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故事化解中医与西医之争

 JeremyJee 2018-11-19

文|晓南

关于中医与西医的争论,由来已久。差不多一百年前鲁迅就曾说过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之类的话。如今借助于互联网的兴起,关于中西医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在有些网友的心目中,这场争论几乎上升到了事关民族荣誉和爱不爱国的高度。

但是在我看来,如今网络上关于中医与西医的争论,大多数都只是陷于肤浅的直觉和义气之争,多数人的发言都不外乎是一种抬杠式的争论,既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也有流于情绪宣泄之虞。

我认为,其实关于这场争论,只需要一个关于柳叶退烧的故事,就有可能带给我们深刻得多的启发,甚至通过梳理这个故事,我们能够直达中西医区别的本质,从而化解这场争论。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关于柳叶退烧与阿司匹林的故事。

毫无疑问,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无双,我们中国的古人勤劳勇敢、智慧超群,曾经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执地球人之牛耳。

且看,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柳叶具有解热镇痛的药效。

最早的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中:柳叶和柳树皮均可入药,具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之功效。

一千多年前,在《日华子本草》中又记载到:“(柳叶)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 

四百多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明:柳叶煎之,可疗⼼腹内血、⽌痛,治疥疮;柳枝和根皮,煮酒,漱⻮痛,煎服制⻩疸⽩浊柳絮⽌⾎治湿痺四肢挛急

一百八十年前,在《本草再新》中载明:”柳头平肝,发()热,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

所以,历经两三千年之久世代先贤的努力和智慧,中医实现了今天关于柳叶入药如下的医学成就: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 锯齿,全体灰绿色或淡绿棕色。有叶柄,长0.5-1cm。质地柔软,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茎叶含鞣质。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白浊;高血压;痈疽肿毒;烫火伤;关节肿痛;牙痛;痧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这就是中医与柳叶的故事。成就伟大吗?毫无疑问。中医伟大吗?毫无疑问。

下面,何妨让我们再看看西医与柳叶的故事。

实际上,很早就发现柳叶具有药效的,不止中国古人。

最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古苏美尔人就在泥板上记载了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的记录。

早在三千多年之前的古埃及学⽂献《埃伯斯纸草文稿》中,就记载了古埃及⼈将柳叶用于消炎镇痛的经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就曾经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

但是在此后的数千年里,不论是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古埃及人还是欧洲人,都没能象中国古人那样把柳叶的医药理论和应用一代代相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医药事业比他们更胜一筹呢?也许在历史上曾经的数千年期间里,的确曾经是这样的——中医事业执全球医学事业之牛耳。

然而,这一切,都在四百多年前改变了!滥觞于1718世纪的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让柳叶与退烧的故事发生了颠覆性的进展,这个进展,不仅相对于两河流域、埃及和希腊的古人所曾经取得的成就是颠覆性的,就是对于我们中国古人业已取得的成就也是颠覆性的。这的确有点类似于今天人们所说的颠覆式创新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7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兴起,欧洲人开始孕育一种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论,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对自身认识世界的能力充满了一种史无前例的自信,他们具备了一种寻根究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他们对认识这个世界的内在本质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和成功欲;而在这个科学方法论的指引下,他们无休止地利用演绎和归纳两种基本方式去探究这个世界运转的内在本质。

以上一段话套用在柳叶退烧的故事里就是,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引下,欧洲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柳叶可以退烧这一点医学知识,他们还想弄明白柳叶究竟为什么能退烧?又是怎样为人体实现退烧效果的?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引下,欧洲人决心利用观察、实验和理论总结等方法,去对柳叶退烧的原理一探究竟。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欧洲人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医药疗效,是因为植物里含有某些特定的物质,确切的说,是植物中的某些特殊的有机分子起到了药效。

套用这个理论,柳叶之所以具有退烧、消炎和镇痛的疗效,一定是因为它含有某种或某几种物质成分,这些成分大概率是有机分子,正是这种或这几种物质成分在人体中起到了退烧、消炎和镇痛的作用。

