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拍预览 | 慧眼识玉——古玉专场珍赏

 光明使者9988 2018-11-21

万昌斯2018秋拍精选中国古玉232件,分列两大专场。本次选品更加严谨,重点呈献新石器时代文化期及商周时期的高古玉器,以及以「乾隆工」为代表的清代宫廷玉器。而上季反应热烈的《中国古代玉器II·重要私人珍藏夜场》将带来18件源自港台及欧美藏家的稀罕瑰宝,当中更有公私收藏皆难以觅得的「生货」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00

清乾隆 御制白玉「天鸡耳」三足炉

玉高 15.1 cm (6 in) 总高17.2 cm (6 3/4 in)

来源:

1. 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编号3541

2. 日本藏家私藏,购于 1960年

估价:HK$ 600,000 RMB 528,000


三足炉取材白玉,玉质细腻温润,色泽柔和,属宫廷级别。白玉制品绝少有大件器物,此炉是其中一器形大而玉料多的例子。以天鸡作为炉耳的组合比较少见,整体上下各有六组浮雕仿青铜器出戟,其均等分布于周边。炉盖束颈型设计,表面以饰六龙首纹,伴以如意纹及回纹。扁鼓腹,两旁有高浮雕的天鸡作耳,形象生动,工艺精细。鼓腹表面亦隐起回纹及饕餮纹。底呈圜状并有如意纹浅浮雕围边,底中心面层及圆柱型的三足光素设计。这件精美绝伦的白玉炉配以附带的木雕底座,便成为一独特非凡的艺术摆设。

 

清乾隆时期的玉器在造型及加工上,明显突出了「精」、「细」的特征,就像这炉一样做工规矩、用料讲究、玉质润泽、玉器的结构及图案繁复,但细而不乱。此器无论质地、工艺都堪称上品,充分反映乾隆宫廷的精湛工艺而此炉器形硕大,反映用料多而昂贵。而「天鸡」耳三足炉无论艺术及收藏价值都非常高,这是因为一般玉炉多以龙首作耳,天鸡则很少,此品亦流传有序,来源显赫,曾为2013年11月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的其中一件拍品,足见其来头不少,故古玉藏家万万不能错过。

 

天鸡作为一种传说中的神鸟,由来已久,具有吉祥之意,但其具体形象塑造则在清代乾隆朝才开始成熟。鸡与吉同音从而引申出「大吉大利」、「天鸡报晓」等美好寓意,率天下之鸡报晓,是日出、光明的象征,故天鸡可寓意为吉庆。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14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黄玉猪龙

长 5 cm (2 in) 厚1.8 cm (3/4 in)

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估价:HK$ 120,000 RMB 105,600


此玉猪龙,猪首龙身,黄玉为材质,玉质温润细腻,通身包浆纯厚,油光亮丽,局部带褐色沁及呈鸡骨白。器体厚重,器形硕大,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连,浑圆饱满。猪首轮廓刻划逼真,肥首大耳,两耳耸立,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面部结构清晰,大眼略微突起,正视前方,炯炯有神。鼻梁上带有多道明显皱纹。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面部回环自如,抑扬有致,流婉畅达,整体采用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阴刻纹相互配合,工艺主体有力。中央有一大环孔,背部靠颈际有一小圆,可穿绳系挂。玉猪龙是龙与猪的结合体,而得「猪龙」之名,也是现在所知年代最早出现的龙形图腾器物之一,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黄玉猪龙流传有序,来源自香港藏家的旧藏,古玉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1

宋 白玉带红沁出廓璧

长 11.2 cm (4 3/8 in) 厚 1.6 cm (5/8 in)

说明:附原装锦盒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100,000 RMB 88,000

 

出廓璧皮壳古穆,近乎通体泛深熟、嫣然的红沁,部分露出透白玉质。一面剔地隐起两条螭龙,见牠们的猫脸、管钻圆目、尖短双耳、幼脖、长壮前肢、脊椎线、分叉尾巴,其中一螭刻了额线及雕上屈折后肢,两螭盘曲细长身躯,对目而视,作追逐嬉戏之状,形态充满动感活力;另一面,内缘及外缘缀以弦纹,两缘之内见阴线挤出的八组勾云纹,古典美观;在廓外四角衬以夔龙纹,四龙以凸雕及透雕打造,呈夔龙典型无角、单足、卷草身的形象,作屈首回视状,外型玲珑可掬。

