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阿牛哥8mi3kbb7 2018-11-20

导读: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20136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你可能会想到、用到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看到哈尼梯田的感觉,有一个词一定少不了,那就是“震撼”,屏声敛气的震撼,如电击般的震撼,荡涤心灵的震撼……


从海拔140米到近2000米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不足一亩,小的不够一平方,弯弯曲曲却都又按照等高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面山坡上最多的能有3700级的梯田。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青藏高原沿着红河流域来到哀牢山区(一说是西北氐羌民族与怀揣谷种,身负犁锄,懂得如何用沸水浇开顽石开辟田地的百越民族相遇,交融碰撞后,就诞生了一个新民族——哈尼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古越人血管中流淌着饭稻羮鱼的血液)(见《每天学一点:青田鱼稻共生系统》)。

在继续下面的故事之前,要先交代下红河自治州的地质气候背景。


红河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河流的切割,造成深沟高壑的地形,最低处海拔140m,最高处3000m,绝对高差2700-2800m,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区,年均温度为25℃,在高海拔的阴湿高寒区,年均温度为11.6℃,其间温差达13.4℃,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低海拔处的蒸发量大,一年的蒸发量能达到2000-3000mm,水汽上升到山顶处遇高压冷气团,变成云雾或降雨,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红河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变化莫测,雨水丰沛,这又使年降雨量达到1600-3000mm,所以元阳的山被人称为“一座湿漉漉的大山”。


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收集了云雾甘露和降雨,流入哈尼人修建的4600多条大大小小的环山沟渠,渠水由高山流下,首先满足村寨的哈尼人的生活用水,然后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又流入谷底的河坝蒸发。这是又一个周而复始、永不衰竭的农业生态系统。

红河自治州元阳县有主干渠(大沟)4653条,截流了全县63958公顷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流淌出来的山泉、溪流、瀑布、龙潭水和雨季降落的大量山水,灌溉了境内17万亩梯田和147252亩旱地,养活了元阳县36万人口。


哈尼人来到红河州,首先是定居在低谷坝地并开垦水田,很快狭窄的河坝无法容纳大量迁徙而来的哈尼人,尤其是这里离开垦梯田所需的水源太远。于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哈尼头领毅然放弃河坝,率领族人来到了离水源最近的半山上,那里自古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终年流淌着取之不尽的甘泉。于是他们在这里挖筑了千百条大沟,把山山岭岭拦腰一切,把森林里流出的水截入沟中,然后在大沟下开出千层梯田。


这里发生了有趣的故事:


据哈尼人古老的迁徙史诗《普亚德亚佐亚》的记载了,他们最初开垦的河坝梯田和村寨,慷慨地赠送给人数较少的傣族。

元阳县红河岸边的绿蓬渡村是一个傣族村寨,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寨子和梯田是哈尼人赠送的,所以有一个古老的习俗, 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也就是哈尼族过“六月年”的时候,全寨村民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杀一条白水牛和一条黑水牛祭献哈尼祖先。


当问到哈尼人是什么时候离开绿蓬渡的,寨里的老人众口一词:“是女人当皇帝的时候。”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武则天当过皇帝,也就是唐垂拱元年到长安四年(公元685-704年)这段时间,距今已有1300年。哈尼史诗与傣族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于气候差异,在红河地区哈尼族与傣族结成有趣的“牛亲家”。”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从上文所说的哈尼族与百越族的渊源和这里的哈尼族与傣族的亲密关系,中华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真不是一句套话。


哈尼人选择居住地点很讲究,大都选择在半山上靠近森林和水源的地方,森林是水的源地,没有树就没有水,没有水就种不成梯田,没有梯田就没有哈尼人。因此在哈尼人心目中,树是最重要的,是村寨的守护神。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寨神林。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哈尼人“艾玛突”祭寨神的日子。


哈尼人来到哀牢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千山万岭中挖筑水渠,俗称“大沟”;挖好大沟后,再挖出无数毛细血管般的小沟把水分到梯田里。遇到沟壑则用竹木搭起的槽引水,遇到石山,则用烈火烧裂石块后再凿水沟。

怎样分配水源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哈尼人发明了一种“木刻分水”的方法——在水沟的水口处安一根横木,在上面刻出宽窄不等的凹槽,槽底一样平,出水的大小只受凹槽宽窄的限制,水要流到几个分渠中就刻几道凹槽。槽的宽窄是按挖沟时各家各户甚至各村各寨投入劳动力和钱粮多少来决定的,投入多者宽,水流量大;投入小者少,水流量小,这样的分配公平合理,人们绝不会因分水而闹纠纷。分水木刻历经千百年,至今仍在哀牢山区广泛使用。木材易,后来又逐渐深化成分水石。


