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cTn动态演变、心梗的临床症状或心电图证据,缺一不可! 作者 | 武德崴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心肌梗死(心梗)的快速识别历来受到重视,心梗的识别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70年代以来,各种心肌酶标志物逐渐被用于心梗的快速诊断,从早期的'老三项'--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到90年代以后的'新三项'--心肌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心梗早期识别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在不断增加。 发现于50多年前的心梗标志物
图1:心肌梗死快速诊断标志物的发展史 随着技术的进步,CK和LDH在心肌中的亚型也可以被测定,但其特异性仍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因此,更加特异的心肌酶指标亟待应用。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肌钙蛋白(Tn)其实早在1965年就被发现,但直至1990年代末期,其快速测量才成为可能。Tn包括钙结合亚单位(TnC)、肌球蛋白结合亚单位(TnT)和活性调节亚单位(TnI)。 高敏cTn横空出世,心梗阴性预测值可达95% 由于TnI和TnT在心肌和骨骼肌组织中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心肌TnI(cTnI)和TnT(cTnT)被用于心肌标志物。 92-95%的cTn与肌动蛋白结合,剩余5-8%的cTn在心肌细胞中游离,心肌一旦受到损伤,游离cTn会立即释放入血,而结合cTn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释放。因此,早期的心肌损伤血cTn含量较低,需要很高的检测精度才能识别。 图2:cTn预测心梗的敏感度不断增加 随着测定技术的进步,测量的范围和精度不断增加。目前使用的第五代cTn测定技术能在第四代的基础上精确10-100倍,其敏感度可达到0.5-5 ng/L的水平,因此被称为高敏cTn(hs-cTn)。首次检测对于心梗的阴性预测值可达95%,3小时后重复检测几乎可达100%。 小心!cTn升高的6大非心梗病因 hs-Tn的检测提高了心梗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同时必然降低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因此对cTn出现升高的非心肌梗死原因应特别注意,约有13%的患者出现cTn升高时并非出现了ACS。 非心梗引起cTn的升高主要有以下6大原因:
因此,看到hs-cTn升高就考虑患者发生了心梗是万万不可取的。 如何通过hs-cTn判断心肌梗死? 牢记两大要素:重复测量,结合临床。 由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指南推荐,根据hs-cTn排查心肌梗死的步骤如图3所示: 图3:根据hs-cTn排查心肌梗死的流程图
Hs-cTn的动态变化是心肌损伤的证据,而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是心肌缺血的证据,这两者是建立心肌梗死诊断的基石,缺一不可。 即便如此,动态变化的hs-cTn和胸痛/心电图改变也有非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最后,Hs-cTn没有动态演变的心梗是否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在发病24小时之内hs-cTn的变化幅度并不大,超过四分之一的NSTEMI患者在起病6小时之内cTn的升高幅度不超过20%,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无定论,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hs-cTn虽然可以作为目前心肌损伤乃至心肌梗死最敏感的诊断依据,但其应用过程中也处处充满陷阱。保持清醒的头脑,个体化,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同时结合可靠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才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ESC NSTE-ACS Guidelines, Eur Heart J. 2016 Jan 14;37(3):267-315. [2]Plebani M, Antonelli G, Zaninotto M. Cardiac biomarker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from history to high-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J]. Internal & Emergency Medicine, 2017, 12(2):143-145. |
|
来自: 耘禾 > 《心脑血管保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