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胸   痹

 负鹏载舟 2018-11-21

【大纲要求】

1.掌握胸痹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2.熟悉胸痹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3.掌握胸痹的辨证和治疗要点以及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4.了解胸痹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重点及难点提示】

重点:内伤胸痹的证候特点及辨证要点。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自觉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难点:辨证要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二是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内容精讲】

一、概述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二、病因病机

(一)寒邪内侵  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 

(二)饮食失节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三)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四)劳倦内伤  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五)年迈体虚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正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综上所述,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

病势:轻重缓急、病机转化

三、诊断

(一)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及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二) 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三)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四、鉴别诊断

(一) 与悬饮相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二)与胃脘痛相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这是以其部位相近而言。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三)与真心痛相鉴别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证见心痛剧烈,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五、辨证及治疗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标实者分以下四种证候,其中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本虚者有三种证候,其中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表现。   

2.辨病情轻重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轻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一般疼痛发作次数多少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尤其在安静或睡眠时发作疼痛者病情较重,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二)治疗原则

基于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和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在胸痹的治疗中,尤其对真心痛的诊治,必须辨清证候之重危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三)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本方袪瘀通脉,行气止痛,用于胸中瘀阻,血行不畅,心胸疼痛,痛有定处,胸闷心悸之胸痹。

2.气滞心胸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兼见气滞的证候表现,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肝失疏泻,气机瘀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抑郁,气滞中焦,胸阳失展,血脉失和之胸胁疼痛等。

3.痰浊闭阻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脾虚湿困的证候表现,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

【用药】瓜蒌、薤白;半夏、胆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菖蒲、陈皮、枳实。

【加减】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海浮石、海蛤壳、山栀、天竺黄、竹沥;桃仁、大黄。

4.寒凝心脉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血虚寒凝的证候表现。

【证机】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两方皆能辛温散寒,助阳通脉,。前方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胸闷气短者;后方以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寒厥证,见胸痛如绞,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5.气阴两虚 

【症状】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或结代。

【证机】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两者皆能补益心气。生脉散长于益心气,敛心阴,适用于心气不足,心阴亏耗者;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胸闷气短,头昏神疲等证。

6.心肾阴虚

【症状】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证机】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活络。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两方均为滋阴养心之剂。天王补心丹以养心安神为主,治疗心肾两虚,阴虚血少者;炙甘草汤以养阴复脉见长,主要用于气阴两虚,心动悸,脉结代者。

7.    心肾阳虚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证机】阳气虚衰,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附: 真心痛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灵枢·厥病》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因病机和“胸痹”一样,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七情内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痰浊内生、寒邪侵袭、血脉凝滞等因素有关。其发病基础是本虚,标实是发病条件。如寒凝气滞,血瘀痰浊,闭阻心脉,心脉不通,出现胸痹,严重者部分心脉突然闭塞,气血运行中断,可见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若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心脉瘀阻,心血亏虚,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心悸、水肿、喘促,或亡阳厥脱,亡阴厥脱,或阴阳俱脱,最后导致阴阳离决。总之,本病其位在心,其本在肾,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而在急性期则以标实为主。

心痛是真心痛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且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久,患者常有恐惧、濒死感。因此,在发作期必须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之药物,以迅速缓解心痛症状。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施治,常以补气活血、温阳通脉为法,可与胸痹辨证互参。

(一)气虚血瘀 

【症状】心胸刺痛,胸部闷窒,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寒凝心脉

 【症状】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舌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三)正虚阳脱 

【症状】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加减。

临证备要】

(一)、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

胸痹患者临床以胸闷、心痛、气短为其特征,兼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不舒;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临床治疗应以通为补,其“通”法包括芳香温通法,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心痛丸、宽胸丸、麝香保心丸等,但不宜过用久服,以免耗伤心气和心阴;宣痹通阳法、如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片等;活血化瘀法,如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三七粉、复方丹参滴丸、心可舒、地奥心血康及川芎嗪、香丹、葛根素、脉络宁、冠心Ⅱ号等注射液。临证可加用养血活血药,如鸡血藤、益母草、当归等,活血而不伤正。“补”法包括补气血,选用八珍汤,当归补血汤等;温肾阳选加仙灵脾、仙茅、补骨脂;补肾阴选加首乌延寿丹、左归丸等。有助于疗效的巩固,临床证明;通法与补法是治疗胸痹的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应通补结合,交替应用为妥。

(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但切不可不辨证施治,一味地活血化瘀,若将胸痹的治疗思路,仅仅局限于活血化瘀治法,势必影响疗效的提高和巩固。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其瘀血的形成,多由正气亏损,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而致,亦可因寒凝、痰浊、气滞而诱发。加之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的特点属单纯血瘀实证者较少,多表现为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夹杂证候,故临床治疗应注意在活血化瘀中伍以益气、养阴、化瘀、理气之品,辨证用药,加强祛瘀疗效。活血化瘀药物临床上主要选用养血活血之品,如丹参、鸡血腾、当归、赤芍、郁金、川芎、红花、泽兰、牛膝、桃仁、三七、水蛭、地龙、益母草、山楂、琥珀粉等,但对破血攻伐之品,虽有止痛作用,但易伤及正气,应慎用,若必用,且不可久用、多用,痛止后须扶正养营,方可巩固疗效。同时必须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三)、芳香温通药的应用。

