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诚固筑平江城

 苏迷 2018-11-19

  吴波

  苏州城,控吴越而立东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苏州历史上,战乱虽然不多,但在漫长岁月中,它仍有过多次被拆毁又再重建的经历。其中很重要的一次,便是元代末年张士诚踞守苏州时,对平江城的重建、加固与修筑。他修筑的平江城,曾号称“天下第一坚城”。

  一

  说到张士诚,大家都熟悉,他是元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曾在苏州踞守整整十一年,也算得上是苏州历史上一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

  张士诚,小名“九四”,元英宗元年出生(1321),泰州白驹场亭人。他出生后,父母又为他生下三个弟弟,分别取名士德、士义、士信。张士诚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从以上情况,可以归纳出张士诚人生性格的四个特点:1、从他们兄弟四人的姓名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接受过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一点在1964年苏州博物馆发掘张士诚母亲曹太夫人墓所发现的资料中可以得到证实。2、比较大胆机敏,是个不怕死的人。在封建时代,盐是国家严格控制的物品,都由国家直接或由垄断集团控制经营。由于垄断,必然产生腐败,形成行业的退化,所以盐价一直居高不下。盐是海水晒制成的,沿海的居民都会干。除了劳力,晒盐几乎没有其他成本。因此私盐的价格很低,往往不到官盐的三分之一,私盐贩卖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由于盐是封建时代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国家对盐的买卖一直是严加控制的,对贩卖私盐的处罚极其严苛。隋唐时代,贩卖私盐超过一百斤就要处以死刑,当然元朝也不例外。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只要有暴利,杀头的事都有人干,张士诚就提着脑袋干着私盐的买卖,这说明他的胆大与机敏。3、他应该比较有钱,这是他所从事的行业决定的。同时,又因为他“轻财好施”,所以结交很多过命的朋友。4、他贩私盐,经常受官员兵卒的凌辱,所以对元朝的统治者怀有刻骨仇恨。

  元朝末年,由于朝廷政治腐败,黄河泛滥成灾,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时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有无法抑制之势。起义者主要有徐寿辉、刘福通、陈友谅、朱元璋、方国珍、张明鉴等数十支力量。

  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也不堪元朝统治者的凌辱,同他的三位弟弟、李伯升、潘元明和吕珍等十八人烧官府、杀贪官,聚苦役盐丁万余人,揭竿起义,成为一支新的起义力量。

  张士诚起义后不久,就连续攻占了泰州、高邮、兴化、通州等苏北大片土地。接着他在高邮建都,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并以“天佑”为年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西汉刘邦时,有人劝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很有道理的。张士诚占了一小片土地就称王称霸,立刻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他在王位上坐了没多久,就引来了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的围剿。当时“出师之盛,未有过之”(《元史》)。许多人见此形势,都劝张士诚放弃高邮赶快出逃,保住性命要紧。张士诚考虑到出城逃亡是死,倒不如坚守,死也死得悲壮,还能获得一世英名,表现出了一个私盐贩子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元军围攻高邮三个月,什么先进的武器都用上了,包括火炮,但是高邮城就是久攻不下。在城头上还经常能看到张士诚和他弟弟的身影。他们身先士卒的精神,激励着所有起义将士,坚持拼死抵抗。

  张士诚正在高邮死撑,朝廷却出了状况,也真是“天佑”张士诚。

  脱脱大权在握,统兵百万在外,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将军反叛。高邮城久攻不下,朝中便有人进了谗言,说脱脱的不是。元顺帝就像宋高宗召岳飞一样,发出令牌限令脱脱即刻进京,致使脱脱以前所尽的一切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张士诚经过这一次大战的考验,名声大振,同时也增强了他抗击元朝的信心。至正十六年(1356)初,他从通州港出发,攻克常熟、江阴。准备再接再厉乘胜一举夺取平江(苏州)。二月,他在齐门外与元军激战,打败了镇守平江的大将脱寅,达鲁花赤哈散沙自杀,平江太守贡师泰弃城逃走。张士诚从而占了平江城。进城后,他改平江为隆平府,自称“周王”(后改称“吴王”),以承天寺(今东中市承天寺)为王府,并任李行素为丞相,弟弟张士德为平章,李伯升知军事,再一次组织了自己的朝廷。在平江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时,四月,张士诚又派兵进取湖州、松江、杭州等地,占领了浙江省的绝大部分土地。

  江浙历来是朝廷的财赋重地,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方。所以这时的张士诚,在所有起义军中,所占地盘不是最大但却是最富有的。

  二

  张士诚从建都平江,到城破被俘,盘踞苏州整整十一年(1356-1367)。他在苏州还是做了许多好事的。

  首先,他减免了江浙一带的赋税,奖励农桑,将这一带的贫苦农民从元朝统治者苛重的赋税中解救出来,改善了民生。他开河疏港,兴修水利。解决了自南宋末年以来江南一直存在的水患问题,从而促进了农桑经济,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纺织业和漕运业的发展。此外,他还注意海外贸易,在太仓港设立“镇海万户”,管理海外运输与贸易……由于他实施了一系列宽松的经济政策,江浙百姓大受其惠,造就了不少像沈万三一样的商业巨富。苏州有句民谣:“生不谢宝庆杨(元朝统帅),死不怨泰州张(士诚)”,也许就是因为他实施了这些惠民措施,苏州人才会如此感激他。

