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新都新繁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新繁镇位于新都区西北方向约20公里处青白江南侧。商周时期,这一带属于“繁”地,为古蜀王杜宇率民农耕劳作、繁衍生息的根据地。秦灭蜀后,这里为蜀郡辖地。蜀汉延熙十年(247年),于此建邑,时为繁县所辖。北周武城二年(560年),繁县治所迁至此处,并改名为新繁县,后新繁县并入成都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新繁县。宋元明清,历朝历代,辖属关系几经变化,但新繁县制与县名保持不变。清末民初,新繁县下辖五区十四镇,至民国晚期,设繁江镇(现新繁境域)直属于县。1956年,繁江镇更名为城关镇。19657月,新繁县并入新都县,城关镇更名为新繁镇,镇制延续至今。

清乾隆初董邦达绘制的新繁县山川形胜图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

新繁之名的来历,与旧时的繁县有关。宋《通志》载:繁县故城“汉置。高帝九年封疆瞻为繁侯。”汉时的繁县治所位于今彭州濛阳。繁县与紧邻的郫县,大部为平原区域,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就择占于此。这一带,沟渠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被称为膏腴之地。青白江,古称繁江,繁江流域即古时的“繁”地。唐《元和郡县志》载:“本汉繁县,因繁江为名”。兴盛繁荣之处,自然也是官家屯兵布防和流民安身之地。三国时期,蜀军征战甘陇,为便于管制降兵和卫戍成都,将凉州军人及其家属迁至繁县,同时将繁县百姓迁往繁江以南新地。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季汉延熙十年,凉州夷降,姜维徙居于繁而迁繁民居新县,故名新繁。”明《蜀郡县古今通释》载:“秦曰繁,以界有繁江,也谓之繁田。姜维徙凉州降羌于繁,迁其民于新县,故曰新繁。”

新繁县地,古时“原野沃衍,溪水夹流;龙山拱北,䗫水绕南。”东南西北四至新都县、成都县、郫县、彭县,距离几近相同,可谓是四地通达之佳地。自蜀汉建邑以来,这里一直是百姓居留和商贾歇住的上选地方。前后各朝,在这里筑城建郭,开街立市,至唐宋时期,新繁县已是比屋星罗、草市兴隆、寺庙众多的城市了。历经战乱,几废几兴,明正德年间新繁县始筑土城并设四门,嘉靖时又改砌成砖墙。明末清初,城市毁于战乱,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新建城楼、城垛,其时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名字分别为“春晖”、“秋登”、“阳亨”和“纯德”。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加固城垣,重修四门,其时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名字分别为“景阳”、“濯锦”、“永新”、“怀清”。现新繁老城大致保持着清康雍乾时期的城建格局,老街包括正东街、正西街、外西街、正南街、小南街、正北街等。

▲旧时新繁县城图

明末清初,百废待兴,平畴沃土的新繁为外省移民入川落业的上选之地。新繁一地现有居民多为外省移民后裔,例如出生于新繁的著名作家艾芜(汤道耕),其汤姓先祖即为来自湖南武冈的清初移民。清中期以来,新繁的繁荣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清初移民的奋斗与努力。迁至新繁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福建和陕西等省,场上的禹王庙、万寿宫、天后宫和三官庙,即湖广籍移民、江西籍移民、福建籍移民和陕西籍移民先后修建的同乡会馆。清乾隆《新繁县志》载:当地“五方杂处,习尚不齐。大略流寓之民,间趋工贾;土著之户,专力农桑。”显然,清初外地移民的到来,带来了多样文化的融合,也改变和丰富了县域内的农工商业态。

民富俗淳,人文蔚起。新繁城内外建有大量的宫观寺庙等各类公共建筑。除前面提到的禹王庙、万寿宫、天后宫、三官庙外,还有东岳庙、火神庙、城隍庙、玉皇观、文庙、武庙、川主庙、文昌宫、灵庆寺、龙藏寺、观音寺、尊经阁、魁光阁、观稼亭、望雪楼,以及繁江书院、东湖公园等。

▲清代新繁县志中插图——文昌宫

▲清代新繁县志中插图——武庙

据旧志载,文庙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年),明代时进行了重建和增修,后毁于明末战乱。清初康雍乾时期,重建文庙,先后修建了戟门、东西庑、大成殿、甬道等。文庙大成殿上正中悬挂的“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皇帝御书,左右匾额“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分别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题写。大成殿内安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配有孔子诸门生位。文庙内还设有“三贤堂”、“崇圣祠”、“乡贤祠”、“忠义孝弟祠”、“节孝祠”,祭祀古今名贤杰英。兴学重教,文脉相传,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繁县就兴建了公办的“繁江书院”。该书院为三进式合院建筑,院内有多处名贤题刻、题词,教室、礼堂、书馆、宿舍等,一应俱全。清晚提倡新学,繁江书院改设为“新繁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期间,又先后改名为“新繁县模范小学”、“新繁县立第一小学”。繁江书院先后培养出众多的佳士俊才。

