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 面 - 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

 MAY的学习簿 2018-11-19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313 - 面 - 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13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313 - 面 - 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13

每日一题

《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日一字

      学写面字,这个字要把中间的一撇咬住。然后是脸面的面和吃麺的麺不一样。写草字的面时下面不要封口。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

面,顔前也。从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象人面形。凡面之屬皆从面。 ——《説文》

面,颜前的部分,即脸。字形采用“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作边旁,整体像人的脸。所有与面相关的字,都采用“面”作边旁。    ——《象形字典》

面,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

   “面”是个象形字,本义是人脸。甲骨文的“面”,内部是个眼睛的形状,外部是脸的轮廓,人的脸上都长有眼睛,所以古人也将“脸”称为“面目”。小篆的字形和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字形更加复杂。“面”现在常指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地面”。此外,这个字也有“面向、对面”的意思,如“他就住在我家的对面”。

另: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人脸形。外为脸的轮廓,脸上最传神的是眼,故内画一目以表示是脸。 篆文将目讹为𦣻(首),就无义可讲了。隶变后楷书写作面。异体作靣。今规范化用面。 

  【本义】《说文·面部》:“面,颜前也。 从𦣻,象人面形。”本义为脸。 

  【演变】面,本义指①脸:君子豹变,小人革~|于是河伯始旋其~目|女子出门,必拥蔽其~|笑容满~。又用作动词,指②面对面,面向: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数(当面数说)也|~受机宜|耳提~命|~谈|~洽。又指③面朝向:为坛于南方,北~,周公立焉|背山~水|南~称孤。由面的朝向,又引申指④事物的侧面,方面,部分:汤收其三~,置其一~| 独当一~|多~手|~~俱到|片~。由脸面又引申指⑤表面,外表:朋而不心,~朋也;友而不心,~友也|水~| 路~ 被~| 桌~|麻~。又作量词,用于⑥有平面的事物:一~鼓|两~旗 | 一~镜子。又特指⑦转过面背对着:赤眉君臣~缚,奉高皇帝玺绶。此义后另加义符“亻”写作“偭”。又用作⑧几何学名词:~积|平~。如今又作了“麵、麪”(从麦,面或丐声)的简化字,表示⑨面粉,面条,粉末:白~|豆~|切~| 挂~|药~儿|胡椒~儿。

  ○偭,从亻从面会意,面也兼表声。读miǎn,本义指①面向:尊壶者~其鼻。也指②背,违背: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 

  【组字】面,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面部。凡从面取义的字皆与脸面等义有关。 

  以面作义符的字有:靤、靥、靦、靧。 

  以面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偭、腼。

  以面作声符的字有:缅、湎、麵。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

   miàn 面,象形,甲骨文、小篆从目(眼睛),外象脸的轮廓,本义为面部,即脸部,引申为当面、面对、物体的表面、事物的各个方面、量词(用于扁平的事物、会见的次数)等。麪,形声,从麥,丏(miǎn)声,本义为面粉,引申为粉末、面条等。又作“麵”,音符改为面。《异体字表》以“麪”为“麵”的异体字。近代俗字、《简化字表》把“麵”简作“面”,用同音字代替。 

  【辨析】①“面”与“麪”“麵”不是等义异体字或简繁字。②以“面”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miǎn:缅、腼、湎。②面/脸 这两个字所指范围原来不同,“脸”最初指两颊,也是妇女目下颊上搽胭脂的地方,后来词义逐渐扩大指整个脸部,在口语中代替了“面”。③在台湾,“麵”“麪”都是半包围结构。 

  【构词】面对(面對)∣面积(面積)∣面临(面臨)∣面貌(面貌)∣面试(面試)∣场面(場面)∣对面(對面)∣会面(會面)∣脸面(臉面)∣谋面(謀面)∣面包(麵包)∣面粉(麵粉)∣面饼(麵餅)∣面条(麵條)∣挂面(掛麵)∣凉面(涼麵)∣汤面(湯麵)∣药面(藥麵)∣方便面(方便麵)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本义指脸,面部,颜面。字形原作从首(或从目),外加弧线(或圈线),表示取义头的前部。这是指事字。楷书写作面。(二)引伸为表面,方面,向着等义。(三)假借作面粉的面(繁体字麵)。

   ○《说文·九上·面部》:面,颜前也。从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首),象人面形。王筠说,颜前者,谓自额以下通谓之面也。○《汉语大字典》引李孝定说,甲骨文从目,外象面部匡廓之形,盖面部五官中最足引人注意的者莫过于目,故面字从之也。○《说文》麪,麦末也。从麥,丏声。段玉裁订改为'麦屑末也’。他说,末者,屑之犹细者。○《汉语大字典》引《广韵·霰韵》说,麵同麪。

资料主要来源:
   翟惠林《基础汉字形音义说解》(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

   唐诗人崔护写过这样一首名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人面”的“面”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外部画了一张脸的轮廓,中间是一只大眼睛(目),这正是后世所说的:有面有目,谓之“面目”。小篆②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只是变得更复杂了。楷书③形体是由小篆的形体蜕变而来。

  “面”的本义是“脸”。从“脸”又引申为“面向”,如“面山而居”,即“面对着大山而居住”的意思。

  请注意:在汉字简化以前,“脸面”的“面”写为“面”,而“面粉”的“面”写为“麵”或“麪”,简化以后均写为“面”。再者,在古代“脸”与“面”含义不同:脸,最初指颊,即妇女目下颊上搽胭脂的地方,后来则渐渐与“面”同义了。

  《庄子》中有“面誉”一词,是当面赞誉人的意思,这是个好词。《法言·学行》中说:“友而不心,面友也。”虽是朋友,但不知心,貌合神离,表面敷衍,是为“面友”。
——(左民安《细说汉字》)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313 <wbr>- <wbr>面 <wbr>- <wbr>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wbr>】


【313 - 面 - 且把金针度与人(四)九势】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9/04/30/003994753.shtml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