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疝的诊断和治疗

 涅槃大将 2018-11-19

腰疝是一种腹后外侧壁疝(通常老百姓说的发生在后腰部),常见于年老体形消瘦的男性患者。其发生原因可能与腰背部肌肉先天发育异常、腹部外伤、腰背部手术及其他非外伤性因素有关。根据腹后侧壁的解剖腰疝可从腰上三角(Grynfeltt-Lesshaft三角)及腰下三角(Petit三角)突出,以腰上三角突出为主,腰疝一般基底较宽,嵌顿绞窄者不多,约10%。下面就其解剖特点、诊断和治疗做简要介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康骅

1.腰疝的解剖特点  腰疝分上、下腰疝,经腰上三角(grynfeltt—lesshaft)突出的为上腰疝,经腰下三角(petit)突出的为下腰疝。腰上三角为背阔肌和后下锯肌覆盖,上方为第12肋和下后锯肌下缘,外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内界为骶棘肌前缘,基底为腹横肌腱膜。此三角区最大的薄弱点在它的上方(12肋的下方),因该处只有腹横筋膜而没有背阔肌覆盖;故腰疝大多发生于此;腰下三角内界为背阔肌前缘,外界为腹外斜肌后缘,下界为髂脊。由于腰上三角底部只有一层筋膜,而腰下三角底部还有腹内斜肌保护,因此临床上腰上三角疝发生率远远高于腰下三角疝。

2.病因及分类  腰疝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腰疝常常为胚胎时期腰背肌或筋膜发育不良而引起;后天性腰疝又分为原发性和创伤性腰疝。婴幼儿常由于先天性因素所致,常为胚胎时期腰背肌或筋膜发育不良而引起;一般情况下成人不容易发生腰疝 ,这是因为在腰背部的肌肉一般都比较粗大,而且有特别发达的腰背深层固有筋膜包绕,又有增强腹腰壁的腰大肌,使腰背部形成一个强有力防卫屏障。但当腰背肌或其筋膜出现病变时,如腰三角区的肌肉、筋膜或韧带的外伤 、劳损、细菌感染引起慢性肌纤维炎、肌肉筋膜炎,使其韧性降低而脆性增加,或由于外伤、手术引起肌肉受损,肌肉断裂或缺损所致;或是年老体弱的病人或有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或长期营养不良等。损伤的腰背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受到长期被动的牵引和长时间的连续收缩,造成缺血缺氧,局部出现微循环障碍。腰背部强大的防卫屏障受到了破坏,使腹腔内容物在腹压突然增大(咳嗽、大小便等)的情况下,穿过筋膜、肌肉向外突出而形成了腰疝。原发性腰疝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肥胖、极度瘦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肌萎缩、过度减肥 、慢性支气管炎及剧烈的活动。创伤性腰疝包括外伤性及医源性腰疝。医源性腰疝主要指经腰部斜切口入路的手术后发生的腰疝。有报道等认为,腰部切口疝最重要的原因是肋下神经的损伤导致腹壁肌肉的萎缩。

3.腰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虽然腰疝的诊断并不困难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能作出诊断。由于腰疝临床较少见,因认识不足易产生误诊。腰疝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腰上下三角区出现半球形的肿块,伴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肿块边界清,质软,轻压即可消失。另外,多可触及组织缺损或有裂隙。此时可行B超及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肿块为软组织,部分于腹腔内,也可以为部分肠腔征像,如同时发现部分肌肉之间有缺损,多能明确诊断。在询问病史时应注意患者有无腰部外伤史及腰部手术史。腰疝较小时,多可明确是自腰上三角或腰下三角疝出。腰疝需要与腰椎结核引起的寒性脓肿、肾周脓肿 、血管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寒性脓肿者多有消瘦、低热及腰背部疼痛等状,肿块较大时有波动感。彩超检查可发现肿块内有液暗区或肿块内质地不均匀,CT或MRI检查可以发现腰椎破坏。肾周脓肿者多有发热,肾区叩击痛阳性。彩超检查可发现肿块位于肾周间隙内和肾脏关系密切,穿刺可抽脓性液体。血管瘤的病人,肿块多不能消失,用彩超检查发现肿块内有血流信号,用增强CT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其中CT或MRI对辅助诊断腰疝有大的价值,不仅能显示腰背肌缺损的部位、范围,还能提疝内容物的性质。