 

宋代流行仿古玉器,其中玉璧大多仿汉,其大多饰以蒲纹、谷纹、云纹、螭龙或兽面等图案,有部分亦带镂雕出廓工艺,本璧饰螭龙纹、勾云纹及出廓夔纹,反映它亦是宋仿汉玉的其中一员;其次,参考陆建芳主编的《中国玉器通史(宋辽金元卷)》,宋代螭纹的一般特征包括:额带阴线、尖耳、管钻目、眼鼻紧缩在脸部前端、背有脊椎线、「S」形细长身体、壮实显力度的四肢等等,本璧的两螭正有齐上述特征,反映牠们是典型的的宋螭;再者,宋仿汉璧中存在出廓式的,但数量不多,反映本品之罕有性。以上可见,本璧不但工艺一流,沁色迷人,而作为一件宋螭璧,它甚具时代风格,又不失珍贵性,是一件可遇难求的精品。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2

-宋 白玉「鸿运当头」鹅

长 6.1 cm (2 3/8 in) 厚 1.8 cm (3/4 in)

估价:HK$ 180,000 RMB 158,400


白玉鹅玉质温润,局部受红褐色沁,手感顺滑。这只鹅采用立体圆雕的手法雕制而成,而圆雕是唐宋时期较常见的肖生雕刻手法。鹅长扁喙、鼓腮及雕有宋代流行的钻眼,呈休息状,缩紧了脖子,竖起了羽毛,雕工简洁,形象生动逼真,红沁布满鹅头,取其寓意「鸿运当头」,而红沁亦向来深受爱戴,鹅的正中心位置有通天孔贯穿可供穿绳佩挂,故此鹅可作为幸运装饰品。此鹅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唐鹅在形制上十分相似,但其为唐代风格,而本品的风格较接近宋,可谓各具特色。


参考:一件唐玉鹅,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7253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白玉虎首

长 2.8 cm (1 1/8 in)

估价:HK$ 150,000 RMB 132,000


石家河文化与红山、良渚、龙山及河姆渡等文化同属中国的新石器时期,这些文化都出产了工艺水平甚高、宗教性强的玉器,其中红山及良渚文化玉器向来都是收藏界的明星,而石家河文化玉器作为长江中游玉器的代表,近年来亦渐受藏家认识及青睐,变得有市有价。


这件白玉虎首呈铁锈沁,梭形柱体,两端穿孔以供穿系,虎纹浅雕于器表,虎的耳长直,向上收窄,耳廓有阴刻线,耳窝钻盲孔,额有「II」纹,眉宇起脊,双目圆大,上下各有一条阴线,大口张开,下方见两斜刻线,或为獠牙。石家河文化出产的玉器不多,这件玉虎首精美工致,雕琢具该文化同类玉作的特色,甚具收藏价值。学术界认为,石家河文化的动物雕像所代表的都是神灵动物,以虎为例,长江中游一带在古代存在崇虎的习俗,这是因为先民认为老虎能保护他们,又或者能与神灵沟通,而穿孔玉虎首应为一种佩饰,先民佩戴之藉以祈求庇护或通神,可见这一类玉虎首其实蕴含着深厚的原始宗教及文化色彩。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4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玉人首

长 4.5 cm (1 3/4 in)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150,000 RMB 132,000


石家河文化属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000多年,发现于今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有超过50处地点,出土了青铜器、玉器及陶瓷。就玉器来说,学者唐敏认为它们可归纳为饰玉、礼玉、葬玉及工具类玉四大类,饰玉包括虎首、龙、凤、鹿、鸟等;礼玉有琮、璧、墴、人首神面像等;葬玉主要是蝉;工具玉一般是刀、钻、纺轮及锛。石家河玉器一般型小精致,纹饰简洁,近年在收藏界崭露头角,不让红山、良渚专美。


