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游访金陵,写下一首诗,白居易读后也叹赏良久

 江山携手 2019-12-14

奔波在俗世里,总以为来日方长,却经常百孔千疮;流连于红尘中,习惯了风云变幻,就很难一如既往。缘聚缘散,看不清谁在为谁守候;潮起潮落,辨不明是否真的覆水难收。刘禹锡游访金陵,写下一首诗,白居易读后也叹赏良久。读完这首诗,也许你会更加迷茫,也许你从此变得坚强。

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虽咏怀古迹,却没有拘泥于史实,全文没有一句议论,只是选取典型景物以显示乌衣巷的今昔变化,寄托诗人深深的感慨,是诗人最为满意的怀古佳作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从描写六朝古都金陵南门外的朱雀桥入手,描写乌衣巷的环境。朱雀桥横跨于秦淮河上,是当时车马填咽的交通要冲,也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它不仅与第二句中的乌衣巷地名相对,而且“朱”与“乌”又都表示颜色,对仗自然工整,形成语言上的美感。由于两地相邻,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这里东晋时代居住的高门士族,便于展开对历史的回忆和反思。

今日的朱雀桥边,野草丰茂,野花飘零,那谢安在桥上建造的,装饰着两只钢雀的重楼,也许遗迹尚存。却早已被人们冷落了。诗人以“野”状“草花”,说明这草花寂寞开谢、自生自灭,一丝荒凉冷落的气氛油然而生。

“花”字不仅与“草”字并列,指野草、野花,而且可解作动词“开花”。昔日繁华的朱雀桥边,野草任其生长,以致开花,不是将人迹罕至、满目荒凉的衰败景象表现得更为充分么!

“乌衣巷口夕阳斜”,第二句破题,正面写乌衣巷。据史籍记载,晋南渡时,王、谢诸名贵家族居乌衣巷,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可见这里曾是掌握东晋政权的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的聚居之地。昔日的乌衣巷,显官士族之家比邻相连,到处都是高屋深宅的雕梁画栋,衣冠楚楚之士更是往来不绝,好一派繁华之势,鼎盛气象。

可今日,乌衣巷不仅掩映在朱雀桥衰落凄清背景之下,而且只剩下夕阳残照,一抹余晖洒落在街道上。夕阳,乃西下的落日,“斜”字也可解作动词“斜照”。以“斜”字写落日,更渲染出夕阳西下的惨淡景象,也隐喻着气息奄奄的衰落情景。

前两句选取野草荒落、残阳晚照,烘托出乌衣巷的凄凉景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三、四句则抒发诗人对乌衣巷变迁的深重感叹。但诗人没有流于一般浅显、直露和正面的抒发,而是继续借助于景物,把感叹寓于景物的描写中。

小编是一种候鸟,尽管不会有历尽沧桑数百年的老小编,但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却是其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性。诗人抓住这个特点,冠以“旧时”二字,以象征性的比喻,把小编作为历史的见证。昔时王谢堂前的那一群家燕,如今一只只飞入百姓之家。这就反衬出今日乌衣巷的主人,已不再是那些高门望族,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

由于诗人把自己对历史变迁的判断,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寓于野草、斜阳、飞燕三种典型景物中,因而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取得了诗人自己所揭示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的审美效果。难怪白居易面也对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要“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