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宋代山水致敬,去大阪看展!

 昵称40044036 2018-11-20

宋代结束五代时期政权更迭、战火频仍的局面,重建统一的帝国。在其长达三个世纪的统治下,不仅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师聚集首都,让不同流派的艺术得以交流,由皇室赞助的创作及收藏活动亦十分兴盛,以致绘画流派百花齐放,展开艺术史灿烂的新页。

在这个阶段,绘画写实技巧日趋成熟,达到巅峰,绘画也逐渐由再现自然转为抒写个人内在情感,以苏轼、米芾等为首的士大夫开始将文学与绘画熔于一炉,开创文人画的典范,与宫廷画家共同缔造出宋代绘画的黄金时代。

摹作李成,下真迹一等

(传)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轴

活跃于10世纪末的李成,为五代至北宋初著名画家,与关仝、范宽鼎足而立,并列华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李成出身唐代贵族,原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五代末年因躲避战乱迁居山东营丘,转而工画山水,以山东的平野寒林景致入画,始创“烟林平远”画风。

1.(传)宋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本次展出的《读碑窠石图》(图1),即代表了李成传派的典型风格,内容描绘近景交叠的土坡后方,有几株木叶尽脱的寒林耸立天际,右方为平缓的陂陀,延伸至辽阔的远方。画面中央矗立一座石碑,一位骑骡的老人与童仆正停驻在古碑前观看碑文,追忆过往的历史与人物。在石碑的侧面,隐约可见以小楷书写的“王晓(画)人物、李成(画)树石”字样,透露此画乃李成、王晓两位画家合力完成。从画中寒林的枯枝以蟹爪样式描绘,用笔爽利;以及窠石土坡圆浑秀润,乃施用淡墨卧笔、层层皴染来看,其风格确实与画史上描述的李成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与“淡墨如云雾中,石如云动”的特征相吻合。不过,由于画中树木与土坡交叠的结构关系交代不清,以及寒林蟹爪的造型及描法过于模式化,目前学者多断定此画应为 12至14世纪间某位李郭派画家的临摹之作。

自11世纪初李成没后,其声誉日隆,愈来愈多人想要收藏他的画作,然而李成的孙子李宥在担任开封府尹时,以重金收购祖父画作,以至于世上罕有李成真迹,这也让与李成相隔一个世纪的书画鉴赏家米芾提出“无李论”的说法。即使今日看来《读碑窠石图》并非李成真迹,也仍是一幅代表李成画风、弥足珍贵的古老摹本,在研究早期李郭画派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风靡宫廷的燕家景致

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

李成在北宋声名卓著,但终其一生都未曾进入宫廷服务。李成过世后不久,原籍江南的军中仆役燕文贵(约967—1044),于太宗朝驾舟至京师,以擅画山水、屋木、舟车闻名于时,遂被举荐进入翰林图画院,以其独创的“燕家景致”风靡宫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华北山水画家。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的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图2),画上署款“待诏州筠县主簿燕文贵”,乃是目前公认燕文贵唯一传世真迹,同时也是存世最古老的纸本山水画。此外,本幅画上还钤有宋代宗室赵子昼(1089—1142)的“秀州管观察使印”和“崇兰馆”两方收藏印,足以见证其在北宋皇室间流传递藏的历史。

-请横屏观看-

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

2.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缓缓打开此幅长卷,只见前半段以“平远”构图表现长岬汀洲、水榭亭台的江南风光,卷尾则转换为以“高远”构图描绘北方山水千岩万壑的宏伟景观。而“深远”之表现,则是在两座主山之间安排溪谷,让瀑布自河床急泻流出;或于山的侧面设置栈道,沿着山腰斜向深入。燕文贵在此处巧妙融合江南董源和华北范宽两大山水画传统,且将仰观、俯瞰、傍眺、远望、近察等不同视点所观览之景物并置于画面空间,呈现类似于诗人在大自然中往返、浏览所经历的美感经验。整幅画由山川、屋木、峡湾、沙洲、行旅者等各种丰富细节所构成,布景巧妙、描绘精致。此般山水,恰如同时代人刘道醇所描述的燕家景致“舟如叶,人如发,而樯帆槁橹,指呼奋踊,尽得情状;至于风波浩荡,岛屿相望,蛟蜃杂出,咫尺千里,何其妙也!”相当引人入胜。

