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者丨蜻蜓FM·蒋勋美学交流会—上海分会分享心得

 标准生活 2018-11-21

生活里的唐诗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非但没有“吓”到我们的会员,反而激起了文化浪花一层层。我们把生活中闲散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变成了每周有不同的课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很多认真回课交作业的群友直呼——上学的时候都没现在用功!


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的美学交流中来,我们特别精选了两期中课题发布者的解析内容整理成合集(篇幅的原因,请原谅我们不能把每一份回课内容都展示出来),并挑选了一位会员回课,期待大家一同探寻交流。


下面,就让我们先从唐诗开始美学之旅吧。



课题发布人解析

(@肖恩-JXSH086)

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和解读诗歌

(兼回复)


@ 思小婕.JXSH056

现代的信息非常丰富,我们不知不觉被灌入许多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概念。语言是通向智慧的小舟,也同样是智慧的墙甚至牢笼。诗歌的角色则很微妙,它借助语言来消融语言的局限性。我们解读诗歌不是为了把诗歌变成可被完全测量和可定义的东西,我们解读诗歌是一种心灵实验,从不同个体的角度去碰触诗,去感受诗,然后,唤醒诗句给我们的祝福。

 

你提到“比如刚才在看关于锦瑟的某帖子,研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例举了十几种观点,看着看着,心变沉了,我很明确感觉到,这首诗正在被变得干巴巴的,它独特的隐喻美要被这么多解析榨干了。”


@ HH-JXSH060 

你作业的摘录“这时候便会有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浮现脑海,这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么无限好,就要近黄昏了呢?有时一个让人惊艳无比的落日,也就短短几分钟。其实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相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也就转瞬即逝的时间。”

 

原诗开头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代人喜欢登高遣怀,心情不好了去高处去,开阔处。后两句是心情的忽然转化,“只是”在古时解读为“正是,就是。”夕阳无限好,不正是因为接近黄昏啊!请再从这个角度品味下。这句诗这么读是不是格局大了许多。


@布衣杨琪JXSH073 

@怪兽阿姨---jxsh186 

你们作业内容的摘录分别为“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两句,却常让我在某个时刻热泪盈眶。引起我的共鸣,这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在这一段过程里完成了对自己的接纳。” “即使生活依旧没有任何改变,但每一次抬头看月光的那一刻,心是欢喜的,自在的,自由的,快乐的。”

 

我很欣赏两位的回答。并想一起回复。

 

艺术文学是心灵的救赎,它们带来不了财富名望。但它们最重要的使命是提醒我们去看比所谓现实更美好的东西。有人会觉得喜欢艺术文学不现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文学和艺术要我们去面对心灵的现实。

 

文学艺术让我们获得心灵得以腾挪的空间,补全了生命的体验。无论这种喜悦和自在多不足为外人道,它使我们的生命不只是被收编在眼前的空间中。


@鲶鱼先森.JXSH178

你的作业摘录“眼中的李商隐。李白被称作诗『仙』,杜甫被称作诗『圣』,王维被称作诗『佛』,称李商隐什么比较好呢?我希望称他诗『人』,李商隐的一生不长,但他一直在做『人』的事情。”

 

李商隐被称为晚唐第一“人”。的确他是被当作了诗“人”。这个人字包含了作为人的承担的重量和悲剧性。我们都喜欢英雄和圣人,因为他们满足了我们某种渴望,但我理解的大智大勇也包括能面对自己人的这部分,能如其所是的看自己看别人的人生。


@菲.JXSH088

你的这篇作业完成度很好,鼓掌!你提到了“李商隐真的是细节高手,虚幻的情感,若没有落到实处细微处,终究不能动人。就这两处游戏,看似白描,但是可以咀嚼遐想的内容实在多,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在寻常处,道出不寻常,这就是诗人。” 写的很到位。

 

不妨思考下,“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如果变成现代文,我们会填入什么动词和形容词。诗人把哪些隐藏了。于是诗句反而获得了大浪漫,大自由。