这件玉人首正是出自石家河文化,玉材黄褐色,皮壳老旧,圆雕,椭圆管状,上下穿孔,器表雕刻浅平头冠、斜梭形目、蒜头形鼻、微开小口、长廓双耳、穿孔耳环、阔颚尖颔、喇叭长颈;后脑则光素无纹。参考湖南省博物馆所藏的石家河文化玉人首,无论玉质、沁色、器型及雕工均与本品十分相似。本品的老熟玉质及「人首」题材都引证其石家河文化的本源,事实上,石家河玉人首存世稀少,而且大多是片状、反面光平,本品则是柱体圆雕,面面皆雕,可跟本品相攀比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实在是盏盏之数,亦足见其收藏及投资价值之高。


参考:一件石家河玉人头,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5

汉 白玉带灰皮马

长 7.2 cm (2 7/8 in)

说明:附原装锦盒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280,000 RMB 246,400


圆雕天马白玉质,清透温润,细腻亮泽,灰皮漂亮。其后腿跪地,马尾自然下垂,前蹄扬起,颈项鬃毛迎风竖立,躯干雕羽翅纹,呈欲腾飞之势。琢圆眼一双,张口露齿,上唇微翘,神态喜人,赏心悦目。匠人以细阴线勾勒飞马毛发,形若游丝,逶迤婉转,顺畅遒劲,栩栩如生,为典型的汉代游丝毛雕技法。汉代造马生动传神,在继承了传统立体写实圆雕的基础上,天马体生双翼、曲蹄腾空,真实反映了汉代王朝兴旺、开疆拓土之盛况下,帝王将相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思想。汉代玉马存世数量极少,此题材仅流行于王公贵族之间,珍贵程度甚于玉辟邪。


参考:一件汉玉天马,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载于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 4 汉魏晋南北朝》,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北京,2011,页176,编号235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6

汉 白玉带灰皮「蛇」纹剑首

直径 3.6 cm (1 3/8 in) 厚 1.4 cm (1/2 in)

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估价:HK$ 180,000 RMB 158,400


汉代文献中记载称嵌玉之剑为玉具剑,玉具剑最早出现在西周,战国到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完整的玉具剑共有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璲及玉剑珌。玉剑首为嵌于剑柄端部的玉件。


此蛇纹剑首玉质洁白细腻带灰皮,其纹饰回异于在普通玉剑首上常见的勾连纹、云纹、谷纹等,背面虽光素无纹,但正面浮雕了一尾层层盘绕的蛇,全身鳞片清晰可见,蛇身纹理分明,头部、眼、鼻等细节亦一览无遗。蛇头上刻一中线往下延伸,具立体感,蛇头微昂,似蓄势待发。


司马迁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刘邦秦末时剑斩挡道大蛇,从而取代秦朝一统天下。汉武帝后来分封滇王封地时赐一金印,印纽铸成一条蟠曲的金蛇,成为其身分和权威的象征。另,《东宫旧事》记载:「太子仪饰有玉具剑。」又有《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由此可见,当时蛇的形象与皇权紧密地连系起来,非皇室或王公贵族不可使用。而剑身及剑鞘镶嵌了美玉的玉具剑属皇室之物,本玉蛇剑首纹饰独一无二,目前更无任何博物馆拥有类似的藏品,贵重程度可见一斑,堪称「剑首之王」。藏品中有此剑首,其他剑首皆可弃之。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7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黄玉鸮

长 4.9 cm (1 7/8 in) 厚 1.1 cm (3/8 in)

估价:HK$ 200,000 RMB 176,000


古器物中,愈是远古者,愈多作鸮(即猫头鹰)形或鸮纹。古人视鸮与鹰隼为最凶猛的鸟类,犹如兽中之虎,令人震慑畏惧,代表权威。另外,鸮形纹饰具有宗教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能帮助古人沟通人神。因为鸮目能看穿黑暗,使得古人认为它可以穿透生死界限看到祖先神灵。当巫师使用带有鸮眼纹饰的青铜器或玉器进行祭祀,就能够沟通先祖神灵。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大都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此玉鸮器型厚实,雕工简洁疏朗,斜面线与阳线琢磨规整,触之有感,重点部位非常突出,如其倒三角首、菱形喙及比例夸张的圆目、双翼等。故此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意义,令我们能遥想、感受古人在原始蛮荒时代中与天地相搏的精神。加上其工艺古穆朴拙,整富红山文化玉器风格,实为收藏佳品。


