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痹汤在骨伤科的应用

 赵佩毅 2018-03-21

三痹汤出自《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著),具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笔者自2006年开始用此方加减化裁,用于治疗骨伤科疾病,属气血不足、肝肾虚损之痹证,疗效满意。试举例说明之。


病   案


1
腰椎管狭窄症

患者,男,81岁,2013年3月17日首诊,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伴间隙性跛行1年余,近来行走20米即需休息,并有下肢畏寒,CT报告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伴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现患者行走受限,稍走,即感下肢乏力麻木。精神萎靡,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脉细弦。中医诊断:腰腿痛,证属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经络不和,西医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年高,畏惧手术,乃予三痹汤加味以益气血、补肝肾、通经和络。方药:独活9 g,秦艽9 g,防风6 g,细辛3 g,川芎9 g,当归12 g,熟地黄15 g,白芍12 g,桂枝6 g,茯苓12 g,杜仲12 g,怀牛膝15 g,党参12 g,甘草6 g,黄芪30 g,续断12 g,陈皮9 g,生姜9 g,没药12 g,地龙10 g、蜈蚣二条,3剂病情减轻,7剂痛麻轻,能行100多米,二诊加重黄芪45 g、牛膝30 g,15剂;三诊加黄芪为60 g,续服15剂,病情缓解,气力增,能行400~500米。

按:腰椎管狭窄症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椎管内疾病第2位,属骨伤科疑难病证[1]。本病大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风寒湿邪为标,《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痛也。”治疗上当辨虚实,遂以益气养血补肾之品扶正补虚,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之品驱除实邪。由此虚实兼顾,达到治愈或缓解本症的目的。中老年型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缓慢,多属继发性椎管狭窄症,乃劳损久伤,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之邪所致,用三痹汤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症情改善明显。余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属气血亏虚者,应用本方亦每获良效。

2
产后痹证

患者,女,27岁,2011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产后3月余,遍身关节疼痛,腰痛,腿软,畏寒怕风,气虚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沉:35 mm/h,血常规正常范围,风湿三项阴性。中西医皆诊断为产后关节痛,证属气血亏虚,肾气不足,为风寒所袭,痹阻经络,投与三痹汤加减:党参10 g,黄芪30 g,秦艽10 g,独活10 g,防风10 g,桂枝15 g,细辛5 g,当归15 g,熟地黄15 g,白芍12 g,川芎10 g,茯苓15 g,续断10 g,杜仲15 g,牛膝15 g,甘草6 g,干姜6 g,陈皮9 g,全蝎5 g,葱白3段。药渣煎水泡足。服7剂后,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加重黄芪、牛膝,续投14剂病愈。

按:产后痹证与一般痹证病因病机上有独特之处,《医方类聚》云:“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患者产后气血损伤,营卫不和,腠理空虚,气血虚则肌肉、关节及筋脉失荣,而出现“不荣则痛”;营卫不和,腠理空虚则易为风寒湿等邪所侵袭,故产后痹证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为本虚,风寒湿邪痹阻为标实。该型痹证疼痛绵绵,关节肌肉均有疼痛,但大多数患者关节并无明显肿胀,理化检查亦无明显异常。《景岳全书》“……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气血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治疗以补气血,益肾阳,祛风湿,标本同治。三痹汤治疗之,乃方证合拍。

3
强直性脊柱炎

患者,男,20岁,2013年12月8日初诊。患者半年前自觉腰髋部及双膝关节疼痛,遇热则痛减,伴僵直不舒。曾于当地医院查血沉60 mm/h。以风湿类疾病,予青霉素和芬必得等治疗效不显。近日来腰髋关节痛加重,坐时尤著,晨僵,双下肢无力,下床活动困难。察其面色青暗,神疲倦怠,有时呼吸气短,两下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行走艰难。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查HLA-B27(+),CT示骶髂关节毛糙,中医诊断:痛痹,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寒湿痹阻;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予三痹汤原方加味,方药:独活9 g,秦艽9 g,川芎9 g,熟地黄15 g,白芍药12 g,桂枝6 g,茯苓12 g,防风6 g,当归12 g,杜仲15 g,牛膝30 g,甘草7.5 g,人参12 g,黄芪30 g,续断15 g,生姜9 g,陈皮9 g,细辛重用6 g,制川草乌各6 g,鹿角胶15 g烊冲,蜈蚣二条,研粉,分两次冲服。15剂病情缓解,活动明显好转,继以2天1剂,巩固治疗1月。

