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刊美文】《天津日报》:曙光──清亮而温暖

 天高云淡zcg 2018-11-21

《天津日报》

曙光──清亮而温暖



宋曙光先生在一次电话中说,他要退休了。一时间我竟没有反应过来,熟识的人常有退休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甚至几年前连我自己退休也没有过多的走心。当我意识到宋曙光退休的意味,心里泛起一种惋惜与愕然杂陈的感绪,我总觉得他还很年轻,长身白面,修洁温雅,怎么晃眼就年过花甲了?他退休之后天津最大的这家报纸的文艺副刊,会保持原来的风貌,还是将有所变化?

这要唠叨几句旧话。1979年7月,我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不久,《天津日报》突然连续发表整版的长文批判这篇小说,第一轮轰炸用了十几块版,从而挑起文艺界的“派性”,并一直延续了许多年,直到1984年天津召开“文代会”,强调“不得以乔厂长划线”,我成了派性的牺牲品,人却在派性之外。我在地处郊外的工厂里经历了八九年的“监督劳动”后,落实政策当上车间副主任,日子已经好过多了。文艺界无论批判我和同情我的人,我一概不认识,只在心里窝着一点火,报纸上每发表一篇批判我的文章,当夜我必拉出一个短篇小说的初稿,到歇班的日子再誊清寄出。你批你的,我写我的,幸好“文革”表面上已结束,那些批判文章无法将我一棍子打死,但报纸上不发表任何支持“乔厂长”或跟我有关的文章。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宋曙光的电话,这种“封杀”才被打破。

大约是1985年的春天,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年轻,自报家门是《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编辑。打电话是想跟我建立联系并约稿。过后,我们在一次文学活动中相遇,我跟他说,我好像是上了贵报黑名单的,你是奉命向我组稿,还是纯属个人意向?他说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不能向我约稿,我是天津作家,《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需要天津作家的全力支持,约不到我的稿子,是他这个副刊编辑失职。不管这个电话和交谈背后,还有没有其他故事,他的盛意不能拂,便决定给他写篇稿子试试,并叮嘱他,稿子可以给你,用不用没关系,反正你不用还有别的地方用,有个分寸要你自己把握,不要因为发表我的作品,影响你在报社的生存环境和前程。

稿子寄出去后很快就见报了,由此我跟《天津日报》恢复了联系。这个联系是单线的,在我的发稿记录中,宋曙光就是《天津日报》,《天津日报》就是宋曙光。只要他来信或来电话,我一般都不拖延,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种长期相互信任,却又清淡自然的朋友关系。偶尔见面,从不叙友情、讲亲近,却相互都能拿出真性情,无须客套,直接坦诚相见。正如西圣所言,从某种不信任和对抗中产生稳固的友情是正常的。在这个是是非非的文坛上,三十多年来我们曾多次见面,也说过许多话,从他嘴里没有传过一句闲言碎语。他总是通透平实,端方自重,有谦谦君子之风。

一个直辖市大报的文艺副刊,自然要结交全国的作家,北京有些七老八十的前辈大家,曾经托我带话问候过曙光,有的还称他为“宋先生”。这些老作家有的并未见过他,对他这样一位报纸文艺副刊编辑的尊重,只能来自他的电话和书信。可见他持重老成的修为,对事业的敬畏与责任,在浮躁的现代商品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因为有大报这个平台,“文艺周刊”自然是天津重要的创作园地,掌握这样一块已有近七十年历史的文学版面的发稿权,按现代人对权力的想象力,一定会觉得宋曙光即便不拿架子,恐怕也不会太平易近人?何况他原本就是个谨严守正的人,对老作家们能质朴自律,对有求于他的众多业余作者也能一视同仁吗?

因为我也是业余作者出身,正是他对天津作者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高看他一眼。他到我家来过几次,每次都是为了别人的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次,一次是为一个青年作者的第一本书索序,一次是请我为一个农民诗人写篇评论,并带着文章参加这位诗人的作品研讨会……他能够如数家珍般地将这些作者的经历、作品内容及特长,说得透彻而生动,每次都能引起我的好奇心,必是当即应承。天津的群众文学创作历来都很活跃,宋曙光从报纸副刊的自投稿中,发现有创作潜力的作者,必定会及时联系、鼓励,帮助他们修改作品,有时还会找上门去,哪怕这个作者远在郊县,一定要当面将自己对稿子的看法谈透,帮助作者一遍遍地修改、润色,直到具备了能公开发表的水准。天津很有几位知名的诗人和小说家,怀有这样温暖的记忆,更多的业余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文坛的。

还处于创作第一线的小说家姚宗瑛,曾给我发过两封长的邮件,讲述宋曙光对他的帮助。许多年前,他完成了长篇小说《跤坛风流》,先给宋曙光看,曙光读后觉得不错,带着他进京找到作家出版社。后经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如响鼓重锤般提升了姚宗瑛小说创作的境界和局面。此后,姚宗瑛沉潜数年,完成了50多万字的呕心沥血之作《天时》,因思想锋利、题材敏感,几家出版社都认为是好小说,却一时又都不敢出版。经宋曙光建议,作者将《天时》压缩后在《天津日报》上连载,反响强烈,不仅没有惹出麻烦,反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出版社又来抢这部书稿。

像宋曙光这样一个气度温润的人,在扶持作者创作上却又如此热情执著、甘于奉献、勇于担责,难怪“文艺周刊”能集结了各种风格、各种文体的作家,实现了莫里哀的宣言:“文学,就应该是文体的共和政体。”宋曙光是《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任责编,即使是在他主持文艺副刊工作之后,也没有脱离编辑一线,许多作家视他为诚恳可靠的朋友,而诚恳、真情是现代人能保持的最高尚的品行。优秀报纸副刊编辑的名声,更是团结和滋养作家心灵的活力,于是营造出一种浑厚深远的文艺副刊景象,其中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成为广受作家和读者尊重的“文学高地”。这种丰厚的文艺副刊底蕴,倘若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那将是天津的文学创作者之大幸。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宋曙光似乎是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古训:第一步先“养地”,让“周刊”成为真正创作阵地,有“地”才能养人;第二步养气,养纯文学的正气,养君子之风,不搞歪门邪道;第三步养文,有了阵地,有了作家,才有文学的繁荣。

曙光──清亮温暖的铮铮君子。多年来得到他帮助,在他退休之际,由衷地道一声:“谢谢!” 


                                      2018年元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