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启后的书法作品 魏启后先生对书法一直有着谦虚的态度,主张以“游于艺”的心态去从事创作,他一直认为书法应是文化人修养道德的余事,不是博取名利的工具。 因为并非要借此得名,所以也不想标榜什么高论,不以书画为业,反而有利于不受干扰的自由探索。 但在一些不得不表态的场合,他又常常提示晚学,传导真言,这又令求学者醍醐灌顶,豁然贯通,令矜心做意者汗流浃背,瞠目心惊。 ![]() 齐白石的书法作品 魏启后先生的书学理论实在是一个系统而又宝贵的成果。幸运的是,笔者发现了几篇评价撰写魏老的文章,其中有一篇署名于建波撰写的《魏启后先生对中国书画艺术更新观念问题的一些主张》,较为精确地表达了魏启后先生的书法观念①。 笔者细读其文,觉结构层次清晰,艺术观念明确,从书写方法到书坛流派都有详细论说,应非常手所为。 经过询访后得知此为魏启后先生亲自撰写,欣喜之下有感而发撰之以文,以求教于专家的斧正。 ![]() 潘天寿的书法作品 我们浏览书法史,可以看到,以“钟王”楷行为主流的魏晋书风经唐宋元明清的传承和修饰,已经逐渐偏离了其本来面貌,这个阶段所留存的“钟王”遗迹只能说大略保留了其风格的特征,因为历代大书家都喜欢“参入己意”的临习,遂导致了因“过度诠释”而产生了转移。 当然“误读”也是自我创造的重要诱因,“误读”本身并不一定会弱于原创,但“钟王”书法的精神指向也会因此而被遮蔽。 在清朝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下,金石学日渐兴起,碑学书法亦随之兴盛。碑学书法的兴盛对流行于当时的“二王”帖学冲击甚大,审美观念亦随之转移,书法由秀美规整的实用体势开始向朴拙奇肆的自由体势转化,魏晋书法的“一任自然”被人们重新关注。 金石书法对古人笔法与刀法的探究使得中国人气质为之改变——注重实践检验的论说。隶篆笔法对“骨法用笔”的加强,使得以“气韵”为核心的“六法”传统得以恢复。 “六法”的恢复又使得笔墨语言回归主流,画坛一扫董其昌以后“兼皴带染”、“侧锋取妍”的简易画法而致力寻求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审美,“浑厚华滋”的宋元古法亦得以恢复,黄宾虹称此道光、咸丰之际的这一笔法革命为“道咸中兴”。 “道咸”以后在刘熙载、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书法理论的推动下,一大批金石笔法入画的画家如何绍基、赵之谦、蒲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人在晚清民国时代,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他们既是碑学书法的大家,同时也代表了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成功案例。然而,中国书法的现代性探索并没有停止,因为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推进必将将这场现代中国书法创新的路深入下去。(未完待续) (图片和资料来源于:方辉先生及网络) 注释: ①文章作者于建波所述,文章内容多为魏老所润色修整,基本可以认定为魏启后先生的书法观念的集中阐释。 方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文章转载链接:朗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