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制度德育的教育价值:道德教化 制度德育的首要价值在于其教育学价值,有学者提出了制度德育的教育学立场,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其揭示了制度德育的四大立场:制度德育的“成人”立场、制度德育的“儿童立场”、制度德育的“过程立场”和制度德育的“明日立场”。 制度德育的教育学立场主要在于其道德教化价值功能。制度德育的成人立场,符合教育学培养人的价值属性,也使得“制度”获得一种教育性的属性与价值,最终形成一个丰富的人、完整的人、一个有德性的人。 制度德育的“儿童立场”符合教育学的本质属性,“儿童立场”是教育学的根本立场,为此,制度德育必须坚守教育学的“儿童立场”,使得儿童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制度,实现制度与儿童的之间的高度融合,只有制度德育真正融入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地促进在儿童的生命世界中生长出道德。 制度德育的“过程立场”,过程孕育着生长,制度德育的过程立场,意味着教育的可能性。制度德育的过程立场首先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现代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低参与,德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参与,为此,制度德育的过程立场,首先强调了制度德育学生的参与性。 其次,制度德育是一个生成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立场重视对学生的生成和创新的过程,为此,制度德育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和生成的状态。 第三,制度德育的过程立场是一个相互滋润的过程,这里的相互滋润,强调的是多种主体、要素和结果直接的相互滋养的过程,是一种联合生长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制度与道德的相互滋养、儿童、教师与制度直接的相互滋养、学校制度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关滋养的动态过程。 制度德育的明日立场,强调制度德育不是以现成的,短视的标准来衡量,而是着眼于将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正义的德育,以制度德性养成个人德性,以道德制度培养道德人,这是一项非常有希望的事业。 (2)制度德育的伦理价值:人性向善 制度德育的伦理学价值就是制度中蕴含着实体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的伦理精神[ ],强调教育要触及学生的人性,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高度统一,人性具有生成特征和可变特性,并且朝着趋善避恶的方向去生成,去改变,如果人性不可改变,那么就不会存在教育。 所以制度德育就是要提倡制度正义,一方面表现为制度本身的正义,另一方面把正义的价值转化为制度的要求。强调制度德育的人性化,所以制度德育强调以合乎德性的制度培养人性向善的学生,促进学生“道德善”的过程,以人性化的制度培养“人性善”的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者刘良超在《论德育制度的价值标准》一文中指出,好的德育制度即能促进人的德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德育制度,而且应该具有正义、自由和发展的价值标准,并且指出,正义是德育制度的首要价值标准。 正如罗尔斯所言“作为公平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制度德育能够引导学生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的德性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社会体制、社会结构和宏观调控的方式,只要社会和学校能够提供像黑格尔所说的“活的善”的客观社会机构和制度体系时,其成员才能表现出普遍的“真善美”的行为选择。制度德育的伦理学在于为社会提供这种 “道德善”,借助制度的功能加以实现。 在实践层面,制度德育的伦理学价值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先,以关怀为首,强调教育民主化和制度的人文倾向,要构建学生民主参与、平等表达、公平诉求的机制,制定人性化的制度德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培养的具有内心情感丰富的完整的人,最终培养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人性向善的人。 (3)制度德育的美学价值:美的熏陶 制度德育正是借助于制度环境对个体道德形成影响,以达道德育人的目标,但是,制度德育相比传统的制度或者德育,其重视制度的人性化特征,与传统的制度重视对人的约束相比,制度德育更加重视文化熏陶,使得制度德育充满了温情的一面,这是制度德育最美的一面,充满了美学价值。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写道:“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制度德育强调避恶从善,去伪存真,注重德育学生的参与体验,在体验和感受中形成审美,上什到情感上的陶冶和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让学生的心灵更加美好,这可以被视为制度德育的美学价值。 制度德育强调制度环境下创设了美的情境、美的体验、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教育,得到了美的熏陶,注重诠释制度“道德善”与“人性美”,制度德育不仅仅强调实践美学,更加强调生命美学,让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美学的视角,丰富了制度德育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