参考:一件红山文化玉鸟,于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巴林右旗博物馆,载于郭大顺、洪殿旭编《红山文化玉器鉴赏》,文物出版社,北京,2010年,页 103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8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猪龙

长 7.4 cm (2 7/8 in)

估价:HK$ 500,000 RMB 440,000


此玉猪龙器形硕大、器体厚重,呈肥首大耳、阔嘴大眼,浑圆饱满。其面部结构清晰,双耳耸立,鼻间多道皱纹,雕工生动有力,极富红山文化工艺特色,为经典之作。首尾相连,缺而不断,中央有一大环孔,背部靠颈际穿一小孔,可穿绳系挂,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


玉猪龙乃龙与猪之结合体,因此得猪龙之名,数量稀少,十分罕见。其为中国最早出现的龙形图腾器物,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表达了先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愿望,深受藏家喜爱。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震旦艺术博物馆,载于吴棠海着《红山玉器》,震旦艺术博物馆,台北,2007年,页 62,编号 14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59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黄玉神人像

长 9.8 cm (3 7/8 in)

说明:附原装锦盒

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估价:HK$ 500,000 RMB 440,000


黄玉「神人」像莹润油亮,玉质致密,色泽亮丽,局部受沁。玉体圆雕,器形硕大,首部如牛,呈倒梯形。头戴两角冠帽,形如太阳光芒,故又俗称玉雕「太阳神」,两侧各有一尖耳,耳后对钻横向穿孔,属红山文化典型风格。眼鼻微隆,闭目低首,正襟危坐,腋下钻两孔为臂,双手垂搭于膝上,膝部弯曲,臀部悬空,双腿微分而足部相连,踏于月形台状物之上。其神态严肃静谧,俨如「萨满」作法之形象,造型罕见,十分难得。


玉人从新石器时代已有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红山文化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皆有灵。萨满被认为是有能力进入人神状态的巫师,即藉其肉体被神灵占有或灵魂出窍而成为人与神鬼交流之媒介,通过实行巫术为人们消灾求福。巫师以玉通神,而玉人多为巫师之原型,可作祈福祭祀之器,含合家平安、幸福安康之祝福,含极高历史、宗教兴艺术价值。


红山文化时期的神人像存世稀少,而存世的大部分已被博物馆收藏,如「参阅」提及的震旦博物馆及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极少见于市面,纵观近数十年之拍卖场上极少出现同类拍品,仅见1996年11月15日北京瀚海拍卖公司曾拍出一件高7.7厘米的玉雕太阳神,成交价242万元人民币,可见这种玉神人的珍稀程度与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C形龙不遑多让,极具收藏价值。


参考1. 一件红山文化玉坐人,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载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新石器时代》,故宫博物院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页52-53,编号 4


参考2. 一件红山文化玉神人像,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可于博物馆网页的检索系统中搜寻


参考3. 一件红山文化玉神人像,形制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上海震旦博物馆,可于博物馆网页的检索系统中搜寻


参考4. 一件红山文化玉雕太阳神,形制与此拍品相似,曾于1996年11月15日北京翰海的秋季拍卖会成交,编号943,成交价 RMB 2,420,000


参考5. 目前已知存世红山文化玉神人像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0

商 白玉「虎」纹勒

长 5 cm (2 in)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20,000 RMB 17,600


肖生玉可谓商代玉器的大宗,单是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390多件,当中有象、熊、鹿、猴、马、狗、虎、羊、蝠、鸟、燕、鹤、鹰、鱼、蛙、蝉、螳螂……等等,每种肖生的造型及雕法不尽相同,艺术及研究价值皆高,加上精品辈出,绝对是高古玉中的一个鲜明种别。