于是,按照西方的科学方法论:

第一项,就是要弄清楚这种或这几种物质是什么;

第二项,还要弄清楚这种或这几种物质为什么能够让人体退烧、消炎和镇痛,套用西医的术语,就是该物质的药理学问题;

第三项,还要弄清楚该物质在起到退烧、消炎和镇痛疗效的同时,对人体有没有不良的副作用;

第四项,还要研究采用工业化手段量产该物质的方法。

我们先看第一项。

1826年,两位意⼤利人发现柳叶和柳树皮中含有一种叫做水杨苷的物质。

1828年,法国药学家Henri Leroux和意⼤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从柳树⽪⾥分离提纯出活性成分水杨苷(Salicin)

1838年,又是意⼤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发现,把水杨苷水解、氧化后得到的化合物疗效更好,并把该化合物命名为水杨酸。

至此,第一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1853年,蒙彼利埃大学化学教授Charles Gerhart发现了⽔杨酸分子结构,并首次用化学⽅法把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然⽽该化合物不纯且不稳定,当时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过呢,在此有必要先剧透一下,后来在1899年,乙酰水杨酸被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1859年,德国⼈发现了合成⽔杨酸的廉价办法,将其用于治疗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以及流感时的发烧,但也发现⽔杨酸可引起胃出血。注意,这一步里同时包含了第三项和第四项任务的进展。

19世纪晚期,西医对⽔杨酸盐类开始了漫⻓的临床研究之旅。1876年,邓迪皇家医院医⽣John Maclagan在《柳叶⼑》上发表了⾸个含有水杨酸盐类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杨苷能缓解⻛湿患者的发热和关节炎症。⽔杨酸钠开始用于解热镇痛和关节炎以及痛⻛风等疾病治疗。 这是第二项任务的进展。

 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在他的上司——知名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即乙酰⽔杨酸,减轻了胃刺激,治疗⻛湿关节炎疗效极好。

1898年,阿司匹林上市,它被发现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申请被通过,临床试验也取得成功,德国拜⽿药⼚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中文译为阿司匹林。

至此,第四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1930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阿司匹林作为战争赔偿失去专利权保护,开始普及。阿司匹林的作⽤机理也开始被阐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弱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中的信号,达到解热止痛效果。

至此,第二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2015年为止,阿司匹林应用史已逾百年,成为医药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在后来的岁月里,西医科学对阿司匹林带给人体的不良副作用也一直不停地进行临床试验和研究,基于这些试验和研究成果,西医药理学中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和各种不良反应(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肝损害、对血液的影响等)有着公开、系统而明确的说明。

至此,第三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注意,这里我只用基本完成而不是完成。因为西医所根植于斯的科学精神,不允许用完成,而要求永远秉持一种开放和怀疑的精神,随时准备着发现新东西,随时准备着推翻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和取得的成果。在这样的科学精神指引下,对柳叶入药和阿司匹林的研究以及临床试验,是没有止境的,是随时做好了取得新发现或者推翻截至目前业已取得的医学成果的,而且,对于这种推翻前人医学成果的行为,他们还给予极大的鼓励,诺贝尔医学奖即是其一。

故事讲完了。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到底中医与西医孰优孰劣?到底中医与西医有什么区别?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够一目了然了:区别就在于,中医是在人类发展史早期,现代科学体系没有诞生的时候,古人们发展起来的一种经验医学体系(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玄学成分,但是今天不谈这个话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当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类文明伟大的创见,是人类智慧的天才创造。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是此间最灿烂的一朵文明之花,曾经领先全球千年之久。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体系在欧洲的诞生并传播到全球各地,包括我们中国,根植于其上的西方医学,毫无疑问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根植于经验主义的中医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之下,传统的经验医学除了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之外,基本上只剩下情感上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了。我希望国人同胞们,面对这个有点残酷的结论,不要有情绪,更不必愤怒。没办法,事实就摆在那里,就象今天的飞机、高铁、汽车、轮船、电脑、电话、互联网一样,所有今天现实里这些东西的出现,都源自于在近代欧洲诞生的科学,西医也毫不例外地位列其中。

