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的七年之痒

 泮溪别馆 2018-11-20

还好

有空

还好你来还好我在

老孟读书会:第56期

周公的七年之痒


说起周公,一般人最熟悉的,要么是《周公解梦》——完全可以翻译成Die Traumdeutung(《梦的解析》),要么就是“周公之礼”——敦伦的另一说法,活脱脱一个佛洛伊德远古中国版的形象。



虽然父亲的确是个算卦的,但周公和解梦扯上关系,完全是拜他后世的大V粉丝孔子所赐,老掉牙的孔子曾说: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老得太厉害了,很久都没再梦见过周公了。


就这么一句话,周公从一个被梦到的偶像,被歪曲为解梦的术士。


孔子的儒家学说,与周公有很深的渊源,尽管今、古文学派对周、孔的历史定位有异说,但都肯定周公是儒家的伟大先驱。而与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孔子不同的是,周公曾经手握天子的权柄,摄政七年,一手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周公的功业,正是孔子所梦寐以求者,而所谓“不复梦见周公”,也就意味着这个梦想已经彻底破灭了。


另一位超级粉丝贾谊认为周公的历史地位已经超越了他的父亲周文王和哥哥周武王: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新书》)


显然,周公才是儒生贾谊眼里最高的政治典范,真正达到了“大治”的境界。


而周公真正的施政时间,不过七年。



《尚书大传》里列举周公的功业说: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实一、二、三年,总的说来只是平叛一件事。


武王死时,周室的统治还不是太稳固。所谓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并非指周人自身的实力已经超越殷商了,主要还是依靠外交上拉拢了大量的盟友,才勉强占个上风。文王死后武王第一次伐商,半途作废,也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并无胜利的把握。二次伐商成功后,殷人虽败而实力尚存,所以战后封建诸侯,仍然给纣王之子武庚保留了相当大的故地,并给他安排了三个副手,管叔管理鄘地,蔡叔管理卫地,霍叔则直接在邶地辅佐武庚,这就是所谓“三监”,三人都是武王和周公的同母兄弟,血缘最亲近也最信任的人。


然而武王一死,周公摄政,三监马上就出问题了。


关于成王继位时的年龄,异说纷纭,有襁褓中说、六岁说、十岁说、十三岁说、成年说等等,大多数认为周公之所以摄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


《尚书》里的文辞显示,周公多次直接以王的身份发布命令,“王若曰”云云,有时王指周公,有时又指成王,钱穆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君臣大防,并不像后世那样分明。反过来说,周公这个摄政王,也有可能是后人刻意强调出的区分,也许当时就是二王并存的局面,如旧俄的大小两个沙皇(伊凡与彼得)。


孔子作《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始,有意思的是,鲁隐公也是以摄政王自居的,总是说等弟弟(后来的桓公)成年了就让位。遗憾的是,隐公没等到践行自己的理想,就死于野心家公子翚的政变。孔子所接触到的鲁国原始史料,未必都在隐公以后,以隐公元年开始编撰《春秋》,或者是有纪念意味的。


如果隐公在死前功成身退,也许就是另一个周公了。



周公摄政,他的哥哥管叔鲜大约并不服气,从平叛后周公诛管叔、杀武庚看,这二人显然是叛乱的主力,而蔡叔、霍叔都只是流放。平叛后周公并没有立刻返回镐京。《史记》里说:


天降福祉,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周公。


所谓“异母同颖”,指的是两茎合在一起结了个穗,是不是和二王并存的局面有点像啊?所以唐叔把这异物献给哥哥成王,成王又把这个宝贝送给叔叔周公,个中意味甚是微妙,“天降福祉”,但“王亦未敢训周公”,钱穆解训为信,成王还不敢相信周公,看来天降祥瑞,并不能解决人事上的问题。


接下来又发生异事了。


眼看着庄稼要丰收,突然雷电风雨大作,把麦子都吹倒了,大树都连根拔起,成王与留守的贵族们只好去祭祀上天,请求福佑,然后把收藏祭祀文书的金縢一打开,发现了周公在武王生病时录下的祭祀文书,明明白白写着周公愿意替武王去死。


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个类似的版本,也是周公要替人生病代人死,不过代替的不是武王,而是成王本人。