@王敏JXSH071

你的作业摘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眼前出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安心,宁静而透彻,写到要去往江苏的船只,与水之间,船是一份记念,更是交相辉映的产物,只是这里却隐隐的感觉有一份杜甫的寄望或是念想。

 

这诗有同学觉得庸常。真的是这样吗?后两句其实真的非常厉害。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用两个小的空间框,包括了什么的,包括了几乎无限的东西。 千秋雪,巨大的时间,万里船,无限的距离。把时间和距离放一起,中文有个词:“宇宙”。

 

这首诗可真的是高手诗,绝对不落俗处,所谓举重若轻。


@俊池JXSH094

你的作业摘录“人到中年经历过生死,学佛的好要之心顿起。喜欢安静独处,兴致来时会独来独往。年轻的时候遇到“水穷处”的困境,会急于去破解,但到了中年则多了一份“坐看”的淡定。会遇到某个人某件事,给到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我们前面刚刚做个关于孤独的话题,我们羡慕古人大家对孤独的从容。但我鼓励诸位去,不但了解孤独的模样,了解孤独应该有不同的姿态,谅解自己和别人面对孤独的不同的方式。孤独是个大词,落到每个个体身上,应该让它有不同的折射,孤独也不能被求同。

 

不如把这个当作个背景的旋律看,别着力。着力就劲使大了。诗歌如此,智慧也如此。

 

@顰兒 JXSH069

你的作业摘录“今夜翻這些詩集,似乎為自己那些不為世容的怪異找到了些許出處。來自於「天若不愛酒,愛酒不愧天」的放浪,來自於「陳侯立身何坦蕩……不肯低頭在草莽」的自傲,來自於「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悲憫,來自於「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的孤獨。帶著這些放不下的,繼續陪伴兒子在萌芽之路上。給他看,我十幾歲時,抄的詩句。

 

还有你提到“慶幸於年少時與詩相遇,但大概也因此走進了詩的局限。”

 

既然谈个人体验,我恰恰想法,我30岁以前几乎视诗歌为仇寇,能不读就不读。因为觉得没意思透顶,如果知道谁爱文学尤其爱读诗,我一定会嘲笑对方。我没有走入诗的局限中,却走入另一种桎梏。决定把身心托完全托付与现实世界。过了一些年,我发觉生命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自由,这时候才渐渐主动接触文学艺术。


@ 橙子JXSH168

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中国是否可以产生超越李商隐、杜甫、王维这样的诗人或者诗?”

 

您的问题是我们共同的问题。我们面临几个挑战:

 

1 现代汉语就是一门新的语言,不到100年,语言远远未成熟。唐诗则是汉语当时发展了千年了。我们现在拿汉语写作的人真的要简直吃力的不得了。

 

2 现在是信息知识概念大扩张的时代,其实对诗歌反而是伤害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轻易的用既定的概念,模块式的去堆砌,填补思考。你的思你的想一旦被模块填满了,就没有诗歌的空间了,因为创造诗歌需要心灵的自由。

 

前面我们聊到读诗歌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让自己坚固的知识或概念松动一下,希望能从这些缝隙里略微长出点儿智慧。

 

这留给同学们举例 。换个角度我今天订制了英国毛呢料子的西装,觉得很帅,没有人会用不现实来说我吧。我连着几天在家琢磨词句想写出一首诗来,恐怕有人会说这种行为不现实吧。这两个都是所谓臭美之行为,都不赚钱,都不能当饭吃。

 

比如拥抱到底是满足你身体的现实还是心灵的现实,拥抱不能当饭吃。为啥还有人需要拥抱需要举高高(^ ^)

 

我觉得现实这个词到底是什么大家都没弄明白,就开始滥用了。我们现在过度依赖所谓有力量的词然后...


