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 连成一心

 烟_灰_灰 2018-11-19

如果我拿出一张杯子和瓶子的照片,你肯定能够毫不费力地指出,哪一个是杯子,哪一个是瓶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问法。请你说说看,杯子和瓶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还是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真正的区别在于,凡是瓶子,都有个瓶颈。而杯子就没有瓶颈。

所谓颈,就是脖子的意思。你想想,人的脖子是个什么样子呢。人的肩膀很宽,头也比较宽,中间一个细细的脖子。瓶子不也是这样吗?瓶子的肚子最大,开口也比较大,但是肚子和开口中间,一定有个最细的部分,那就是瓶颈。

在英语里,杯子叫cup,瓶子叫bottle,瓶颈叫bottleneck,而这里的neck就是脖子的意思。所以我猜想,对于杯子和瓶子的认识,大概世界各地的人都是一样的。

假设有一个杯子和一个瓶子,它们的肚子和开口都一样大。那么往外倒水的时候,哪个更快一点呢?肯定是杯子。因为瓶子有瓶颈嘛!而且这个瓶颈越细,倒水的速度就越慢。

如果你想让瓶子倒水的更快一些,那么加宽开口是没用的。当然加宽肚子更没有用。事实上,加宽哪里都没用,只有加宽瓶颈才有效果。所以人们把这个意思引伸开来。在一系列约束条件当中,最严格的那个条件,就称为瓶颈。

比如一辆卡车去送货,一路上需要经过5座桥。第1座桥载重10吨,第2座桥载重15吨,第3座桥载重7吨,第4座桥载重3吨,第5座桥载重8吨。那么第4座桥就是这条路线的瓶颈。如果卡车的重量超过了3吨,那么即使它对另外4座桥来说毫无问题,但是这整条路就是走不通。

再比如丝绸商人经过西域的时候,一路上要穿越好几片沙漠。我们以商队的行走速度为标准,35天就可以穿过的算是小沙漠,十多天才能穿越的称为大沙漠。那么这条路线中,最大的一片沙漠,就构成了这条路线的瓶颈。

过得去它,整条路都能过。过不去它,整条路都别走了。这就是瓶颈的特点。

我们知道,古代的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自治区,气候非常干燥,并不是哪里都适合住人的。所以人们都分散居住在各个绿洲当中。

假如某一个绿洲国家突然废弃了。有可能是被别国消灭了,也有可能是发生灾害,这个国家的人都逃走了。再或者是他们自己国内发生饥荒,没有粮食可以卖给外人了。总之,路过的商队不再能从这个绿洲获得补给了。那么对于商队来说,这块绿洲之前和之后的两片沙漠就等于连接在一起了。这两片沙漠相加,可能就比原本最大沙漠还大。这就产生了新的瓶颈。

举个例子吧。本来商队穿越第一片沙漠需要走5天,然后到绿洲国家补给一次,买足食物饮料,再走7天穿越第二片沙漠。现在中间的绿洲被废弃了。那么商队就必须一次准备12天的饮食,连续穿越两片沙漠。否则这条路就等于断了,过不去了。

那么准备12天的饮食又有什么困难的呢?如果说准备饮食只是多花点钱,那确实算不上什么问题。关键是马和骆驼的载重能力都是有限的。它首先要驮人,其次要驮必须的工具和器材。然后你再一下子拿来12天的饮食让它驮。它怎么能驮得动呢?就算勉强还能驮得动吧。那它还能有多少力气来驮丝绸呢?驮不了丝绸,那还穿越沙漠去干什么呢?

