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话取暖 文/姜迁宇 入冬了,家家户户陆陆续续生起了取暖炉。我家是前两年才用上了土暖气,相比别的人家算是比较晚的了。刚刚购了两吨多取暖煤,把老伴心疼得够呛。也难怪,为了取暖,一年要花上三千元,这也是不小的一笔费用啊! “现在这生活条件就是提高了,记得刚分家那年,咱家只买了三百斤取暖煤,也过冬了。”早上,老伴的一句话,勾起了我想唠唠取暖的话题。 小时候,我是在奶奶的炕上长大的。到了冬天,奶奶身边总离不开一个小火盆,里面放上谷糠,点着了一天不灭。手抱着小火盆,浑身暖和。小火盆就是奶奶唯一的取暖设备,也算是奶奶的特殊待遇,我是沾了奶奶的光,才能享用的。 后来上学了,离开了奶奶的热炕头,我和弟弟睡一个炕。炕上不通火,两人只有一床被子,冬天的夜晚很难熬。两人一头一个,相互暖脚才能睡得着。那时候,外面没有什么光景,家里也没有电视。到了晚上,全家人都围坐在奶奶的热炕上,十几只脚伸进一个被窝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听老人们讲那些永远也听不烦的故事。那种温馨的感受,至今还常常想起。为了烧个热炕头,每天放学后,我就背上篓子去田野里拾柴火。我家离河边近,河岸上树木多,过了霜降就到了落树叶的季节。听到夜里刮起了大风,母亲就会天不亮把我叫醒,一早上就能扫三篓子树叶,每年秋天,我家的门外都会有一个大大的柴火垛,以备冬天取暖之用。 农村人学会用煤炉取暖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用的是生铁煤炉,上口大,下底小,很像花盆的样子,所以有人也叫花盆炉子。我家用上花盆炉子取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那时候,我已经结婚生子,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分家后,搬进了三间没窗没门的柴禾房里。冬天里,冷得受不住,就买了一个生铁炉子,去煤场买了三百斤煤,只备到了严寒的晚上才用。 后来,生活条件好些了,冬季取暖煤用的越来越多,从每年五百斤到一千斤、两千斤。取暖炉也不断更新。生铁煤炉需要每天一生,换了铁皮煤炉,炉心有保温内胆,不容易灭火,弄得好,一次生着了火,一个冬天都不会灭,有人叫它懒汉炉。这种炉子取暖效果好,但也有许多弊端,这种炉子由于多生在卧室内,极不卫生且易造成煤气中毒。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人的生活也逐渐与城里人接轨。“取暖”这个新名词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学习城里人,安装暖气取暖。煤炉安装在厨房或者不住人的外间里,卧室客厅里安装暖气片,炉子上可以烧水做饭,暖气片用来取暖,又实用方便,还安全卫生。人们都看到了暖气的好处,现在,取暖设施就像置办家具一样成为人们居家过日子的必需。 近几年,国家提倡环保,煤炭取暖已越来越不符合低碳低耗的要求,人民需要更洁净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更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有人已经开始响应上级的号召,换了新式的节能环保炉,烧上级推广的低碳环保煤取暖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取暖方式会向着更先进、更环保、更安全、更节约、更满足幸福需要的方向发展。 四十年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变,而变化最大的无疑于人民的生活。“取暖”,这个不起眼的角落,变化之大,变化之快,不能不说明改革的红利正在惠及千家万户,这正是国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一个缩影。 |
|
来自: 快乐驿站xfhip8 > 《原创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