替哥哥死也罢,代侄儿病也罢,总之,成王相信周公了。


武王伐纣后,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室,三监叛乱后,原来的格局必然要有所调整,所以周公开始又一轮大规模的封建。而首先要做的是,再一次瓜分殷商的土地与人口:周公的长子伯禽分给了殷民六族以及参与叛乱的奄国,是为鲁国;周公的弟弟康叔封分给了殷民七族,占据了殷虚故地,是为卫国;当然,还得保留一部分殷商的土地人口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封到了更东南处,是为宋国。


《史记》里说: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此处容易有伯禽与姜太公同时受封的错觉,只是太公动作快,五个月就报政完毕,伯禽则花了整整三年。实则太公封齐,当在武王时,伯禽封鲁,则在成王时,司马迁不过是以事相比,并没有明确地说是同时受封。



成王的弟弟送麦子的唐叔则被封到了夏人故地,“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大约负有拓殖戎狄之责。


周公本人的封地,其实并不在遥远的鲁地,而就在王畿之内。就当时的封建而言,人口比土地要重要,土地空旷有的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畿内诸侯相比畿外诸侯,土地虽狭小,人口却未必少,生活上可能更安逸而少风险。当然,发展的空间也就小了,所以后来的春秋大国,都由畿外诸侯发展而来,畿内诸侯基本都没落了,导致王畿之内的封建,也就往往被后世忽视。


周公最后做的两件大事,一是营建成周,一是制定礼乐。


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按《尚书大传》这个说法,营建成周是作礼乐的准备工作。周公在成周举行郊祀和宗祀,并朝贡万邦,似乎有把成周打造为宗教文化中心的意味。


实则殷商遗民,除分封给鲁、卫、宋外,仍有相当大部分,直属于周王室,周公营建成周,主要动用的就是这部分人力,通过大规模的力役,周公完成了对他们的组织和控制,但如果让他们保留殷商旧俗,则难免不时生起故国之思,所以移风易俗,才是治本之策。


殷人的祭祀,相当血腥野蛮,周公制礼作乐,化之以文明,的确算得华夏文明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


周公致政于成王后,曾有一段时间与召公分陕而治,共同辅佐成王。通常认为陕在今天河南的陕县附近,以当时的形势看,则周公所治的陕东区域,要远远大于召公的陕西。所以有人怀疑陕是郏的异写,而郏,就在成周洛邑,成周居天下之中,分郏而治,似乎更为合理。


从召公的儿子封在燕地看,召公所治理的“自陕而西”,很可能指的是整个太行山脉以西,由陕县向北绵延至幽燕之地,囊括了整个山西冀北,而非通常以为的黄河西岸的今陕西一省,如果是这样,则召公所治比起周公的陕东,相差也就不是太远。周公一手经营成周洛邑,召公则长期在宗周主事,成王分陕而治,自当以维持原状为上,很难想象会从周公原来直接控制的区域,特意分出从陕到郏这一小块儿给召公,因此分郏说似难成立。



分陕一事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其实为时也就三年,周公就彻底退休了。因此,所谓分陕而治,在政治上的意义,主要在于表明周公对成王的臣服,完成他最后的谢幕。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史记》)


周公用了七年时间,成功的奠定了周室的共主地位,但这只是对于周王室的意义,要理解孔子和贾谊何以会如此推崇周公,就必须着眼于周公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价值。周以蕞尔小邦,战胜强大的殷商,不过是一时的外交和军事的胜利,没有后来周公在文化制度上的建设,华夏文明很可能就是另一种走向了。礼乐制度取代了残忍祭祀,朝贡体系则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当然,新的华夏族的融合并非周公一蹴所能就,不妨说,周公所开创的这个伟大历程,一直到齐桓、晋文时期,才告一段落,王道与霸道,其实一脉相承,而孔子所继承的,正是周公的思想遗产,他所面临的,则是一新的变局。




书友剪影

老孟读书会,每周四晚。期待你的加入....



领读人,孟替非











结束语


还好你来,

还好我在。

还好我们都有空,

来读一本书。



                                                       图文制作:宝宝秀


精彩回放

辛弃疾,一只奔跑的犀牛

沈从文的凤凰梦

日本学了中国上千年,底子还是像欧洲

结过两次婚,坐过九天牢的李清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