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艳举:浅谈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五)

 中医药方便 2018-11-21

我们陪伴您的第67天

鲍艳举经方六经辨证团队

误区五:只重经方,忽略时方

只要“意”在,时方就是经方。时方用得非常好可以弥补经方的不足,如逍遥散这些柴胡剂就弥补了少阳兼证的治疗空白。还有后世的清热利湿药物丰富了阳明病的治疗,而且治疗湿热下注的痹证效果也非常好。只要“意”在,能够辨认出阳明病、少阳病、少阳湿热证,加减药都是“意”,一味药、一个方就是一个“意”。


误区六:只重方证,忽略药量

药量问题一是考验大夫的定力,二是考验患者的定力。感觉方子没问题,为什么病总不好?难道辨错了吗?比较幸运的话,能遇到患者的反馈;不幸运的话,患者吃完药不会再来了,你认为患者病好了,其实没有,不了了之的情况有效率基本在10%以下。通过临床我总结出阴寒证的疼痛,麻黄、附子、细辛的量有些人用10g以下就好了,但是有些人用量一定要大。有坐骨神经痛要做手术的患者,吃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四妙散就完全好了,其中麻黄用量能达到30g,细辛也是30g,但是用量要一点点累加,用到30g就好了,立竿见影。病人说:“这个方子好!”其实方子没有变,就是量加大了,附子量用到了50g。还有一些里热重的患者,每次来都加量,清热力量都够大了,但是患者还是口干舌燥、没有津液,说明还是量不够,石膏用到100g、200g很正常,知母也用到50g,生大黄有时也用到十几克,都是根据症状一点一点加。还有用川芎、水蛭、土元治疗一些顽固性闭经,如闭经几年的病人,那用量一定要稍微大一点,另外,治疗头痛,药物用量没有40g、50g是不会起到缓解头痛作用的。


总结

最后总结,中医经方看病,那感觉是高手过招、华山论剑,一定要具有这种气魄。刘老回忆胡老当时那种风范的时候,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似无奇,但疗效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叫魄力!都看到到了胡老在这种场面中露了一把,估计大家也能体会出胡老当年的学习精神,他从十八九岁开始学习《伤寒论》,一学学到八十多岁。而且他读伤寒、解伤寒的功夫,对每一个字的解析,都要下狠工夫,发狠地学。为什么要学?因为大家没有认可!我曾看到胡老学习的那个笔记,打印出来很厚,读笔记就行了,这就是很好的教材。胡老每天挑灯夜看,有时候一个问题反反复复、踏踏实实写一遍,放在那儿,撕了再写、再写、再写没有这种“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的悟的功夫,这个不好学,很孤独。听录音发现胡老很自信!“这个错”“这个不对”“张仲景的原文有误”,他的气魄、他的自信从哪来?从临床上悟出来。古今没有人点评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有问题,胡老是第一人!这种点评大家的气魄,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每天把胡老的书放在床头,这是一种享受,与胡老相伴,终有所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