按: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之“痛痹”或“脊痹”范畴,早期多呈间隙性疼痛,逐渐发展,则致关节软骨、滑膜、韧带钙化,进一步骨化,最后脊柱发生强直。典型症状为下腰背酸痛、僵硬,特别是晨僵。以前诊断困难,目前以临床症状、骶髂CT、HLA-B27,可以确诊。本病以先天肾虚,乃肝肾精血亏虚,督脉失养为内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为外因,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深侵肾督,因此治疗当从肾论治,补肾填精强督,祛风散寒除湿。正如张介宾引徐东皋所言“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腰必痛矣。除坠伤之外,不涉于虚。其于风寒湿热,虽有外邪,多有乘虚相犯,而驱邪之中,又当有以究其本也”。该患者气血亏虚于内,寒湿痹阻为标,治疗大补气血、补肾强督为本,逐寒祛湿治标。


讨    论

本方出自《妇人大全良方》由独活、秦艽、川芍、熟地黄、白芍药、肉桂、茯苓、防风、细辛、当归、杜仲、牛膝、甘草、人参、黄芪、续断、生姜诸药组成,系《千金方》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生姜而成。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用于治疗气血本虚、肝肾不足,复受风寒湿三邪侵袭成痹,邪气久稽不去,致腰部及下肢疼痛,不能步履,甚则出现手足拘挛之症[2]

笔者在应用本方时,药物及剂量基本按照岳美中先生所制[2],独活9 g,秦艽9 g,川芎9 g,熟地黄15 g,白芍药12 g,桂枝6 g,茯苓12 g,防风6 g,细辛3 g,当归12 g,杜仲15 g,牛膝30 g,甘草7.5 g,人参12 g,黄芪90 g,续断15 g,生姜9 g,陈皮9 g。方中黄芪、牛膝量较大,一般从黄芪30 g、牛膝15 g开始,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体重等,逐渐加量,循序渐进。

本方中的黄芪和牛膝是不可或缺的药物,并重用之。“黄芪培补元气,以治阳不足而阴不利之病。黄芪补表而不实表,无碍于邪气之透达。怀牛膝下行之力甚伟,合杜仲、续断强腰膝壮筋骨,对因痹证而腿弱难以行走故者颇佳”[2]。本方中黄芪不单纯是补气药,对此前人今人多有阐述,如张石顽“(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本经逢源》;“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日华子》;“用于肢体麻木、疼痛,半身不遂。黄芪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血旺则运行有力,故气血虚弱而致以上诸证,可用黄芪治之”《中华本草》。本方中的黄芪应是生用。黄芪多用易生胀满,故用陈皮以消之。

对于牛膝,名医张锡纯认为:“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行,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痛不能屈伸,或腿崖不能任也…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方中牛膝一是补肝肾、壮筋骨、强腰膝,擅治腰膝疼痛腿弱;二是活血通利筋脉,使药物可以穿透屏障,直达病所;三是牛膝还具有引经报使,引诸药下行,以达人体下半身,治疗下半身疾患的作用。笔者经验,本方应用下半身痹症效果较好。

临床加减:下肢痹证日久,尤其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之下肢麻木疼痛日久,适加虫类药如地龙、全蝎、蜈蚣之属,可以提高疗效;而如强直脊柱炎,寒湿重,疼痛著者,加投制川草乌、或附子、干姜、麻黄;补肾强督必用鹿角胶。产后肢节疼痛,可加乳香没药之属,以加强通经络,止疼痛;膝踝关节骨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常有关节肿胀,可加泽兰、泽泻、汉防已、益母草、生薏苡仁,以增强利水消肿;上肢疼痛为重者如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去牛膝,重用桂枝、细辛,加姜黄、羌活、伸筋草。


参考文献

[1] 石继祥,谢兴文.施杞教授辨治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4):48.

[2]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岳美中医话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74-75.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张惠法.三痹汤在骨伤科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6,22(1):120-120



作者:张惠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