作为现代科学精神的一种具像化的载体,西医永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永远要通过药理学、病理学和医理学探究药物在人体中起作用和人体发病、抗病的本质原理和机制,绝不满足于仅仅知道诸如柳叶能够退烧这样的现象级认知水平;永远要探究通过工业手段提炼、制造和合成各种药物的方法,绝不满足于仅仅知道把一些植物拿来煎一煎用于治病的医学水平;永远要诚实无欺地研究和公布任何药物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副作用;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随时准备着推翻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荣,把医学理论和实践向前推进。

今天的中医,可能还在宣扬,服用纯天然的绿色中药柳叶茶治病没有任何副作用,而且能除根,但是不能提供对应的药理学和临床试验数据。

今天的西医,在清楚地载明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的同时,却也透明清晰地公布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的各种副作用。

那么,面对这样一种对比,你还会坚持认为中医比西医更优越更安全疗效更好吗?

我只想说,企图简单地评判中医与西医孰优孰劣,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本来不是应该被放在同一个时代比较的东西。你能简单地去比较今天战场上的狙击手和两千年前的角斗士谁能先打死谁吗?

很显然,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讲,中医的成就未必逊色于西医。但是,如果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看,现代的西医毫无疑问全面超越了传统的中医。没错,中医本质上就是传统的。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一方面应该从情感上把中医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供奉起来,神圣而自豪的供奉起来,就象把商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当作国宝供奉在博物馆中一样。中医,那是我们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曾经千百年领先于全球的标志,是中国古人先贤智慧与创造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给予无上的荣誉和赞美。

但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向前看,用发展的眼光看。虽然我不赞同鲁迅关于中医是骗子的观点,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跟现代西医比起来,中医毫无疑问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正如算盘已经落后于计算机、活字印刷术已经落后于数码打印技术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医是不开放不透明且不敢推翻前人的。不敢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这一点,实令人大跌眼镜。

几千年下来,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进展速度,跟西医比起来简直就是原地踏步。就拿今天的故事来说,几千年下来,中医对于柳叶的退烧镇痛药效及用药实践,几乎毫无进展,始于两千多年前《神农本草经》的柳叶煎茶可解热镇痛,终于两千多年后今天的柳叶煎茶可解热镇痛。

千百年来,直至今天,中医一直宣传自己绿色无副作用,可是又从没有提供逻辑清晰、经得起考验的证据或证明过程。

就凭以上这三点,放在当代肯定已经行不通了。

未来中医的出路,在我看来,一个是作为民族情感的寄托予以保留和珍藏;另一个就是利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进行药理学和医理学的分析,逐步纳入到西医所根植的科学体系之中,以现代医学的面貌重新回到医学实践中来。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让大家明白,中医与西医到底区别在哪里,中医与西医实无争论孰优孰劣的必要,而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情感的归情感,科学的归科学,传统的归传统,现代的归现代。

然而我仍然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让大家明白,我们中国的中医确实已经属于历史了,经验医学的时代使命已经完成了,未来的时代确实属于西医所代表和根植于斯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

事实胜于雄辩。然而我仍然无比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人的勤劳、智慧与天才而自豪,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情感,与科学无关。

——————————————

参考资料:

1.    百家号《阿司匹林-传奇药物背后的故事

2.    百家号《阿司匹林不断续写奇功妙用,但这药竟是 出自柳树皮

3.    百家号《柳叶一种常见的清热药,还有哪些你不知 道的知识

4.    百家号《他发明了阿司匹林,造福整个人类,也发明一种毒品,危害整个人类》

5.    花粉俱乐部 慕凡《科普时间到!从柳树皮到传奇神药阿司匹林

6.    度娘&百度百科

 

作者邮箱:jeremycuriousman@icloud.com 

朋友圈和360号内内开放转载,其它媒体转载请联系作者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