所以我们可以说,丝绸之路最大的特点就是脆弱。它的畅通依赖于一连串的绿洲国家。一个都不能少。任何一个绿洲国家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产生一个严重的瓶颈,甚至导致路线中断。

我们在“《孙子兵法》与西域”一节中,说过汉朝把西域国家组织起来自我保护的故事。他们为什么能够团结起来?除了汉朝强大的组织能力外,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他们的共同利益。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别人出事了,自己也好不了。


如果瓶颈发生恶化,那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反过来说,瓶颈一旦改善,效果也特别显著。比如说,本来有一片需要走8天的大沙漠。我们想办法在它中间开辟了一片新的绿洲,建立了一个补给点。那么这块大沙漠,就被分成了2片只需要走4天的小沙漠。瓶颈就这样放松了。

对商队来说,这样新建绿洲的效果如何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算一算。

假设一匹骆驼每天消耗1箱饮食。而它自身的力气一次最多能驮10箱。那么在穿越8天大沙漠的时候,它就先得装上8箱饮食。这个是确保性命的。其它空间肯定都得用来装丝绸。那个是用来赚钱的。但是这样最多也就能装2箱丝绸而已。

现在8天大沙漠中间多了一个绿洲。那么虽然每匹骆驼的载重还是10箱,但是它们只要准备4箱饮食就够了,另外的6箱空间可以全部用来装丝绸。等那4箱饮食吃完了,正好到补给点重新装满,然后就可以走完全程。

你们看,增加一个绿洲补给点。路程从8天变成4天,缩短了一半。而丝绸运载量从2箱变成6箱,竟然达到原来的3倍。因为商人的支出并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原来只运2箱就可以赚钱,那多出来的4箱简直就是暴利啊!岂不是丝绸商人的嘴都要笑歪了。


不过先别急着高兴,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知道西域非常干燥。怎么能在这里凭空开辟出一片绿洲来呢?西域国家做不到。于是只好求教于汉朝。

汉朝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发现,西域的土地其实是有养分的,关键就是缺水。所以只要把水引来,灌溉了土地,就能产生新的绿洲。而兴修水利,正是汉朝人的拿手好戏。

接下来他们就开始研究了。西域哪里有水?地面上那么干燥,肯定是没水的。水都变成白云在天上飘呢。

那么能不能把天上的白云抓下来?要是在中原地带,这事恐怕想都不敢想。但是在西域却有可能。因为西域有许多2000米以上的高山。它们就拿一只只巨手,伸向天空,把天上的水蒸汽拦下来,变成白雪落在山顶,这就成了雪山。

雪山上的雪融化了,就分成两路。一路沿着地面往山下流。这些水被太阳一晒,又变成蒸汽飞回天上去了。另一路渗入地下,保存了起来。日积月累,这些雪山的内部都吸满了水。就像一个大椰子一样。

汉朝人来了。他们从山脚下,沿着水平方向,往山里挖洞。这就像往椰子里横着插了一根吸管。那“大椰子”里的水还不哗哗往外流啊?

这个工程,正史称为井渠。现在新疆叫做坎儿井。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这个历史地位可不低呢。可惜它的名气远远比不上另外两个。大概是因为它远在新疆,见过的人太少吧。

我在新疆旅游时,曾经专门去看过一个汉代坎儿井的遗址。那个井至今还有水流出来。井洞非常大,而且因为它是水平方向的,所以几十个人的旅行团可以在里面来回散步。不过汉代的坎儿井有许多条,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都有那么大。

有了水,绿洲就产生了,商队穿越沙漠更容易了。商人赚钱更多了,丝绸之路也就更繁荣了。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纽带,它不仅把各个西域国家紧紧地捆在了一起,也让它们再也无法离开汉朝。


不过,如果西域与汉朝之间的关系到此为止,那还只是比较低级的水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优秀的人看重的是道义,只有平庸的人才会只看重利益。所以两个真正亲密友好的国家,肯定不会只是为了赚钱而走到一起。

当年的汉朝,是一个从经济到文化全面领先的大国。所以汉朝的生活方式,在西域国家看来,就是代表先进与富裕的符号。汉朝的衣服,饮食,车辆,文字,全都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当年西域许多国家都把王子送到汉朝的首都长安去生活。他们被称为“质子”。就是把国王的儿子作为人质的意思。质子的本意是表示忠诚。如果这个国家反叛汉朝,汉朝就有可能把质子杀死。不过实际上,汉朝与西域的关系长期良好。所以质子的生活,更接近于现代的留学生。

比如莎车国有一个王子叫“延”。他年轻时在长安生活,回国继承了王位之后,仍然心向汉朝。后来有一段时间,汉朝放弃管理西域,匈奴又打了回来。这时候汉朝与莎车之间已经没有利益关系了,甚至拥护汉朝还会导致匈奴的打击。