本勒子白玉褐沁,皮壳古老,形如喇叭,两端穿孔,器表隐起虎纹,见交叉獠牙、弦状口唇、横张扁鼻、「臣」字双目、星形额纹、蘑菇形耳、背腹鳞纹、臀腰云纹及伏地四肢,老虎由首至足烙在器上,十分完整,刻画亦简练抽象,呈现典型的商代雕工,而勒形肖生玉中以牛形或龙形最为常见(可参看「参考」中的商代玉龙形勒),虎形则十分罕见,极具收藏价值。


参考:一件商玉龙纹勒,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载于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 2 夏商周》,紫禁城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北京,2011年,页140﹐编号131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1

西周 白玉带灰皮人首

长 4.3 cm (1 3/4 in)

来源:英国藏家旧藏

估价:HK$ 100,000 RMB 88,000


白玉质,玉质优良温润,表盖灰皮,整体五官非常清晰,造型为神人面部,正面弧凸,采抽象的双勾线饰一人面,见其卷面、长眼、阔鼻、大嘴及脸廓,琢工上线条流畅有序,结构清晰简洁,左右均匀对称,背面稍内凹,光素无纹,有孔,或作镶嵌之用。玉人首在玉雕中极罕见,更显珍贵,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的神灵形象很早就出现在上古玉器的纹饰中,首先是神通广大的动物神和象征天地的器物神。人纹形象随后逐步渗入,先是半人半兽,即氏族图腾崇拜与氏族祖先崇拜相结合,表现神与人沟通,人与天结合,人开始带有了神性,最为著名的就是刻于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人兽神徽。再往后,玉器的神灵纹饰中渐渐分化出独立的人纹形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形体来塑造神祗。于是,玉人纹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从物神到天神再到祖先神的发展过程。


参考:一件坂本五郎收藏的商青黄玉饕餮管,形制与此拍品相似,曾于2017年06月07日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成交,编号 1167,成交价RMB 4,715,00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2

商 白玉带灰皮高浮雕「蝉」纹镯

外直径 7.4 (2 7/8 in) 内直径6.2 cm (2 1/2 in) 厚 0.6 cm (1/4 in)

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估价:HK$ 150,000 RMB 132,000

 

此件手镯玉质上乘,带灰皮,镯边环绕均距高浮雕四只倒三角伏蝉,头宽尾尖,双眼呈圆形,身上辅以双阴线作甲壳纹路,刀法流畅,做工精致。据至今考古结果得知,古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崇拜蝉,商代更甚,故多在玉琮与柄形器上饰以蝉纹,但是在其上有四只伏蝉的造型的数量非常稀少,何况是此件环绕四只伏蝉造型的手镯,在世面上已知的玉镯里,还未出现过相似的,由此可见其独一无二,十分珍贵,收藏价值极高。


参考1. 一件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M5)出土的商玉箍形器(1976AXTM5:1003),纹饰与此拍品相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妇好墓玉器》,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页114


参考2. 一件龙山文化玉蝉纹管勒,纹饰与此拍品相似,载于Roger Keverne 编《玉》,Lorenz Books,伦敦,1995年,页 67,编号 30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3

商 白玉「七玄鸟」纹瑗

直径 9 cm (3 1/2 in) 厚 0.5 cm (1/4 in)

说明:附原装锦盒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200,000 RMB 176,000


玉瑗质地剔透,宝光柔和,呈局部风化痕迹。扁平形制,肉的两面带相同工艺,沿肉周见七只重复的玄鸟,以单阴线及双勾线呈现,能见神鸟的圆目、尖喙、卷肱、翘翼、长冠及宽尾,鸟作蹲腿俯首之姿,外型高贵优美。玉瑗的图案简练抽象,主要以直、折线条构成,商代风格明显,又玄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鸟,其初始形象类似燕子,因其身黑而得「玄」名。《史记.殷本纪》载,商族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某天随皇室到郊外祭神,仪式完结后她到玄丘之水中洗澡,忽然飞来玄鸟,降在简狄手上,并产下一卵,简狄怕蛋破碎,将其含在嘴内,岂料蛋滑进肚子,更使简狄怀孕,诞下一个男孩,他就是契,契长大后辅助大禹治水,舜帝封其于商地作赏,以后契的后代便在商地生活,并以「商」为名号,成就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创族传说,本器以玄鸟作纹,可谓商族以至商朝的一个象征符号。