▲清代新繁县志中插图——文庙

▲清代新繁县志中插图——繁江书院

龙藏寺和东湖公园,始建于唐代。龙藏寺,曾名“慈惠庵”,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后于宋大中祥符年间进行了扩修并更名为龙藏寺。几毁几建,现存寺内建筑为清初重建。龙藏寺内,古树密植,幽情逸韵,为避嚣习静、修心养性的绝佳之处。寺内珍藏有古今著名书法家题刻的百余座石碑,殿里9幅精美的明代壁画,更是稀贵之艺术珍品。壁画内容为佛教题材,如“释迦牟尼树下诞生”、“二十四诸天护卫三世佛”等。上世纪中期,龙藏寺改作荣军医院,经年历时,现尚存大门、大雄宝殿、毗卢殿、碑亭,以及部分殿堂基址。东湖公园为新繁一处最大的古代园林建筑。五代后蜀学人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中记载:“新繁县有东湖,李德裕为宰日所凿。”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入朝为相,受封卫国公。西川遭受南诏入侵时,李德裕担任节度使入川治理军防民政。两年时间里,境内安宁、物阜民丰,李德裕深受民众拥戴。“三贤堂”即主祀李德裕,公园内还有专祀李德裕的“怀李堂”。现存东湖公园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时任知县程祥栋主持下重修的园林建筑。园内水体丰富、古树参天、花草连片,桥廊阁坊,点缀其中;楼台亭榭,环湖而建。朴中见雅,简里藏繁,移步换景,别趣盎然,东湖公园堪为川西园林建筑之典范。

新繁一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的任末、宋代的梅挚和王益、明清时的费氏四代、近代的吴虞和艾芜等,享誉故里,名震四方。任末,东汉经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大家之风范,深受后人敬仰,历代很多书著和地方志中都记载了任末的事迹。梅挚,历任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以及多地知县、知府等职。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长达30余年的仕途中,梅挚成绩卓著,深受民众喜爱。王益,历任多地州县长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后以子贵受封楚国公,受赠太师中书令。王益担任新繁知县期间,济世安民,为百姓所爱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是王益之子。梅挚、王益,与前面提及的李德裕三人,共为“三贤堂”所祀的“三贤”。东湖内还建有专祀王益的“瑞莲阁”。费氏四代中,费嘉诰为明万历年间贡生,《四川通志》中载:费嘉诰“生性诚恕,处乡党间,虽遇寒贱未尝凌忽,后以明经授大竹教谕,训士有法。”费嘉诰之子费经虞为明晚诗人,曾任昆明知县,著有《雅伦》等诗学书作。费经虞之子费密,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博学宏才,《清史稿》中有记载:费密“杜门三十年,著书甚多。费密与遂宁吕潜、达川唐甄合称为“清初蜀中三杰”。费锡琮与费锡璜为费密之子,二人幼承家学,诗文见长,合著有多篇书作。清道光八年(1828年),时任知县马裕霖倡建“费公祠”,以纪念费氏家人。费公祠后于民国时期迁建于东湖,更名为“四费祠”,以纪念费氏四代先贤。清代文人陈宝璋,曾为“四费祠”撰联,联曰:“问十字千秋,父子孙曾几诗客;羡一门四世,文章忠孝六乡贤。”吴虞,近代思想家、学者,曾留学日本,先后任四川《醒群报》主笔、成都府立中学和北京大学教员,发表多篇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的文章,著有《吴虞文录》、《秋水集》等书,为清末民初时期反旧礼教和旧文化的著名人物。艾芜,近代作家,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山野》等。

新繁一地,水丰土沃,古来盛产稻米和油菜籽。清中期至民国初期,当地外销农商物品主要为大米、菜油、棕编、棉布、烟叶、生猪等。民国时期,市场繁荣,商业发展增势迅猛。当时的各类行会组织,如丝业帮、纸帮、药材帮、瓷器帮、叶菸帮、绸缎帮、茶叶帮等各类商帮就有18个之多,同业公会30余个。当时在关帝庙、福建馆、南街、米市坝、玉皇观、城隍庙、观音阁、陕西馆等处分设有各类市场,如米市、牲畜市、竹木市、柴草市、籽种市、布市、茧市、棕丝市、药材市等。这个时期的手工业也兴盛发达,时有织布、制鞋、弹花、棕编、草编、木器、装裱、酱园、丝纺、铁器等各类作坊400多个。

▲清代新繁县志中插图——蚕市

棕编,为新繁最有特色和久负盛名的手工艺产品。新繁棕编的原材料为棕叶,与其他地方的棕编采用棕片不同。采集回来的嫩粽叶,先要进行梳丝,即将粽叶划制成丝,通过浸泡、熏蒸、晾晒断青,编织前或原色,或染色,然后将棕叶丝或棕叶绳编织成不同的物品。新繁棕编工艺品包括棕帽、棕鞋、棕盒、棕篮、棕包,以及棕编鱼虫鸟兽等。清晚民国时期,新繁棕编四销各地,甚至远销国外,一年四季,棕编市场里商摊满满,热闹非凡。新繁棕编现被列为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也成为当地的特色观光产业。说到新繁的特色产品,泡菜不能不提。泡菜为四川人所爱,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泡菜。所谓泡菜,即用添加有花椒、辣椒、生姜,以及酒的盐水腌泡出的蔬菜。通过腌泡和发酵,蔬菜有了不同的色香味,更加脆嫩可口,故古来泡菜为川人所喜爱的佐餐佳品。历史悠久的新繁泡菜,现已成为当地名优食品,誉满四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