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谥号辩名臣

 zqbxi 2018-11-20

https://p0.ssl./t01b11d8b5f0f453f92.jpg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盖棺定论。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被废除。但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https://p0.ssl./t0128eab2e2b7a16301.jpg

唐宋以后,因为人们对谥号的重视,于是谥号成为了皇帝驾驭群臣的手段之一。谥号的作用也被无限的夸大,读书人当官,就为获得一个理想的谥号,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

谥号也是不是每个人死后都可以得到的,历朝历代都有着对身份地位的要求,像汉朝和晋初期都是非侯不谥,晋朝中后期是非高官不谥,宋是三品以上才能有谥,清更是一品以上才有资格,所以得谥者本人身前的职务就非常大的影响。

https://p0.ssl./t01c5651d035d0f9e40.jpg

古代人读书人大多重名节,能做到高位的人更是在意这些,于是死后能得到什么样的谥号,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另外一些文人学士或隐士因为没有官职或官位不够,很难得到官方给的谥号,于是其亲友、门生或故吏给予谥号,被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在宋朝以前,文人的最高谥号是文贞,到了宋仁宗时期,宋仁宗叫宋祯,所以为了避讳,将文贞改成了文正,文正就成为宋仁宗之后文人的最高谥号,这也就成了历代文人追求的谥号,想要得到这个谥号可是没那么容易。

https://p0.ssl./t016724a4936f514fb4.jpg

宋仁宗皇帝的授业老师夏竦去世,礼部拟谥“文献”,宋仁宗感念老师,随手改谥为“文正”,这下子士大夫都不干了,负责考功的刘敞提出抗议:“谥者,有司之事,且竦行不应法,今百司各得守其职,而陛下奈何侵之乎?”拟定谥号之权属于礼部,君主也不可越俎代庖,侵政府之权。何况夏竦这个人人品不行,哪里配得上“文正”之谥?最后,仁宗无奈只能改谥为“文庄”。

明正德十一年,年届七十的大学士李东阳病入膏肓之时,同为大学士杨一清前去探病。杨一清见李东阳病入膏肓而忧心忡忡,于是承诺说,死后一定给他争取文正这个谥号,没想到垂死的李东阳竟然强忍病痛起身,在床上给杨一清磕头致谢。李东阳死后赠太师,谥文正,也算了却了心愿。但他这个文正的谥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更有人作诗讽刺。

https://p0.ssl./t016e4194d093250d80.jpg

到了清朝,谥号只赐予一品大臣,一品以下除非皇帝特旨,不得授谥。同时还规定,“文”字谥号只有翰林或大学士才能授予,“文正”谥号则必须由皇帝特旨,臣子不得擅议。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这是对他曾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挽救大厦将倾的大清朝的肯定。同样的明臣张之洞,知道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心中大为不满,愤愤然道:“如涤生者,也能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哪料得到自己死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

https://p0.ssl./t013163d680137c0860.jpg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文人得到最高谥号的有哪些人。

前面也说了在宋仁宗之前,文人的最高谥号为文贞。我们先来看看宋仁宗之前得到文贞的名臣有哪些。

十六国时期有崔宏、游肇。唐代有魏征、宋璟、张说、苏瑰、牛僧孺。北宋早期有李昉、王旦。

下面再来看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

宋朝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