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罗万象却过分低调,太古里旁这条小街,是成都人最温柔的私藏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18-11-20


最近,继《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后,一部韩国美食综艺《街头美食斗士》刷了屏,而在第一集韩国大叔白钟元就来到以美食闻名世界的成都。


作为拥有26家餐饮品牌,1000家店的韩国美食界“马云”,他流连在太古里附近的一条低调美食街,被夜色中的烤串、土豆、炒面迷得神魂颠倒。


实际上,这条不足百米的小街包罗万象:曾是成都第一个外国领事机构所在地,供奉过成都最著名的火神庙,有民国时期基督教浸礼会的福音堂,有过独步公馆之林的宫保府,设过东城区青少年宫,还有过小学。


它是三圣街,很多人只知道街口天天排队的火锅店,却不知道这儿有好吃嘴私藏的美食,有默默开了几十年的铺子,代表着成都最地道的一方烟火。


 

文气、酒气、香火气、西方气

交织成过去辉煌灿烂的时代篇章


红星路——大慈寺商业片区目前是成都最繁华最中心的地带,不管是IFS的大熊猫,还是太古里,都是网红扎堆的打卡圣地。


可在热闹喧嚣的商业区附近,有一条不足200米绿树掩映的安静小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屹立在岁月中,沉淀往昔美好,它就是三圣街。


三圣街街口的网红火锅店现在是越来越多,每天都排几百号队,周末人更多


一般人很容易被三圣街路口无数的火锅店招牌吸引,左边大龙燚,右边小龙坎,其间还有谭鸭血、凤望龙门、袁老四、蜀大侠等等数十家。越过浓香火锅味儿,扎堆的排队人群,没了最初的麻辣刺激,乍一看三圣街是条随处可见的普通小街。


实际上从前这是个福祉之地,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这里建有一座火神庙,祈福祭祀,消除火灾,保全百姓。


又因为此庙与东南里的东岳庙,和下东大街的城隍庙成品字形布局,在新修街道时,便取火神、东岳、城隍“三神”之名命名,意为三神齐心护佑,百姓安康。不过后来被误写作“三圣街”,就这么叫开了。


三圣街北口有街道历史的介绍


清代著名武将杨遇春在成都的古宅也在这,就是著名的宫保(太子老师)府。


在成都几千家公馆里,宫保府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占地面积十余亩,100多间大小厅室,有佛堂、藏书楼、练武场、戏台、花园、长廊曲径、水榭凉台等等,是清末民初成都四大园林之一。


据说这里是原来青少年宫原址


1906年,清光绪32年,在成都建立的最早的外国领事机构——法国总领事馆在三圣街开馆,是在第一任总领事安迪租用的住宅里开馆的,张家巷只是建有教堂。


法国领事馆在这儿的建立,为当时相对封闭的成都打开了一扇接受西方文化的窗户,让这座城市更加开放和包容。


以前这里是瓦房,现在商铺林立


在民国时期三圣街还是基督教浸礼会的福音堂,附属设有明德小学。


锦江区(东城区)的青少年宫长期设在这里,无数成都70、80后都在这学书法、画画、练琴、跳舞……可以说凝聚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据资料记载,1994年至1999年“国民校草”李易峰便在三圣街小学念书,不知可否找得到当时念书的校友?


相比街对面的太古里,这儿低调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考古发现,成都唐宋时城东著名“富春坊”商圈也涵盖了三圣街、耿家巷一带,富春坊酒肆林立,悠悠酒气飘香数里。


《旧记》记载,唐玄宗曾来此买酒喝,著名道士叶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


美味、烟火味、市井味、人情味

老字号们依然宠辱不惊伫立在此

                  

随着时间流逝,城市飞速发展,春熙路繁华起来了,太古里打造好了,金融博览中心等的修建,给三圣街带来些许热闹。


如今的三圣街商铺林立


现在,这里是一条布满美食馆子的街,基本上成都小吃都能在这尝到。之所以把这叫做成都人的大众美食街,是因为本地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怀旧、思乡,留恋童年的味道,而这里都有。


而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很多,几乎所有都还保持着最初的样子,实惠、美味、低调。这些老字号不是那种一家网红店带动一条街经济,而是个个都是能打的选手。


开了20多年,只拍证件照的照相馆


比如,苍蝇馆子前50强的三圣面、鄢排骨;资格好吃嘴心头好的张麻辣、老灶手工酥;甚至有开了60余年的准时钟表店;20多年只拍证件照的星星象印照相馆;1997年就来这的天堂伞成都分公司。