寒邪内闭是导致胸痹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以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中药治疗胸痹源远流长,如桂心、干姜、吴茱萸、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油等芳香温通之品。近几年来,在此基础上各地研制的,心痛舒喷雾剂,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麝香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等速效、高效、无毒、无副作用的芳香温通制剂,较好地满足于临床需要,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证实,芳香温通类药大多含有挥发油,具有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同时对血液流变性,心肌收缩力均有良好的影响。

然而,寒邪容易侵袭阳虚之人,同时耗伤阳气,而阳虚又易感受外寒,产生阴寒之邪,导致阴寒凝滞心脉而发胸痹,临床常伴有阳虚之象,芳香温通药物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取温阳散寒之功。但芳香温通药物具有辛散走窜之弊,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中病而止,以防耗伤阳气之虞。

(四)、注意益气化痰。

痰浊不仅与胸痹的发病直接有关,而且与其若干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相关,痰阻心胸证多见于肥胖患者,每因过食肥甘、贪杯好饮、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湿郁痰滞,留踞心胸。痰性粘腻,易窒阳气,阻滞血运,造成气虚湿浊痰阻为患。治疗应着重健运脾胃入手,在祛痰的同时,适时应用健脾益气,以取脾健生痰乏源,痰化气行,则血亦行。临床选温胆汤为基本方,痰浊阻滞明显者可酌加全瓜蒌、胆南星、石菖蒲、郁金等;气虚明显可酌加党参、黄芪、黄精或西洋参另蒸兑服,注意补气之品用量不宜太大,多用反而补滞,不利于豁痰通脉。

(五)、治本以补肾为主。

胸痹属本虚标实之病证,本虚指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然脏腑亏虚,根本在于肾虚。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藏真阴,“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心血依赖肾精而化生。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五脏之充阳,非此不能发”。肾阳隆盛,则心阳振奋,鼓动有力,血行畅通。临床胸痹好发于中老年人,此时人体肾气逐渐衰退,可见该病的发生与肾虚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年老肾亏,肾阳不能蒸腾,可致心阳虚衰,行血无力,久而致气滞血瘀。亦可致脾土失温、气血化源不足,营亏血少,脉道不充,血行不畅,皆可发为胸痹。因此在临证治疗中,应重视补肾固本,尤其在胸痹缓解期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常以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生地、当归、白芍等滋肾阴;用黄精、菟丝子、山萸肉、杜仲、桑寄生等补肾气;桂枝、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等温肾阳。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试论述胸痹的辨证要点。

分析:针对此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次要从其病性入手进行阐述,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最后要明确其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

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胸痹

2.真心痛

二、填空

1.胸痹实证多由     凝、     滞、      瘀、     阻、胸阳    

2.胸痹的发生多与                 、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3.胸痹的主要病机为      ,其病位以      为主,然其发病多与            

        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三、简答题

1.胸痹的证候特征是什么?

2.简述胸痹与悬饮的鉴别要点。

3.简述胸痹的诊断要点。

四、单项选择题

1.痰浊闭阻型胸痹的代表方为:( 

A.瓜蒌薤白白酒汤   B.瓜蒌薤白半夏汤   C.乌头赤石脂丸   D.温胆汤

2.气滞心胸型胸痹的主证是:( 

A.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   B. 心胸满闷,遇情志不遂时易诱发

C.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   D.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

3.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证属:( 

A. 心肾阳虚   B. 寒凝心脉   C. 心肾阴虚   D. 气阴两虚

4.胸痹本虚宜补,尤应重视:( 

A.补益心气   B.滋补心阴   C.温补阳气   D.养心补血

五、论述题

1.试论述心血瘀阻型胸痹的证候、治法及方剂。

2.谈谈胸痹的治疗原则。

六、病例分析

谭某,女,57岁,反复胸闷、心前区疼痛3年,多于劳累或恼怒后发作,现该患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

写出证候分析、诊断、证型、治法和方剂。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填空

1.寒  气  血  痰  痹阻

2.寒邪内侵  饮食失调  情志失节  劳倦内伤

3.心脉痹阻  心  肝  脾 

三、简答题

1.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3.(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及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四、单项选择题

1. B    2. B     3. A      4. A

五、论述题

1.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

2. 基于胸痹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和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则;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在胸痹的治疗中,尤其对真心痛的诊治,必须辨清证候之重危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六、病例分析

证候分析:气虚无以运血,阴虚则络脉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因气虚则疲乏,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均为气阴两虚之变化。

诊断:胸痹。

证型:气阴两虚。

治法: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