  在文化方面,张士诚开设弘文馆,培养选拔人才。他优贤礼士,不拘一格录用各类堪用的人才。他与顾瑛、高启、王彝等著名文人都是好朋友。有些元代地方官吏如饶介、苏颖昌等,都乐为其用,并被委以“江浙廉访司”“淮南行省参政”等要职。对有能力、人品可以的元朝官吏,只要愿意,张士诚照样重用。至正间,朝廷派参知政事周伯琦前去平江招安,张士诚知其有才,竭力挽留,拜为资政大夫,江南诸路行御史台御史。部下卞元亨向他举荐自己的老朋友——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当时施耐庵住在苏州阊门外的施家桥,张士诚亲自登门相邀,请他出山。只是《水浒传》正在创作的关键时刻,施耐庵不肯半途而废,未去就任。张士诚也不勉强,才使名著得以完成。名士陈基向他建议要重视和保护地方文化,他立即采纳。他不仅让陈基任通奉大夫、学士院学士,还让陈基组织一帮人预修《元史》。至正二十二年(1362)张士诚还让丞相张士信拨出专款,补刻西湖书院残缺的经史书版……为保护文化,他还真做了不少实事。

  张士诚在治国理念上,坚持传统的儒家文化。倡导忠孝节义,重视礼义廉耻。起义军对于“义”字,一向十分重视,比如水泊梁山,晁盖起兵时就设立了“聚义厅”。大家都是因为“义”而聚到一起,举起义旗。对于“孝”字,也可以理解,张士诚本身就是一位孝子。从张士诚母曹太夫人墓的发掘资料可以看出,他不仅在母亲生前极尽孝道,母亲死后还谨尊母命,将他父亲从泰州丁溪九龙口原本的墓中迁来苏州,与其母亲合茔,予以高规格的厚葬。1964年清理该墓时,不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金、银、玉器、珠宝等,曹太夫人的尸体还保存得相当完好,说明丧葬时他确实是十分用心的。这“忠”字亦同样,是起义军十分重视的。不是忠于行将就木的元朝,而是忠于起义军的领袖。在1974年发现的《郑国公墓志铭》(郑国公潘懋,其子潘元绍是张士诚女婿,当时负责驻守杭州城)中可以看出,郑国夫人戴宁谆谆教导其子:“若等由布衣起畎,遭遇非常,至有今日。吾闻之,大丈夫所自许者,忠与义耳,尔等尽力事主,毋旷乃职贻吾尤……”这应该是张士诚一贯所提倡的,他自己也是带头的践行者。正因为有了这些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理念,张士诚的起义军才能在高邮抵挡住脱脱百万大军的围攻,才能在朱元璋攻取平江时坚守城池八个月。

  三

  在军事方面,张士诚不仅厉兵秣马、训练士卒、贮积粮草,还修筑加固平江古城及其他城池。元代初年,由于城墙曾阻挡蒙古骑兵的长驱直入,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拆除全国所有城池的城墙,苏州自然也在其中。这一事件《苏州府志》等均有记载:“元既定江南,凡城池悉命夷堙,故民杂居堞之上。虽设五门,荡无关防。”但到元末,各地反元起义不断爆发,为防御起义军的进攻,元顺帝于至正十一年(1351),又“诏天下缮完城郭”。苏州也在平江路廉访使李帖木儿的督领下重修苏州城,而使苏州“城之筑,开濠,倍加深广;重辟胥门,凡为门有六……”

  张士诚攻占平江之后,觉得苏州的城防仍不符合防守的要求,下令再行修筑、加固平江城,并在诸城门外加筑瓮城。所谓瓮城,也称月城或曲城,即在城门外或城门内侧建造半圆或方形的保护城门的小城,它与主城连成一体而形成类似于“瓮”的样子。加筑瓮城不仅可以防止主城门直接遭到攻城槌等武器的攻击,当瓮城被攻城方突破,主城还可为第二道防线。守城方还可以关闭城门,在主城楼上,以箭矢、滚木、石块或枪炮射杀进入瓮城的敌方,以达到“瓮中捉鳖”的效果。关于张士诚建瓮城,同治《苏州府志》有记载,所谓“至张士诚入据,增置月城”即是。近年来,苏州博物馆对苏州城墙和城门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十分重视。特别通过对平门城墙、平四路古城墙遗址、齐门水城门、阊门北码头、阊门瓮城遗址和葑门等地的发掘和调查,对张士诚踞平江修筑城墙的事实予以了证实。实际上阊门出土的《新建瓮城记铭碑》,更直接地记述了张士诚修筑城墙,增筑瓮城的情况。碑云:“隆平府阊门,元设二关。天佑三年(1356),本处御总兵官武毅将军万户任士元,申禀中书平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一同启奉王令,复造南北二关,重加备御。出足以振千里之威风,入则以布万民之德泽。三军整肃、一郡安居。保障城池而永固,开兴社稷以攸宁。”

  张士诚修筑城墙,增建瓮城时对工程要求十分严格。城基均以方整的青石条块砌筑,墙体以城砖三横一丁方式叠砌,砖与砖之间以糯米、石灰浇浆粘接,比后世的水泥更为结实。在城砖来不及烧造时,即拆附近之小城以应急需。在城墙的两壁之内,填以夯实的渣土。在城墙顶部,还筑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建造存放箭镞、刀枪剑戟的武器仓库,等等。张士诚不仅在陆城门加筑瓮城,在水城门外也有修建。有的在主城与瓮城之间还设有暗道。在城外虎丘等地又建造小城,以与平江城形成犄角护卫之势。把整个平江城修造得固若金汤,号称“天下第一坚城”,绝无破城之虞。但是城池修建得再坚固,数年后仍未能阻挡朱元璋大军的进攻。城破,与张士诚全军为朱元璋所灭,成了不争的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