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邮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比起传统、邮政历史、邮政用品集邮要晚得多, 但专题集邮以不受国家、年代、发行目的以及全套邮票的限制, 注重研究邮品的图案和内容等特点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青睐。 近年来举办的大型集邮展览,无论部数和框数,专题邮集始终是摇摇领先, 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笔者曾组编过二部专题邮集(五框),其中一部《石油》现更名《石油家族的故事》, 因连续参加市、省、全国展览,可谓几易其稿, 期间一边观摩重大邮展的优秀专题邮集,一边积极参与专题邮事活动,倾听专题集邮专家的经验指导, 虚心汲取优秀作品的成功做法, 除对素材进行充实调整之外,对文字格式、素材置放、线框色泽, 即贴片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尝试, 从中领悟、积累了些许经验,这里罗列起来,供专题集邮同仁切磋和共勉。
一、片面设置,风格统一
依据FIP国际邮展评审规则,专题邮集外观印象计5分,分值虽不高,但对于高奖邮集来说,1分也难能可贵, 更何况邮集本身作为艺术品展示给观众, 不去考虑参展得分,理应制作精良, 给人于赏心悦目之感。 为此,制作前要对贴片做个总布方案, 然后根据纲要逐枚逐页制作。 目前除在国际大展中出现少量大贴片外, 普遍使用的是23×29厘米的标准贴片,这里以此为例说明。 1、页边距。 页边距过大一方面显得邮品不丰, 再则上了框双倍空白碍于美观,一般以左右1.2-1.5、上下1.8-2.0厘米为宜。 2、字体、字号。 从目前来看,参展邮集使用字体较广, 如黑体、宋体、楷体、仿宋、幼园等, 且有的多体并用,笔者以为邮集等同书报、画册等文艺作品, 除题目类同报头和书名外, 正文字体应统一为佳, 字体采用公文和教课书常用的宋、仿宋、楷体为宜。 字号要因标题层次(章、节、页、正文、邮票知识)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章标题二号,节、页标题三号,正文四号,邮票知识小四号为宜。 当然首页应根据前言篇幅和素材幅面统筹考虑,纲要根据章节自成一页。 3、标题格式。 章标题肯定要自成一行,但实际应用中有居中和顶格二种格式,疑认为居中为宜; 节、页标题另取一行,节标题顶格已无争议,页标题同行退格多少因人而异, 我以为不论标题字数,页标题尾字以尾格为宜, 章、节序号原则用阿拉伯数字,间用黑园点区分; 正文首行毫无疑问空二格,末了用句号结尾, 专题知识说明位于邮品上中, 说明未尽用逗号连接, 说完用句号收尾, 邮品知识说明位于邮品之下没有问题, 但有中下和右下二种形式,为了区别专题说明,以右下为好。 有同仁对于邮品知识说明采用斜体或者粗体,主要为了区分专题说明,也未尝不可。 二、素材展示,匀称多样
不象邮政历史、邮政用品邮集, 素材比较单一, 制作也较便捷, 专题邮集几乎囊括了其它种类邮集的所有素材, 因此多样性、多国性、珍罕性, 让多少邮迷魂牵梦萦,趋之若鹜。 笔者留意全国性以上集邮大展, 专题邮集素材品种多达几十种, 如“邮资票品类”有邮票、小型张、小本票、邮资封、邮资片、邮简、邮资信卡等, “计划、准备发行类”有图稿、印样(分试色、分色、母模、试模、子模、豪华、照片、部长等)、样票等, “邮政戳记类”有普通戳、宣传戳、纪念戳或其它特殊的戳记(象形戳记、机符志、必能宝等), “错、变体类”有漏色、漏印、漏齿、齿孔移位等, 还有特殊使用的支票封、船舶封、免资公事封、灾难封、史前封等等。
素材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定位, 定位是邮集制作的核心工程, 这里既要考虑美观大方,又要遵循FIP邮展评审规则, 着重要注意几个方面。 1、贴片要姓邮。 邮政用品是专题邮集的主要素材, 几乎占到贴片1/2多的幅面, 但一些同仁忽略了邮票的使用, 一味充斥邮资封、片, 这里不排斥少数作者贪图制作方便, 我认为一张贴片以6-8枚邮票为宜,全票或全封都不恰当。 2、信息要丰富。 邮政用品幅面较大,有效信息占比自然小,制作时尽量采用叠压放置,以便腾出空间增添其它邮品丰富有效信息,但邮资图不管是否具有专题信息,都必须反映; 邮政用品有新旧(实寄)之分,有的同仁为了追求品相,选择新的邮资封、片,其实实寄邮资封、片更具邮政信息,但是仅盖戳未实寄或者剪片是不适用的。 