海拔200-2000米是适宜水稻生长的区域,哈尼人首先按照海拔高度挖出台地,先耕种三年旱作熟化土壤后再筑田埂引水改造为水田。


一年为周期,哈尼梯田耕作大致有如下程序:挖头道田、修水沟、犁、耙、施肥、铲埂、修埂、造种、泡种、放水、撒种、薅草、拔秧、铲山埂、割谷、挑谷、打谷、晒谷等20道工序。修埂是每年春季一定要做的工作。下图中已经修过的田埂立面像是艺术家刚刚完成的雕刻作品一样。


哈尼人传统的种植稻种是高秆品种,梯田蓄水深度可以达到30cm,每亩蓄水量约200方,元阳县17万亩的畜水量为3400万方,这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加上山顶森林的蓄水量,这造成了元阳17万亩水田,15万亩旱田却不用修建一个水库的奇迹。


据史军超先生的研究,哈尼人没有来到哀牢山前这里并没有梯田,那时千山万岭具有极强的排水性,每年6、7月间大雨瓢泼山洪暴发,红河两岸山坡上的土层被大量冲刷成泥石流流入红河,河水被染成浑浊的红色,所以人们把这条原来叫“元江”的大河称为“红河”。但是有了梯田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史先生说:“梯田埂可以大幅度地保持水土。其次,由于梯田长年贮水,使这片地区气候湿润。一块梯田就是一个池塘,梯田使原来光秃秃的山坡变成由千千万万个小池塘组合而成的巨大立体水域。每块梯田又是一个小型生态园,除水稻等农作物外,梯田里还生长着浮萍、细叶菜、水芹菜、水芋头、水木耳、青苔、芨芨菜、牙齿草等十多种自然水生植物和黄鳝、泥鳅、田螺、青蛙、石蚌、水蛇、水母虫、水板凳、蜻蜓等数十种自然水生动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梯田这一创造型人工湿地优化了哀牢山区的生态环境,梯田使哈尼人与大自然达成了完美的和谐。”





对种田人来说,水之外就是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有许多民族不懂这个道理,种“卫生田”。哈尼人却深知肥料的重要,极善植肥施肥。植肥是在梯田里撒浮萍让它自然成肥,所以春冬季节的哈尼梯田红红绿绿,长满浮萍,犹如织出的花毯。他们很早就懂得沤肥,把蒿枝、紫泽兰丢进田里沤泡成肥。

最重要的是施厩肥和野放肥,为此,哈尼人发明了独一无二的“沟水冲肥法”和“自然冲肥法”,毫不费力就把肥料送到梯田里。


沟水冲肥法哈尼话叫“则克机”,每个村寨都有一到几个宽大的公共积肥塘,牛马粪便污水都贮蓄在里面,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把它冲入田中。这时的哈尼村寨像过节一样热闹,男女老幼纷纷出动,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黑糊糊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有人照料疏导,使肥水一滴不漏地冲入各家田中。


到了六七月间稻谷扬花抽穗需要施追肥时,哈尼人家已无畜肥可施,但是他们有“自然施肥法”解决问题。平时各各家户牛马猪羊统统在山上野放,六七月雨水旺盛的季节,大雨自然会把满山遍野的畜粪、殖土冲刷下来,这时大沟又发挥了作用,把这些肥水悉数截入冲进梯田。


 哈尼梯田红米,是一种外观看上去是红色,但米质稍显粗糙的老品种,是云南哈尼先民在隋唐初期的高山梯田垦殖中由野稻逐渐驯化而成。它的栽种历史究竟有多长,少有人能给出正确的回答。但无论它的栽种历史是上千年还是上百年,从1300多年前哈尼人迁徙至此,至今从未变过的稻谷品种,就是原来的梯田红米。历经岁月更替,山河变迁,却从未退化。而当地老百姓至今还保留着最传统的留种方式:每年收获时,到田间去找出最长、最好的那穗留做种,来年再将它播下,世代耕种,延续至今。



据云南农业大学的朱有勇教授的研究,哈尼梯田红米的等位基因比现代栽培种多1/3的碱基对,这提高了哈尼梯田红米的抗逆性,哈尼梯田稻在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的条件下,产量能稳定在300公斤以上,这与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启示:

1、哈尼人充分利用了大自然水分循环过程,构建了以水的利用为中心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的四度同构。韶关地区的瑶胞也居住在山区,以前认为是由于汉族的挤压下的无奈之举,现在看来,选择在山腰还有科学的成分。

2、哈尼梯田红米能适应低温、瘦瘠,启示我们要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平原地区能否选育耐高温高湿抗病品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