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民以食为天

 阿牛哥8mi3kbb7 2018-11-20


在儒家思想中,饮食不仅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散望,更重要的是还能与天理相通。《左传》 中所描述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就表现出了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儒家倡导的就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孟子说:“食、色,性也。”先秦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也有饮食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儒家观点看来,食和性不仅是出自人类原始自然属性的欲望,更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就把饮食提高到至上的地位。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日益深化,促使这一饮食观念朝着理论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一)儒家饮食观点的确立


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在儒家的观念里,日常所必需且又习以为常的饮食已经被推崇为了天理,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信念,甚至成为了一种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

饮食是天理、人欲这一信念的确立, 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把“足食”,即满足百姓的饮食需求,当作了富国强兵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国策。对普通百姓来讲,人们把追求温饱和美味的食品当成了生活、发展和享受的合理需求,这促进了中国饮食业的发展和发达,更成为提高烹饪技艺的催化剂。



(二)儒家饮食伦理思想


中国饮食的独具特色,不仅是儒家经典思想的熏陶,更出于儒家文化思想“礼”的孕育。儒家认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他们看来,饮食和礼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给饮食这一普通的生活必须行为赋予了神圣的文化和伦理上的内涵。儒家把饮食观念伦理化的重要表现是重视进食的礼仪,在儒家看来,饮食是人之间交往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我们在饮食当中必须重视礼仪。由此可见,以吃喝玩乐为主要内容的宴饮礼仪,共社会意义已远远超出美食享受之外,表现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承担着联络宾客、 增进情谊,体现恭谦慈惠的道德风范,吃喝宴饮已成为人际关系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思想在这里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礼记·曲礼上》曾经详细记述过宴饮的各种礼仪,从中也体现了儒家对饮典食礼仪的重视。按照儒家的要求:入宴席前要从容谈定,脸色不能改变,手要提着衣裳,使其离地一尺,不要掀动上衣,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进食时要顾及他人,不能用手抓饭,不能流汗。吃饭不能发出声音,送到嘴的鱼肉不能重新放回盘。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更不能大口喝汤,不能当客人的面

调汤汁,也不能当众剔牙。主客长幼要有序,并且彬彬有礼。陪长者饮酒,见到长者要递酒,赶快起立拜受,等到长者回话,才能回到席位。如果长者没有举杯饮尽,少者不能先饮。席间谈话,表情要庄重,听讲要虔诚,不能打断别人的话头,也不能随声附和。谈话要有根据,或者先引哲人的名言警句,再自己发挥。宴饮结束,客人要起身收拾碗盘,交给旁边的侍者,主人婉言谢绝后,再坐下。如此等等,从迎送宾客、入席仪态、陈设餐具,到吃肉喝汤,都有详尽的规章,充分表现出儒家倡导的恭敬礼让的饮食风格。

上述的饮食思想和礼仪,不仅历史悠久,也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观念至今还在被中华民族所沿用。

(来源:饮食文化典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