但是这位国王“延”是怎么做的呢?他跟他的儿子们说起自己在汉朝的经历,叮嘱儿子们要“世奉汉家,不可负也”。意思是世世代代忠诚于汉朝,不可以反叛。这个就是文化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汉朝甚至还有计划地运用文化和商品等“软实力”去控制匈奴。这个计划被称为“五饵”计。这个饵字非常形象,它就是鱼饵的饵,意思是能让鱼上钩的好吃的东西。

具体来说,就是给匈奴看汉朝的漂亮东西,勾住他们的眼睛;再用好吃的食物,勾住他们的嘴巴;用好听的音乐,勾住他们的耳朵;用奢侈的财富,勾住他们的肚子;用娱乐的文化,勾住他们的心。

这个五饵计,非常有效。匈奴对汉朝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大。比如说,原来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以吃牛羊肉为主。与汉朝做生意的时候,只需要买一些布匹和工具。但是到后来,大米也成了匈奴向汉朝进口的重要物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爱上了米饭,把它当成一种必需的高级食品了。当然,匈奴不产大米。为了吃上米饭,他们就得拿出更多的牛羊来跟汉朝交换。

匈奴除了迷恋汉朝的商品之外,对汉朝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吧。苏武是汉朝的使者,他被匈奴流放到荒野去牧羊,坚持气节19年,最终回到了汉朝。

不过这个坚持气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我小时候读这个故事,就一直没搞清楚过。我曾经以为匈奴人要抢他手里的那根节杖。其实不是这样的。匈奴随时要杀他都可以,更何况要抢夺什么东西呢。事实是匈奴想让苏武留下来做官,还让他娶了一个匈奴老婆。但是苏武忠于汉朝,始终没有同意做官。


再比如我们说到西域历史故事,常常把“张骞通西域”作为第一篇。因为他是第一个作为中原王朝的使者,与西域国家建立官方关系的人。

但是在张骞通西域的故事里面,也有一些很少被提起的细节。其实当初张骞刚刚离开汉朝的土地,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人把他留下当官,他也在当地娶妻生子。就这么过了十多年。匈奴人都以为他不会再走了,他才趁机逃脱。

张骞到西域游历了一圈,收集完情报。在他回汉朝的路上,又被匈奴人抓到了。奇怪的是,有了前面的过结,匈奴人还是不杀张骞,只是把他关押起来,等待他投降。他这次又坚持了1年多。然后匈奴发生内乱,他又再一次逃脱跑回汉朝。

如果没有匈奴人对汉朝文化的仰慕,恐怕他们没有必要如此厚待汉朝的人才。而没有他们对汉朝人才的厚爱,恐怕“张骞通西域”和它之后的所有故事,都会完全不同。

再比如,有个人叫“中行说”,他的名字有个特别的读音,是“中航月”。他本来只是汉朝官中的一个太监,陪着公主到匈奴去和亲的。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被匈奴留下来,任命为首领身边的重要谋士。你说匈奴是有多么喜欢汉朝的人才。而这个中行说,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汉奸”。

不过历史总是非常有趣。也有一个匈奴人在汉朝得到重用。他叫金日蝉。他也有个特别的读音是“金密低”。他是匈奴国的一个王子,14岁就跟着父亲投降了汉朝。他完全接受了汉朝的文化,从养马官做起,因为表现良好,一路升级到汉武帝身边的高官。后来汉武帝去世的时候,考虑到太子年纪还小,就安排了两位大臣做新皇帝的指导老师。其中一位就是金日蝉。由此可见,汉武帝对他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

以上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无论西域、匈奴还是汉朝,他们看人都不会只讲民族或者血统,他们还要看文化。哪个人的文化水平高,大家就欣赏哪个人。哪个国家的文化水平高,大家就欣赏哪个国家。正是这样一种以文化高低为标准的态度,最终让这些国家、民族连成一心,融合为今天的中国。

 

“西域归汉”的故事到此结束。接下来我准备开讲罗马人的故事。不过之前可能会插一篇,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讲另外的三大古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