 

商代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决定了商玉走向被国家高度垄断的局面,除殷墟玉外,商玉在其他地区的出土均不太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玉器都集中于皇室贵族,黎民难以私人买卖或拥有,而向来备受渴求的白玉早在商朝已有,但由于商朝版图尚未扩至西域,统治者需要更多的努力包括征战来确保白玉从新疆地区稳定输入,故白玉更为奢侈及更难见于民间,可谓完全被上层掌控,所以有说商白玉乃「皇者之玉」,不无道理。

 

本白玉纹瑗造型独一无二,级别甚高,遍观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重要私人收藏,均无可与之比肩的商代玉器,故此玉可谓极品皇者之器,有意购藏商周玉器的藏友万勿错过。


参考:一件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M5)出土的商石鸟(1976AXTM5:17),形制与此拍品相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妇好墓玉器》,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页222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4

商 青玉跽坐人像

长 9.9 cm (3 7/8 in)

说明:附原装日本木盒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估价:HK$ 800,000 RMB 704,000


此器青玉质,温润亮泽,顺滑厚实。圆雕玉人,双手抚膝,席地而跪,呈跽坐状,为古代礼仪姿势。身首比例对半,以双阴线勾勒臣字眼,尖鼻头,吻部突出,属典型商代玉人风格,与参阅中提及的妇好墓跽坐玉人形似。其束发戴冠,高冠似玄鸟,精巧别致,气宇非凡。衣上多处饰以云纹,线条规整,工艺精湛,运刀娴熟,为传世稀少之作。玉人足下有榫,或用作插嵌固定于令牌之上。


商代之前玉雕多以动物或神为题,反映先民对自然现象及图腾之崇拜;及至商代玉人出现,表明人类开始对自身关注,使玉文化上升了一个高度。《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为商代所崇拜之图腾,此玉人衣饰华丽,头顶玄鸟冠,而非一般圆箍状或圆箍加卷状饰,可见所雕之人为王公贵族,身份不同凡响。今少见商代玉人流传,圆雕跽坐人像更为罕见。此玉人是殷商玉器的代表之作,其雕工细腻写实,传神地表现了商代贵族的坐姿形态、衣饰发冠,是了解商代文化最珍贵的资料,可谓高古玉中之绝品。


参考1.  一件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M5)出土的商代玉人(1976AXTM5:371),形制与此拍品相似,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妇好墓玉器》,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2016年,页64


参考2. 一件商代晚期羽冠人形玉饰,风格与此拍品相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5

清乾隆 黄玉圭璧

长 13.3 cm (5 1/4 in) 厚 0.9 cm (3/8 in)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200,000 RMB 176,000


以黄玉打磨雕制,呈圭璧之形,右下方有明显褐沁,玉色黄如蒸栗,既温且纯,细若凝脂,滋润养心,实为上等黄玉。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用以「礼」东方,后亦被用作等级身份的标识。本品玉圭部分呈长条形,上端磨作三角,并没有于下方穿透玉璧。圭本以上尖下方之形指天,属天子专用。圭中部连以玉璧,表明与璧相配的士人身份。玉器上下方均雕有卷状纹饰,壁表面饰以乳丁纹,背面左右均刻有生长在肥沃土地上欣欣向荣的禾穗,意为丰收;圭背面下方则有一座高耸山石巍然不动,屹立于海水中,象征天子平靖四方,家国永固。此件玉器将古代玉圭及玉璧结合起来,合为一体,配以吉祥的纹饰,有着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本品玉质绝佳,配以清乾隆期间的精湛制玉工艺和吉祥寓意,相得益彰,绝对值得好好珍藏!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7266

清乾隆 丁未年(1787)御制白玉「御题诗」斧配紫檀盖盒

长 12.1 cm (4 3/4 in) 厚 0.7 cm (1/4 in)

