1:张某,男,56岁,因受凉后腰骶部冷痛难忍1周,于20131120日来诊。诉于1周前出差外地,因遇天气骤寒,没有及时增加衣服,次日即感腰骶部冷痛难忍,用热水袋热敷,局部仍冰冷不温,甚至感到腰骶部冰冷刺骨。来诊时患者面色微黄,嘴唇略显青紫,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弦细。查体:腰骶部广泛压痛,腰功能正常,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椎序列基本正常。诊为腰骶部筋膜炎,中医辨证为少阴阳虚兼表证(太阳少阴同病)。治当温阳解表。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细辛10g,附子(先煎)30g,砂仁(后下)10g。服药3剂,腰骶部冷痛消失而获愈。

2:李某,男,31岁,因胸背部僵硬疼痛1年余,于2014520日来诊。诉患强直性脊柱炎1年余,每遇寒凉、劳累即感周身疼痛,易疲劳,动则汗出。诊见腰骶部及胸骨疼痛,畏寒怕冷,四肢及腰背不温,虽已入夏却仍穿春装,形体高大,食少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当温补脾肾,散寒除湿。予附子汤加味:附子(先煎)30g,生晒参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30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经随症加减,并给予灸督脉(每周1次)以温通阳气,即采用生姜细颗粒,在患者背部自大椎至腰阳关铺成以督脉为中线、宽约12cm、厚约3cm的形状,然后将艾绒沿督脉铺成宽约3cm的三棱柱状,点燃,燃尽为1壮,每次3壮。治疗3个月后,腰骶部及胸骨疼痛消失,畏寒怕冷明显减轻。半年后电话随访,病情稳定无反复。

3:侯某,女,55岁,因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7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31017来诊。诉2013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下楼时僵硬,略感疼痛,走平路时僵硬疼痛不明显,因疼痛较轻微,未予重视,后僵硬症状渐减。2013913日因与朋友爬山劳累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下楼时疼痛明显,自行贴敷关节止痛膏、热敷等无效,症状渐加重。诊见右膝关节疼痛,右下肢重着,行走困难,不能上下楼梯,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行右膝关节X线正侧位检查,示右膝关节髁间棘变尖,关节间隙不等宽,内侧间隙变窄。诊为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衰。治当温阳补肾。与服右归丸,每日3次,每次9g,连续服用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4:杨某,女,72岁,因腰痛2个月,加重伴右下肢疼痛1月余,于2012327日来诊。诉20121月底因春节应酬客人较多,渐感腰部疼痛,经休息无明显缓解,于2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外侧疼痛,并逐渐加重。诊见腰部及右下肢外侧疼痛,午后及夜间痛甚,行走困难,腰功能受限,CT示L45椎间盘突出,患者形体偏胖,面色红润,舌淡,苔白,脉沉细。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当温补脾肾,温阳通督。予针灸治疗。针刺取百会、环跳、承扶、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下肢穴位只取患侧,百会、足三里采用捻转补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灸法取穴:百会、肾俞、命门,百会采取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15min,肾俞、命门采取隔姜灸,各灸3壮,每日1次。治疗1个月后,腰及右下肢症状消失。

2 体会

①正确辨证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郑钦安在临证用药时,姜桂附的使用占有相当的比例,被人称之为“姜附先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临证时就可以不辨阴阳,任意施之。正如郑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序》中所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诊候之际,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②正确遣方用药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有是病用是药。既不要为用而用,也不要当用而不敢用。郑钦安在他的《医法圆通》中指出“余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明确强调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大胆遣方用药的重要性。

③在临床上除可采用内服药物扶阳温阳之外,尚可采取外治法如针刺和灸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尤其是在骨伤科临床中,很多患者以疼痛为主症,而寒又是疼痛的主要致病因素,在临床上采用内服中药温阳补肾,壮命门之火;用针刺、温和灸、督脉灸等外治法,可温阳通督,使阳气充盛而通畅,则寒凝可化,气血得通,疼痛自可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