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了,北大出身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俞敏洪给中国女性开了一“枪”。 在某个论坛上,他说:现在是因为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张雨绮迅速反击,说北大的教育和新东方的成功都没能帮俞敏洪理解到什么是平等, 一时间舆论炸锅,俞敏洪被骂上热搜。眼看事情就要无法收拾,俞敏洪出了条解释声明,没想到越抹越黑,大家更不买账了 俞敏洪之所以被骂成这样,不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中国女性堕落并且导致了中国的堕落,更多的是,俞老师这些话,说得真很没逻辑。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俞老师讲的到底哪儿不对了。 首先我们先看看俞老师的完整表述,免得断章取义。他说——
俞老师讲话还是不错的,先提出论点“评价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再进行论证,简单又重点突出。论证时用中国女人的择偶标准和男人行为做例子,总结下要点,大概有3点: 1.女人的择偶(假设为异性恋)标准决定了男人的行为, 2.中国女人现在挑选男人的标准就是只看会不会挣钱不看良心,中国女性是堕落的,向钱看是堕落的 3.女性决定国家命运,中国女人现在的堕落导致了中国的堕落 通常来说,一个好论证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有前提都必须是真的,前提和结论必须是相干的,所有前提加起来必须能给结论足够支持。 很遗憾,俞老师每个环节都不太对。 1.预期理由谬误、以偏概全 名词解释:预期理由谬误是指前提的真实性不确定,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例子: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少有规则的条状阴影,而这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因此火星上是有人的。 “条状阴影就是火星人开凿的运河”这个前提,是没有经过证实的,并不知道真假,犯了预期理由谬误。 俞老师错在哪儿了:俞老师讲——中国女人现在挑选男人的标准就是只看会不会挣钱不看良心,中国女人是堕落的,中国女人的堕落导致中国的堕落。 同理,“中国女人现在挑选男人的标准就是只看会不会挣钱不看良心”这个前提,有经过证实吗?俞老师从哪里得到了中国女人的择偶标准?样本有多大? 这不仅犯了预期理由谬误,还在试图以偏概全。 2.情感性偏见性用语 名词解释:很简单,就是描述一客观事物时,用带有偏见、情感意义的词对其进行评价。 例子:说一个违法的人,不说嫌疑犯,说“禽兽” 俞老师错在哪儿了: 俞老师身为一个商人,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很喜欢钱的样子。 他把钱和唐诗宋词进行对比,隐隐透露出一种钱很俗气的想法。后面更是直接挑明了——中国女人择偶只看挣钱是一种堕落,虽然这句话不能直接等同于钱就是堕落玩意儿,但意思就是钱是个不咋好的东西。 3.与此故因此 名词解释: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例子:有事件H,ABCD都是H的变量,与H相关,说A(or其他)导致了H,就是与此故因此。 俞老师错在哪儿了: 俞老师认为,女人的择偶标准决定了男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了男人的价值。女人如果喜欢追求知性生活,男性就一定会因此变得更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男性的价值是由他自己决定和创造的,女人充其量只是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4.滑坡谬误 名词解释: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中,因为夸大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或者论据不合理等,导致结论不合理。 例子:如果A发生,就会导致B发生,然后C发生、D发生……最后一路滑坡到导致Z发生。 俞老师错在哪儿了:俞老师的推理就是如此,他说中国女人挑选男人的标准就是只看会不会挣钱,中国女人堕落了,于是中国男人堕落了,于是整个国家也堕落了。 事实上,女人堕不堕落无法决定男人的价值,国家的命运也无法完全归因到女人身上。 为了国家不堕落,女人就该让自己变成一个好母亲、好对象,教好后代、给男朋友树立一个正面形象的说法,纯粹是在推卸父亲的责任、男人的责任、公民的责任。 5.循环解释、诉诸情感 名词解释:循环论证就是把一句话换句话再说。 俞老师错在哪儿了:这充分体现在挨骂之后俞老师的解释上。 俞老师在论坛上说了女人的选择标准决定了男人的行为,女人堕落导致男人堕落。俞老师对此的解释是—— 总结一下要点大概是女人好所以男人就好? 这和没解释有什么区别??? 与此同时俞老师还试图诉诸情感(谈情不说理),通过夸大女性的价值(巴结女性)——女性的水平代表了国家的水平以激起女性的好感(看我俞敏洪明明是尊重女性觉得女性地位高而不是在贬低你们),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和平息怒火。 只是没想到,俞老师仍旧醉在他出生的60年代,现在的人已经清醒地活在21世纪了。 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独立的生命个体,女人不是家庭、男人的工具。 至于俞老师的观点,壹读君臆想是来自俞师母的鞭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