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开在小街上数十年且宠辱不惊的资格老店。



33年来老人临走前都要吃的一碗面

 三圣面



2015年店主冯先生因病去世,让三圣面的老熟客们捏了把汗,害怕以后吃不到了。老板娘李阿姨却抹干眼泪收起伤心,一个人坚强地支撑起这家开了30余年的面店。


1985年,自小生活在三圣街的冯先生夫妇开了这家面店,那会儿这条街上还没什么餐饮店。


李阿姨正忙着下面,一般情况下都是她负责在后厨下面


最初很破很旧,一堆小砖头一摞小片瓦围在一起,中间放个炉子就开张了。先生捞面、调火、打调料、下面,夫人收银、传面、招呼客人、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从那时起,三圣面便和这条街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提到这条街就会想起这碗面。连隔壁开了20余年,只拍证件照的照相馆老板也说:“最能代表这条街的老字号就这家了。”


清晨6点开店,到下午3点还有人来吃面


老顾客们都是从小吃到大再吃到老,头发花白了还是会赶很久的公交过来,三圣面见证着他们不长不短的一生。


有些老人也许知道大限将至,仿若黄昏前的倒影一般,来这里点一碗素椒面。送上来后也不立马吃,先认认真真看一会儿,然后很慢很慢,特别珍惜地吃完。走前还和店主好好道别,从此却再也没在店里见过这些老人。


李阿姨事事亲力亲为,不愿丈夫和自己的心血消失


也有刚来成都的外地小两口,吃完面没钱,想靠洗碗还钱。李阿姨就对那个男人说:“不用(给钱)了,但你要为了你的爱人努力地去工作,才能给她幸福。”


或许,当年老板就是这样给了老板娘幸福,一起开店,彼此扶持,相伴一生。三圣面,也代表着夫妇二人最朴实浪漫的爱情。



这碗素椒面值得跨越大半个成都来吃



40年来成都人心中最好吃的排骨

鄢排骨



鄢大哥憨厚又自信地说:老成都人心中唯二的两家卤菜,一家是盘飨市,另一家就是我们鄢排骨。


第一代店主鄢大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用簸箕装着卤菜卖,因为排骨实在好吃,被客人取名鄢排骨,这才有了名号。


招牌鄢排骨,老成都人都爱这口


最开始在总府路的省图书馆卖,后来搬到青年宫电影院科甲巷附近,2000年迁到三圣街不起眼的铺子里。


现在是第二代店主鄢氏夫妇打理,22:00鄢大哥结束了一天营业时间,和老婆两人开始在后厨忙活,切好新鲜排骨,每一块仔细清洗码好,放到秘制卤水里,卤一个多小时才算完成。


临近傍晚,年轻人过来买晚饭的配菜


从不用冻排骨,也不加海椒面,原汁原味卤出来的排骨,是40多年未变的老味道。基本上都是熟客过来,从小吃到大都不会腻,娃娃大了又带自己娃娃吃,甚至一家四代都爱吃鄢排骨。


每天店里要卖出接近100斤的排骨,有别于其他家的五香味,看起来颜色不深,但很入味,甘香化渣,吃完口中还有回香。


卤菜客人们都爱吃


鄢氏夫妇眼见着对面的瓦房拆了修起高楼,一家又一家铺子开起来,是打心眼开心的。人多了,连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年轻人们,也愿意寻了来吃这口地道的排骨。


 

20年来拌的兔丁让人“上瘾”

张麻辣



“张老板,拌点兔丁,再来点蒜泥白肉和肺片。”在三圣街和铛钯街的路口,不断有大爷大妈买完菜过来买张麻辣。


“我开了好久车专门从犀浦过来的,实在想念你家的蒜泥白肉,从小就吃惯了的。”戴着墨镜的年轻人风风火火买完又走了。


买完菜过来买张麻辣,是附近居民多年未变的习惯,味道巴适一直未变


张家两兄妹是1998年来到三圣街,开了这家熟食店,至今20年没有搬迁,算是三圣街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老字号。


最开始开业时,对面东升街还是个热闹自由菜市场,耿家巷还只是个狭窄的小巷子,三圣街这条路还泥土飞扬。


摆放整齐、琳琅满目的卤菜


早晨9点,两兄妹就到店忙了,熟练地处理各种新鲜食材,卤制,拌料,开业,一直到晚上8:30等到卫生都打扫完了才走。


365天风雨无阻,除了春节那几天,两兄妹几乎都不会休息。尤其是大年三十是最忙的,店门口会排老长的队,就为了在春节歇业这几天也能吃上地道的卤菜。


微辣带甜是张麻辣的独特风味,别家吃不到


张大哥总是笑眯眯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卤菜,要问他每天卖多少斤,他只能摇摇头摆摆手说没计算过,但客人打包自家卤菜还出了国,令他十分自豪。


“现在这条街比以前热闹,还是挺好的,我们卖卤菜熟食的就喜欢人多嘛,味道好不怕开不下去。”


蒜泥白肉、拌兔丁、夫妻肺片是到店必点菜



21年来初心不改美味不减

 老灶手工酥



“王大爷,今天吃啥茶点?”