诗文:「纵赢周尺横二寸 弗受土华一色温 代所无双出何代 言之不足更长言 公曾于此服神识 延吉居然擅世论疑是上清宝鼎侧 仙材量尽落人垣 乾隆丁未孟春月御题」

印:「古香」「太璞」「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

说明:附原装紫檀盖盒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 1,000,000 RMB 880,000


玉斧选料上乘,色泽温润,身披沁丝,油性极佳。原为西周光素玉斧,长条形,上窄下宽,两侧微弧,底端呈扇形展开,弧形刃。上部中央对钻圆孔为銎,旧时为固定器柄之用。銎下于清代乾隆时期阴刻对称饕餮兽面纹,双面均工,模仿上古青铜器之纹饰,工艺规整,端庄肃穆。下部背面刻有两方极为重要的玺印,分别是「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及「太上皇帝之宝」;正面阴刻御题诗「纵赢周尺横二寸,弗受土华一色温,代所无双出何代,言之不足更长言,公曾于此服神识,延吉居然擅世论,疑是上清宝鼎侧,仙材量尽落人垣。」诗中赞叹此斧玉色温润,是历代无双的絶品,贵不可言,疑是天庭仙鼎打翻后掉落凡间的仙材。诗末署「乾隆丁未孟春月御题」及「古香」、「太璞」二印。此二印多见于乾隆御制的仿古玉器之上,「古香」意为古雅韵致,可见乾隆对此斧仿古神韵之钟爱;「太璞」原意为未经雕琢的玉,可解读为乾隆皇帝对此斧玉质绝好之赞赏。


清宫皇家的丰富收藏,促使清高宗乾隆皇帝对艺术有极致的爱好。他钟爱欣赏历朝历代的艺术作品,无论书画玉石瓷杂,只要是精彩的作品,乾隆都会在其上盖章刻印,甚至题上御题诗,此玉斧即为一例。「参考」中就提及一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玉圭,其上刻有与本拍品同样款式的圆形阳文「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其含义为:颂祝乾隆皇帝古稀高寿,享受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宫中重修宁寿宫中的景福宫,乾隆帝制《五福颂》书屏。四十九年( 1784 ),乾隆帝74岁时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即在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三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龙钮玺印,均为方印,圆形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据查只于本拍品和上述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玉圭上出现过,极为难得。


乾隆六十一年( 1796 ),大权在握六十载后,85岁的乾隆皇帝禅位让子,尊为「太上皇帝」,并特制御玺以记。此玉斧上的另一方形阳文玺印「太上皇帝之宝」就记録了此盛举。「参考」中提及的一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齐家文化玉璧,其上亦刻有与本拍品同样款式的「太上皇帝之宝」玺印。


北京东正拍卖曾于2016年11月拍过一件刻有乾隆御题诗商圭,成交价437万人民币,但该商圭并无「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及「太上皇帝之宝」这两方重要玺印,与其对比,本拍品上共带有四方印款,极为罕见,足证乾隆皇帝对此玉斧无比重视,其必为乾隆最得意的收藏品之一。古往今来,乾隆皇帝可谓第一大收藏家,无人可与之比肩。万昌斯2018年秋拍呈现这件230年前收藏大豪乾隆爷最珍爱的藏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及审美价值,必将引起一番激烈的争夺。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1. 一件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的玉圭,其上同样刻有乾隆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印,载于杨美莉编《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01年,页 80-81,编号一6


参考2. 一件齐家文化玉璧,其上同样刻有乾隆帝「太上皇帝之宝」印,载于杨美莉编《黄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01年,页 122-123,编号三-1


参考3. 一件商玉圭,其上同样刻有乾隆帝的御题诗,曾于2016年11月11日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编号214,成交价 RMB 4,370,000


7267

清乾隆 御制白玉「御题诗」「长宜子孙」佩

长 9.1 cm (3 5/8 in) 厚 0.6 cm (1/4 in)         

诗文:「玉宝琢为佩 祥征则百斯 含辉喜温润 比德肃威仪 置匣欣成器 章身勉中规 梦兰同叶永 蕃育庆长宜」

说明:附原装锦盒

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