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71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11-20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虚黄(萎黄)

   最后我们要讲虚黄,虚黄也叫“萎黄”,我曾经在《绪言》里面,讲到文法的问题,借宾定主法,张仲景在这一篇里面,实际上以此借宾定主,因为这一篇章里,一共 22 条原文,最后讲萎黄,就是拿萎黄和黄疸进行比较,来强调黄疸病一定得,是以
& 目黄、
& 身黄、
& 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它的发病有
& 湿热发黄、
& 寒湿发黄,两种。

   它又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
& 谷疸、
& 酒疸、
& 女劳疸,
   这又是源于《内经》理论,发展而来。

   现在我们来说,虚黄怎么讲,22 条:
《金匮要略》“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二类)
​ (笔记者附: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男子黄”- 还是用“男子”来代替,来代表虚劳之义。

   虚黄如果和其它黄疸的区别,首先说,这种黄,即不是橘子色那么鲜明的黄,又不是晦暗的烟熏的黄,和湿热发黄、寒湿发黄,没有关系,这个黄是萎黄,也是属于一种“脾之色外露”。

“小便自利”- 萎黄不象黄疸,必见小便不利,当然女劳疸除外。
   现在讲,小便自利,又见于虚黄,所以,是脾胃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化源不足,肌肤失荣,那表现的是萎黄之色,“脾之色外露”。

   当然,它应该兼有中焦脾胃虚寒的,这样的一些兼症,象刚才我们说到,凡是虚寒证,一定得有
& 身倦,
& 乏力,
& 纳呆,
& 少气,
& 腹痛,
& 或者腹满,它比较软,喜按的,
& 大便溏泄,
   这是萎黄,萎黄的话,身黄是这个特点。

   关键辨出,
& 一个是小便自利,
& 再一个是目不黄,一定是目不黄。

   与黄疸的鉴别要点,
& 黄疸是,目黄、身黄、小便黄,
& 萎黄是,目不黄,小便自利,

   所以,用虚劳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的作用,就是我们已经反复讲过的,补脾建中,以滋化源,化源充足了,气血充足,气血充足,正气来复,正气旺盛,疾病就康复嘛。
   所以,这正好和第一篇,第1条相符,叫做“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我讲原文的本义,是拿萎黄和黄疸进行鉴别,强调黄疸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这是借宾定主。

   实际上,我们临床看,在黄疸恢复期的阶段,
*  一类的黄疸残留,就是胆红素已经降得差不多了,却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候,用虚劳小建中汤,通过温补,建立中气的办法,促进他(病人)康复,这是一类。
* 第二,就是黄疸恢复期的时候,脾胃消化功能比较虚弱,用小建中汤为基础方,增加他的食欲,调整他的脾胃功能,所以,这又是一个从调补之义,对肝病,黄疸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治法。

   这是 22 条,讲了萎黄的兼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