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大捡漏:一块五毛钱换来的四千年前最精致之珍品

 天宇楼33 2018-11-21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平陵城附近的断崖上发现了数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壳的陶片,

经考证,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

黑陶片 图文非一一匹配

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世界,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

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蛋壳黑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但是,如此奇特的黑陶薄片,是用来做什么的?

未“粉身碎骨”之前,它究竟长什么样?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一批蛋壳黑陶杯,才使人们对它的真面目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黑陶杯 山东省博物馆藏

这就是黑陶杯。

距今 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着大量黑陶。

在所有黑陶器物中,又以蛋壳黑陶高柄杯最具代表性。

它通常高十几厘米,重量却不足一两,最薄处仅0.2米,薄如纸张。

0.2毫米是什么概念?

相信大家都见过医院打针用的针头,最小的针孔是0.5毫米,鸡蛋壳也有0.5毫米厚,这蛋壳黑陶杯可比针孔和鸡蛋壳还要薄一半还多。


黑陶杯 山东省博物馆藏


农民挖土,发现蛋壳杯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日照市图书馆文物组组长的老杨没事就骑着自行车去各地调查遗址、征集文物。

那是1978年的某一天,杨组长和文物组的另一位同事共同来到日照东海峪村现属日照经济开发区北京路街道调查。

之所以到这里来调查,是因为早在1960年,这里就曾发现一个集合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东海峪遗址。

两人到了东海峪村,先到大队部座谈,村里的大队书记先说了一下东海峪遗址的保护情况。

说到文物征集,大队书记突然说,一位牟姓村民手里好像有个黑陶杯子。

杨组长听说后,托大队书记帮找人,让牟某把杯子拿来看看。

没一会儿,他拿来了杯子。

杨组长一看,顿时兴奋起来,问:这杯子是怎么来的?

村民说:这是有一次自己挖土时发现的,看着杯子黑光油亮,就拿回了家。

那时候,村民们喜欢在东海峪遗址上种庄稼,偶然会发现些古老的东西,但从来不知道所捡之物为何物。

杨组长告诉村民朋友:这黑陶杯子是件文物,根据国家相关文物法规,出土文物应该收归国家所有。

村民十分爽快地同意把杯子捐给国家,作为奖励,杨组长给了村民一块五毛钱。

就这样,4000多年前的一个稀世蛋壳黑陶高柄杯,被杨组长带回,由当时的日照市图书馆文物组保存,现藏于日照市博物馆中。

日照市博物馆馆藏黑陶杯

目前为止,蛋壳黑陶杯完整存世品极少。

除了日照市博物馆的这件外,其余小部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征调)、山东大学,多数珍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海外也有一些。

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从民间征集,目前发现的蛋壳黑陶杯基本都发现于离黄河入海口不远的地方。

黄河入海口

专家分析黑陶杯的原料是用黄河里最细的泥土,

这种泥土从黄河上游开始,顺着黄河从西向东而来,

经过亿万次的摩擦和碰撞,才能形成符合黑陶杯需要的原料。

经过专家的实地勘测,这个地方的泥不含沙。

虽然不含沙,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大的颗粒和其他杂质。

那么问题来了,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将泥土中的杂质去除?

怎样留下全部都是小于0.2毫米的泥土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有高密度的过滤网哦。

 

0.2毫米的考验

高柄杯镂空蛋壳陶最薄处仅0.2毫米。

别说是陶,即使是玉石,都是稍用力一碰就会碎掉的。

曾经有一位多年烧制陶器经验的师傅,经过上百次的实验,

他在不借助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烧制出了一模一样的黑陶杯,

但是厚度仍大于0.2毫米。

想当初,匠人在拉坯成形的时候,仅用两指去感受与控制0.2毫米的厚度,这是一件多么需要经验和天赋的事儿。

即便做成了薄如纸张的胚,想烧制成型,又得遇到多少困难?

蛋壳黑陶杯制作工艺之难可见一斑。

以现在的技术也要拉一百只,甚至一千只,才出一件合格品,且厚度离古人的0.2毫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无解。

蛋壳黑陶杯造型优雅,每一只的设计都是不同的,可见不是批量生产的。

如此珍贵的蛋壳黑陶杯不是一般的民用实用品,而是一种奢侈品,部落首领使用的,权势、王者的象征。

这意味着人类对陶瓷的需求已经由实用性上升到审美性,由物质的层面提升到精神的层面。


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藏 蛋壳黑陶杯

蛋壳杯重见于世之后,一度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

由于其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

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