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禅解诗:乌衣巷口夕阳斜-我读《乌衣巷》

 抓成今天 2018-11-20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在中学时代就读过,但只是停留于字面意思的理解。最近,读了刘禹锡的传记后,再次吟味这首千古佳作,才发现其中别有深意、奥妙无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开篇两句在描景,描画朱雀桥、乌衣巷目前的景象。但这两句又不只是在描景。朱雀桥、乌衣巷在魏晋三国年代可是车水马龙、繁华似锦的地段,王导、谢安等名门贵族聚居于此,当年的冠盖往还、络绎不绝、轻衣肥马、热闹非凡。可如今,桥边只剩下野草闲花静悄悄地自生自灭,乌衣巷口也只有夕阳投西、暮霭沉沉了。

这简练的诗句里,“野草花”、“夕阳斜”又是点睛之笔,把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的寂寥落寞感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看似简明易懂的诗句,其中蕴含了“变”与“不变”、“常”与“无常”的深刻哲理。

燕,是恋旧之生灵,每年都会去同一个屋檐下筑巢繁衍,一代一代悠远绵长、亘古不变。

巷道还是那个巷道,屋檐还是那个屋檐,只是房屋的住客却在悄无声息地发生更替。旧时王谢家的那些雕梁画栋、金玉满堂都消逝在流淌着的时光中,潇洒放达的“魏晋风流”也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燕子依旧归巢,而房屋早已易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自然与人事的对照中,让我们深为世事沧桑而惆怅、为人力之渺小而悲哀。

《桃花扇》里有这样一段:“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乌衣巷》写在刘禹锡的晚年,经历过短暂的飞黄腾达、长年的贬谪弃置的刘老先生早就参透了人生的起伏荣衰。从夔州卸任,一路顺江东流,真正做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东行之路,是寻幽访古之路,也是反刍人生之路。一路上,大诗人感慨万千、佳作连连。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边走边唱的诗句里,蕴含着多么浓厚的情感,蕴含着多么深重的人生感怀。

(2018/5/4@撄宁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