向古典大师致敬

佚名《秋江渔艇图》轴

五代末年,因地方割据,山水画家的地域色彩十分鲜明。然而,到了北宋初期,由于帝国统一以及皇家翰林图画院的建立,让众多艺术人才与精品汇集于汴京,遂使不同地区流派的艺术家得以相互交流,打破地域的限制,将不同的画风糅合在一起。而此一趋势,到了北宋末年更蔚为主流,成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如本次展出的《秋江渔艇图》(图3),创作于南北宋之际,即是一件博采各家之长,绘画风格来源复杂的作品。

3.佚名,《秋江渔艇图》轴,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细看此画不难发现,画面左侧的山峰,无论是造型、结构或是勾皴山石的技法,都与上述燕文贵《江山楼观图》的主山表现相当近似。另外,在画中临水的坡岸旁,有许多方矗立的突兀大石,状极雄伟险峻,上面植满阔叶林木,这种山石的造型则让人联想到(传)关仝《秋山晚翠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巨石形象。当然,时代风格与本幅画最为接近的,莫过于现藏于美国弗利尔与赛克勒美术馆的《溪山秋霁图》(图4)。该件作品虽然旧传为郭熙画,但实际上是某位12世纪画家糅合郭熙、王诜画风而创作的作品。仔细比较《秋江渔艇图》与《溪山秋霁图》,可以看到两画都在两侧山峰之间安排一道曲折迂回的野水,沿着“U”字形左右交叠的坡脚延伸至前景,于有限的空间中制造出平远空阔的效果,进而将观者的视线引导至画面深处。此外,在描绘山石林木时,画家均以连续而上下起伏的弧形笔画,配合着水墨的刷染,画出山的脉岭,同时搭配尖利流畅的运笔来描绘蟹爪枯枝。

4.(传)宋郭熙,《溪山秋霁图》卷,局部,美国弗利尔与赛克勒美术馆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这幅佚名《秋江渔艇图》中,采用了许多当时画院流行的风格语汇,其所学习的对象主要是燕文贵、关仝、郭熙及王诜这些山水画大师。这种博采众长的绘画态度,恰可以呼应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说的:“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此作可谓集华北山水画风大成、向诸位古典大师致敬的精彩范例。

引领新风尚的抒情小景

胡舜臣·蔡京《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

北宋末年是绘画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除了地域画风的融合,在北宋初期盛行的全景式巨轴山水,自神宗朝以后则逐渐衰微,取而代之的是小景画的流行。这时期的小景作品,通常采用平远以及对角线的构图,并使用大气氤氲法与柔和的笔调,表现出抒情柔美的诗意,如本次展出的胡舜臣・蔡京《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图5)即是个中代表。

5.胡舜臣・蔡京,《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局部,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本幅画上有胡舜臣题五言律诗一首,以及署款“宣和四年(1122)九月二日,玄明大参有使秦之命,作此纪别。胡舜臣”,可知此件作品乃是院画家胡舜臣为了北宋参知政事郝玄明即将出使秦地(陕西)而绘制的送别图。尽管附于画卷后的蔡京诗跋,已有学者傅申断定其书法为伪作,但仍不影响此画卷时代风格的真确性。从形制来看,此作虽与前述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同为手卷,然而其构图意念截然不同。本件作品采对角式构图,将画面分为两个区域:右半部是一排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山峰,画家将代表实景的山石、林木和人物活动的场景置于此处,画面中央可见主人翁郝玄明与随从骑着马行走在山道上;而画面左半部则是以平远手法来表现为云雾笼罩、逐渐淡去的远山和沙渚。

胡舜臣・蔡京,《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局部

观者从这幅画可以看到山水实景的部分明显减少,而代表虚景部分的水域和天空则占据画面一半的空间,使得此幅小景充满幽缈迷蒙的空间之美。若再搭配画家所使用的柔和笔触,或用色彩直接点染物象,墨韵和敷彩交融,跃然画上,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从风格来看,胡舜臣此作恰与同时代宣和画院画家李唐的传世名作《江山小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构图若合符节,其所呈现的即是北宋绘画朝向小景山水演变之际,新时代的美学趣味与空间表现手法。

米点怪咖,独步艺林

米友仁《远岫晴云图》轴

在众多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中,米芾和米友仁父子可谓独树一帜。在表现手法上,米芾颠覆了时下画家运用线条及皴法来描绘山石的技法,把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染、王洽的泼墨技法,及五代董源、巨然的湿笔点子皴,融会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其子米友仁继米芾之后,又进一步发展“米点”技法,逐渐形成新的流派,即一般俗称之“米氏云山”或“米家山水”。