当然除了邮政用品外,如邮票、小型张以及图稿、样票、样张、邮简、电报纸等,本身浑然天成,专题信息相对集中,必须全方位展示。 3、剪片与实寄封。 邮戳剪片反映的是邮戳上的专题信息,是专题邮集的好素材,假如专题信息与邮票有关,原则上不宜使用,除非是早期难得的珍稀实寄封,但要整封展示,体现的是收集难度和集邮知识。剪片不宜贪大过小,一般以戳、票边距0.5厘米为佳,票、戳要完整清晰(图一)。 4、限用邮品和特殊邮品。 豪华印样、机符志可以使用,但宜少为好,因为这些邮品价格便宜,幅面较大,有挤占信息空间之嫌;极限片由于片、票图案相似,存在信息重复现象,一般五框邮集控制在2-3枚为好;特殊邮品如试色印样、错变体,展示时原则先浅后深,先错后正,遵循邮品生产先后程序原则。 5、重要邮品和重要信息。 大凡高奖邮集都有一至二枚杀手锏邮品, 如孤品或珍罕品,一般存世量邮票不足50枚, 邮政用品不到10枚的称得上珍罕品, 制作时要用红箭头指示,以引起观者和评委重视, 不易看清或看懂的重要专题信息要用篮箭头指示, 引起评委对专题拓展、研究、学习深度的重视。 6、首页与黄金格。 首页邮品虽不计分值, 但给观赏者以第一印象, 多少体现了素材的丰富和品位, 千万马虎不得; 黄金格是指一框贴片最中间的4张,是最注目的部分, 无论文字说明还是素材应用仰或是制作技巧,都要精益求精, 尤其是初组邮集者,在来不及收集到精品素材的情况下, 留意黄金格不失是一个不错的技巧和方法。
三、文字说明,意准词趣
虽说专题邮集是用邮品来讲故事, 但文字说明必不可少, 问题是文字要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首先是题目要新,专题邮集有诸多题目类同, 有的题异意同,给评委以视觉疲劳,难得高分。 其实即便同题材邮集,章节设置, 叙述方式各有千秋, 所以起一个紧扣主题,避开撞车的题目十分要紧。 其次是前言,前言是邮集的眼睛,相当于书籍的内容提要,如何用最精、短、趣、靓的语言,吸引评委和观众的眼球,得斟字酌句,好好下一番功夫。 其三是纲要,纲要章、节设置要匀称,切忌头轻脚重,不般5-7章,每章3节为宜,章间贴片数要处理好,力求少跨框。 其四是专题知识叙述要前后呼应,邮集要有故事,贴片要有细节,章间体现故事转折,节间表现情节延续,假如摘录成文,就是一篇融专业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术论文。 其五是邮票知识反映了作者邮识的深浅,研究的深度,不仅要把邮品(重要)情况说清楚,更要把你研究的心得讲明白。 笔者看过多次大展作品,大都对早、中期邮品习惯只注明国名、年代、素材种类, 其实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说明, 体现了多国性、多样性和珍罕性, 同时还要把拓展研究知识介绍清楚。 如集邮会士柯愈劲老师的世界邮展金奖邮集《石油与天然气――走进人类生活的历史》中, 在叙述“地球生成油气的环境”小节里,有一枚邮票 (图二),初看与专题毫不相干, 但邮票知识介绍了“1897年万寿暂作银洋1分票,销牛庄(222222)八卦戳,卦形为“坤”,“坤”代表地”,观众恍然大悟, 类似上述文字类专题信息, 没有图形那么直观的,都要详细介绍清爽。
四、护理邮品,精心制作
邮品用透明护邮袋封存应该同仁都知晓, 但护邮袋有厚薄软硬之分,珍贵邮品宜用硬质护邮袋, 优点是票面平整,不易折损, 缺点是出入易伤齿,难封口, 一般邮品可用超薄护邮袋,电烙铁封口方便。
以前组集清一色用彩色纸衬底, 现在多用电脑打框制作,既方便又美观, 采用的软件通常是Word、Cor elDRAW和Adobe photoshop, 具体可根据自己使用习惯选定,边框有阔边和实线之分,阔边框一般2磅左右为宜, 制作时电脑设置尺寸要比实际邮品宽3—4毫米,细实线比实际邮品宽2毫米够了。 不过为难了不会电脑的老年一族,好在FIP邮展规则没有硬性规定,也不妨碍用老办法制作。
贴片制作好后要编号,编号在背面早成规矩, 但位置有中下和右下之分, 笔者以为右下为妥, 类同多数书籍页码, 然后装进贴片袋, 贴片袋有有封口与开口之分, 重要邮集宜用封口袋为好,一般邮集可用开口袋,修改出入方便。
邮集制作完毕后要做好存档管理, 便于日后修改补充, 具体可在电脑上设置文件夹, 依次将贴片文字资料放入, 同时不要忘了建立邮集制作说明文档, 把页边距、字体、字号以及边框颜色一并存档, 有条件的还可以扫描建立图片档案, 以便上传供邮友欣赏交流。 (致敬郁根荣老师 编辑:柯汝) 解读看得见的物, 感受无形、却无所不在、影响深远的文化、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