“称一斤麻饼嘛。”

“好的,冰糖还是椒盐的?”

“冰糖的嘛。”


住在下莲池街的王大爷最喜欢这家糕点铺,隔个两三天就晒着太阳,慢慢踱着步子,提着布袋来买点儿,当茶点,喂孙儿,送朋友,样样都好。


正在认真做糕点的员工们,一刻休息的功夫都没有


1997年天堂伞成都分公司在三圣街开业后,隔壁铺子就一直是老灶手工酥,天堂伞的员工小妹表示,天天闻到好香的糕点味儿太容易饿了,简直是减肥大忌。


第一代店主龚师傅上世纪在久远饮食公司上班,做了几十年的传统糕点。后来出来在东大街开了店,在1997年搬到三圣街,不仅做传统手工糕点,也做西式糕点。


蜂蜜蛋糕和桃片,老少都爱的味道


榴莲酥、蝴蝶酥、麻饼、桃酥、云腿蛋黄饼等传统糕点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是自开店21年来未变的味道。特别是手工酥饼酥皮薄,层次很多又分明,馅料浓郁,甜而不腻,咸而不油,隔着街都能闻到香味。


传统手工酥,很多老顾客只认这里的味道


“其实我们跟宫廷糕点铺做的种类差不多,但我们不懂得宣传,也很少有人知道。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年轻人口味更加多元化,现在没以前好做了,基本都是多年老熟客照顾生意。”


店主也很为此发愁,做了一辈子的糕点,也不想就这样断了。虽然经营困难但对口味和原料的讲究上,是绝对不妥协的。


老熟客隔两天就过来买,心心念念的是这儿的糕点



60年来修了老成都人一辈子的表

準時鐘表店



三圣街的清晨,是从一间修表店的时钟开始的。


当时针和分针缓缓的指向8和12时,无论是上学孩子,还是急着去上班的行人,亦或是早起喝茶的老人,在经过修表店门前时,总会习惯性地抬头看一眼时钟,计算着自己的时间


门口的老式钟,为三圣街开启一天的忙碌


这家解放前就存在的準時鐘表店,是与成都亨得利差不多历史的老字号,至今开店60余年。

 

第一代店主1923年生,13岁学习维修钟表,到20岁开了準時鐘表店,后来去钟表元件厂上班。1981年重新在红星路开店,后因拆迁于2001年迁至三圣街。这条街清净,适合我们这种手艺人慢慢安心开店。

 

埋头认真修表的刘大姐


第二代店主刘大姐从1984年接手,目前是她和一位退休老师傅打理店铺。店里虽然面积不大,但白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钟,各式各样的手表也整齐摆放在玻璃展示柜,还有上世纪流行的复古精美的自鸣钟。


“光手表就有100多个零件,修理钟表是门精细的手艺,不该失传。”谈及继承这家店的初衷,刘大姐正色道。

 

墙上挂满了钟,仿佛记录着过去的时光


可以说,準時鐘表店承包了有些老成都人一辈子的表。不管是修理、保养、还是买卖,只有这里才让人放心把传了几代有珍贵回忆的表交出来。某些家里老人临走前还要叮嘱子女,表坏了就来这修,别的地方修不好。


才搬来三圣街时,路都没修好,刘大姐眼看着人多起来,店铺换来换去,最熟悉的还是多年的老字号:三圣面、张麻辣、鄢排骨……


刘大姐已修了30余年表


“我欲望不大,不需要挣多少钱,能平凡过日子就好。”刘大姐淡淡笑笑,又一个人守着略显冷清的铺子。


后记


相比起春熙路、盐市口、太古里这些地方的名气,三圣街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街或许低调得过分了。甚至太古里成为成都的繁华地标之后,很多在三圣街新开的店直接说是太古里直营店。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有人欢喜有人忧,如何在滚滚洪流中坚持初心,或许这些老字号能给人一些答案和思考。


不管是过去的文气、酒气、香火气、西方气,还是现在的美味、烟火味、市井味、人情味,这种包罗万象的气质,宠辱不惊的淡定,都是成都任何一条街不能比拟的。



作者:林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