4.腰疝的治疗 

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如病人一般情况较差,疝囊较小或症状不明显时,可用疝带支托或用弹性绷带捆柬腰部,但这只能改善症状,不能完全治愈。

(2)手术治疗:一般症状较轻,病情较缓,故可择期手术。一旦腰疝发生嵌顿绞窄,出现肠梗阻,需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自体组织修补:高位结扎疝囊后,修复腹横筋膜和膜背部肌肉筋膜,将腰背肌肉作叠瓦状缝合加强后壁。本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适用于疝囊较小及腰背部肌肉健全者。疝囊较大者在腰上三角区可利用背阔肌筋膜向外侧翻转缝补缺损,在腰下三角区可将带蒂的臀大、中肌筋膜和阔筋膜瓣自髂嵴向上翻转缝补缺损。另一种是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聚丙烯网片)修补:可将补片贴于背阔肌及腹内斜肌筋膜上(肌前修补法Onlay),间断缝合固定。腰上三角疝取12 肋下缘平行切口,腰下三角疝取髂嵴上斜切口。在腰三角缺损内常可见到突出有淡黄色脂肪疝块。环形切开腹横肌筋膜,分离突出的脂肪块并将其切除。由于疝囊非常菲薄,要非常小心以免撕破疝囊。如疝内容物为结肠或嵌顿的小肠时 ,切开疝囊时不要损伤肠管,将疝囊分离至根部后行高位结扎。修补缺损区可采取以下方法:高位结扎疝囊后,将腹横肌筋膜作重叠缝合 ,并利用腰背部肌肉叠瓦状缝合或将肌肉直接拉拢缝合,封闭疝缺损区。如果腰疝较大而其附近腹横肌筋膜或腰背肌筋膜、肌肉薄弱时可利用聚丙烯网片修补疝缺损区(underlay)。做法是将网片置于腹膜和腹膜外脂肪的浅面,用3-0 Proline 线将网片与周围的腹横筋膜做间断缝合固定,然后再将外层肌肉与网片作间断缝合,进一步加强后壁。无张力疝修补法即修复了疝环,又加强了后壁,起到后腹壁加强巩固作用,适用于疝囊较大而其附近腹横肌筋膜或腰背肌筋膜、肌肉薄弱者(图ABCD)。具体采取哪一种术式最合适,根据腰疝的大小、腰背肌及肌筋膜等情况而定。根据我们的经验,腰疝的修补与切口疝、腹股沟疝修补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越接近腹膜的修补越牢固,因此我们提倡Sublay(腹膜外修补法);但对于腰疝疝环周围肌肉、筋膜比较薄弱的病例,我们建议采用Sublay(腹膜外修补法) Onlay(肌前修补法),即堵住了疝环这个“门”,又加强疝环周围薄弱的肌肉、筋膜这道“墙”,可有效的减少术后疝的复发;另外,我们体会,腰疝的手术中应该像治疗滑疝一样小心,避免在分离疝囊时损伤疝囊周围腹膜外的脏器,如肾、结肠等。同时在下腰疝术中避免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的损伤。

对于使用了人工补片的腰疝手术建议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腰疝复发常见于术后3个月至2年。和其他腹外疝一样,与切口的选择,缝合技术,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有关,故术后要积极治疗与腹内压增高相关的原发病,避免复发。

总之,腰疝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腹外疝,腰疝的诊断主要以临床表现腰部突出包块为主,CT或MRI检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腰疝以手术治疗为主,尤其应用人工合成材料无张力修补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手术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