本次展出的米友仁《远岫晴云图》(图6),画上款题“元晖戏作”四字,画心上方另有横纸自题:“绍兴甲寅元夕前一日,自新昌泛舟来赴朝参,居临安七宝山戏作小卷,付与廪收。虎。”据学者石慢(Peter Sturman)研究,此幅小卷应是绍兴四年(1134)米友仁随宋室南渡之初,以文人墨戏风格,为儿时好友贺廪描述他即将赴任的旅途所见。米友仁这种绘于小型手卷或册页的画作,不仅小巧轻便,可在其上题诗作词,还能随身携带送人,或与三两好友一起近距离观赏,具有相当的私密性。

6.米友仁,《远岫晴云图》轴,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仔细品赏此画,可见画面左下角近景作岸边树石,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是由一道以留白表现的湖水,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河曲上端可见以圆转笔法勾画的卷云横于林麓间,恰与山谷缥缈的烟岚连成一气,更加突显主山之峭拔。值得留意的是,画中除了大小错落的横点和以没骨淡墨画就的无根树,为典型“米家山水”的标志之外,在远景出现的造型如拳首、峥嵘突兀之山峰,乃以湿笔于山体凹凸处反复皴擦,营造出光影通透的效果,此类画风则罕见于米友仁一般画作。若细究其根源,当是受到五代画家巨然——如《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那种“古峰峭拔,宛立风骨”风格的影响。巨然与董源并称江南画派开山祖,善于表现光影幻化和物象隐没于空旷有无之间的效果,就连一向十分挑剔的鉴赏家米芾也对其推崇备至,称赞“巨然山水,平淡奇绝”。米友仁于此作特别采用了巨然风格,应当是承袭其父的鉴赏美学,可谓家学一脉相传。

中国文人隐居庄园图的经典

(传)李公麟《临卢鸿草堂十志图》卷

无论是表现华北山水宏伟气势的巨幅立轴,或是将江南湖光山色之美展露无遗的小景册页或手卷,皆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自然,传达人们对于风景的歌颂与赞叹。然而,中国山水画并非徒具形式美感,它其实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次所展出的一套(传)李公麟《临卢鸿草堂十志图》卷(图7),便是中国古代文人借景抒情、表达个人内在世界与自然互动的例子。

7.(传)宋李公麟,《临卢鸿草堂十志图》卷之草堂,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李公麟为北宋文人画家的代表,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长于白描人物、佛道、马图。其人虽在朝为官,身处新旧党争不断的北宋,却是一位具林泉之志和隐逸思想的文人。《宣和画谱》说他:“仕宦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得休沐遇佳时,则载酒出城,拉同志二三人访名园荫林,坐石临水,翛然终日。”同书中亦记载,在北宋内府所收藏的107件李公麟作品中,诸如《写王维看云图》《归去来兮图》《山庄图》《九歌图》等皆为表现隐逸之题材,其中也包含了摹写的一件《卢鸿草堂图》。

卢鸿究竟是何许人?据史料记载,卢鸿(约活动于8世纪初)乃唐朝著名隐士,博学善书,亦善画山水树石。唐玄宗时,因屡屡征聘仍不仕,便赐其隐居服,与草堂一所,让他带官职归隐。相传卢鸿曾画下《草堂(嵩山)十志图》,包括了草堂、倒景台、樾馆、枕烟廷、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幂翠庭、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可惜原作久已失传,现仅存摹本。

(传)宋李公麟,《临卢鸿草堂十志图》卷之倒景台,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目前与卢鸿《草堂十志图》相关之较为重要的摹本,共有三套。其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卢鸿《草堂十志图》(图8),后附有五代杨凝式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墨迹,且册页中的山水及人物多以正面性描绘,人物与树石大小比例相近,空间表现与画法亦十分古拙,故极可能是与唐代卢鸿原本最为接近之摹本。

8.(传)唐卢鸿,《草堂十志图》卷之草堂一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分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及故宫博物院的(传)李公麟《临(摹)卢鸿草堂十志图》卷,则是在构图、风格与笔墨各方面有紧密的关联,两作皆是将人物比例缩小,置于较为合理的自然空间,而画中山水树石的表现手法也较符合宋(或金)朝的时代风格,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公麟在临摹卢鸿原本之后衍生的另一种面貌。

尽管上述三套画作,其临摹的母本和确切的制作年代,仍有待学界进一步探究,但作为中国文人隐居庄园生活图像的经典,且在历代不断地为人所观看、模仿和演绎,《草堂十志图》无疑在中国画史上拥有崇高重要的地位。

文∣廖尧震

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本刊资料室

大阪市立美术馆

阿部房次郎与中国书画特展

前期:10.16-11.4

后期:11.6-11.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