@风继续吹jxsh161 

您的作业摘录“也许我们都要鼓足勇气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打败,颓废、自暴自弃。我希望我到八十岁都会纯真的像个小女孩,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看到你的回复我挺感动。我常看到大家聊起生活的挑战时,对应的词常是“勇气”“打败”。现在这个社会的构架核心被这么设计,把每个人放置在一种抗争中,社会因此获得“前进”的动力。我们喜欢王维,喜欢他的诗,应该不是为了获得勇气而读的。这种带来“安静”力量的诗能给我们什么呢?我想很可能是比勇气更厉害的东西,硬要套上一词的话。那就叫它“自信”好了。我在一开头讲到诗带给我们的祝福,我很希望自信能排在前几位。扯远一点,那我们怎么知道它是自信而不是自负呢?有一个好办法。自负一定是带给自己痛苦的。


@丫雅 JXSH154 

以下是您女儿替妈妈做的作业。实在是关键时刻靠谱的好丫头。其实算是这次收到的作业里信息量很大的一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虽然晚唐,但他一人的文学成就不知道要超越多少盛唐诗人。算是大唐帝国的落日的余晖吧,黄昏的夕阳无限好。似乎任何一个庞大辉煌的时代没落时都会出这样的人物。他的作品其实更像是印象派的,因此晦涩模糊。

 

是他首创了无题诗。你看之前的诗,都是有题目的,写明给谁的,在哪写的。诗几乎成了当时人交流的重要工具。诗就像你写email 一样 需要一个标题。而他的无题把这些都抛弃了,给诗人更多的创造自由。从此也苦了读他诗的人。


@angel+JXSH098

谢谢介绍了这首好诗给我。我之前没有读过。原诗见下:“《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第一次读觉得自己几乎被老杜埋伏了。水流和云,心与意的平静,让人想置身事外。春天的悄悄接近尾声了,而万物生命却在自我张扬着。又是一处漂亮的转折。说了这么多悠闲,春景,然后心情一收回来依然牵挂北方的战争情形。这首诗处处是转折,一句接一句的心境的转化,层层叠进。却并不让人感觉突兀。杜甫真的很强的。

 

顺便说江东就是指江北,北方地区。和现在的用法不同。说到生命的虚无和伤感,落魄诗人用什么来抵御虚无?他们也只剩下自己的文字了。靠文字的把自己撞上的大虚无,大悲怆,如其所是的增不减的描述下来,(我们曾经聊过诗也是为了心灵的真实)然后诗人才可以与自己的命运做和解。


@衣娃+JXSH148 

摘录你的作业“前两天看到杜甫“漫兴”系列的一首——“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作虽有力量与深度但读来常常有“背着石板看戏”的感觉。”

 

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是杜甫诗里比较平庸的一首,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维持一股劲。断肠,颠狂,轻薄,处处想要高潮,处处就现疲劳。比起刚才一首不如许多。至于杜甫的诗有所谓力量与深度,是后人想要给他戴的帽子,尽管他没戴着帽子,我们都还隐约觉得他戴着帽子。


为什么要分诗仙,诗鬼,诗佛,诗圣呢?因为人需要平庸的分类,有了这种概念和定义后方便自己理解。但这种方便最终成为累赘。我们读诗的重要目的之一,不就是为了亲近文字上的自由么。因此我非常不喜欢用这些“外号”诗人需要如期所是的写作,我们也要如其所是的阅读。


@Amy姐.JXSH001

《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杜甫的这首诗:第一句起手的真孤高。让大自然的山去应和张氏的独往来之精神。是山求人为伴,不是人求山收留。不贪这句来自“左传”?不贪财方能感知真宝藏,无伤害之心才能近距离观察动物。这句成为discovery channel的副标题怎么样? 


诗几乎句句引自典故,我们虽不能理解意思,但依然感受到诗句中隐藏的大气度,来自经典的气度。有时候想,我们这几代人是忽略经典,轻视经典的。器物的先进让我们对所处的文明过度自负。


藏字,藏句与书法里藏锋的意思相同。过于落在实处,甚至张扬,夺人眼球在文人的审美里就是俗气平庸。不但如此,字和意被藏,作品更容易获得自由。作品的意义和高度也将超越作者本人想赋予作品的意义和高度。作品经过读者能生出新的东西来,这也是我们需要读好作品的意义之一,让作品不断在我们的阅读中再生。



下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锦瑟”。

 

在这之前我想再谈谈真实。这段摘录自“无问西东”的剧本,而剧本参考了书“南渡北归”:

 


陈楚生饰演的二十年代清华学子吴岭楠,文科全部满分,但理科却“不列”,这让他感到十分懊丧与迷茫。他去找导师,导师问他坚持学理科的原因,陈楚生眼神空洞地说,“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学理科”。导师沉默良久,告诉他,“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而说出这句话的导师,其原型就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著名的传奇校长梅贻琦。

 

下面聊锦瑟了哦: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这虽然以乐器为题,依照古诗以头两字做题目,因此还是无题诗。

 

什么是锦瑟?就是非常华美的瑟。我了解以前古人习惯用锦缎裹着乐器。中国纯血统的乐器没有共鸣腔,不像琵琶,所以包裹不太影响声音。

 

为什么偏偏是五十弦,史记里面有。太帝因为听到五十根弦的瑟非常哀伤,无法承受,于是破瑟,减半为25弦。还有一点,锦瑟是美丽而又高贵的,我们暂时不管诗人想描述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这“五十弦”的意思,大部分是没有争议指年龄岁月,才有后面的一弦一柱思化年。昨天有人提到因此需要珍惜生命,不要虚度,我想补充句,无论你人生有没有虚度到那个特定的时候,一定都会思华年。

 

“无端”的意思是怎么忽然间就一下子这么多岁月过去了。

 

第二句,“梦蝶”和“托杜鹃”分别虚妄和执着的转化。两个典故大家稍微查下就知道了,不复杂。但虚无和执着是核心。

 

“无端”就是怎么会这样?怎么会一下子五十年了?作者写的时候大约47岁,近50。

 

好了第三句就是很多人头疼的了,因为压根没现实主义的解释,珠化成了眼泪,玉变成了烟,是珠和玉哦又是美好的东西,不但美好而且是某种坚固的东西。这里其实写的是时间带来的变化,终将玉化成了烟,珠成了泪滴。

 

什么样的事情需要用珠和玉的消散来形同?我们认为这首诗是诗人的自哀之作么?我比较怀疑的。

 

好了最后一句了,“此情”是什么,其实是包括前面蝶与鹃,玉与珠所包含的感情,这半句的意思是不必等待事后才知道珍惜。下半句,这个“只是”,我们前面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里已经解释了,为“正在,当下,就是”的意思。好了,这下更有意思了。

 

那只是当时已惘然,就应该解释为,其实当时我就是知道要失去的,幻灭的我怎么样也留不住的。最后一句的真正意思就是如此。

 

你们都读了李商隐的一生遭遇了。他这种境遇,遇到美好的事物和人,他当时第一个反应是,这么好的,我不会拥有吧,我终将失去它吧。这样的收尾,比起那些浪漫的解读,是真正的人生震撼。

 

不管您同意否,请按照我的解读,重新读一次。早上我们说过解读诗是心灵的实验。上次和人聊,诗词为什么这么美,其实不是美在词语,真正的美是美在情感上。好的诗人是人类的感官,人类内心最细腻,最模糊不能厘清的情感,最难以捕捉的那一瞬间,被他用文字留在了诗里。

 

正因为这种模糊性,一旦被彻底解释就变得面目可憎,所以只能用诗,只能用诗的语言。

 

这个课题讲完啦,感谢大家的耐心。


附:本期最佳「回課」

@ 怪兽阿姨---jxsh186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的王维的一首古诗,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呢,以前小的时候并不了解这首诗的意境,只是觉得美而已。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能够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情了。 


就像王维年轻的时候,他也有一番抱负,而我也是一样,毕业后的十几年来,认真工作,就像上紧发条的马达,停不下来的陀螺,到处奔波劳碌,从机场候机室到出租车上各种电话,邮件轮番轰炸,每天处理上百封邮件,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诗,文学等早就被塞到不知那个角落去了。


有一天晚上出差,住在苏州的西园宾馆,感觉浑身酸痛,抬起头来,忽见窗外月光照进窗户,撒在地上,晕染出白色的光线,那一刻,只有一个声音:必须到院子走走。 


这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一下子就跳进我的嘴里,脱口而出。这首诗是诗人在后期做官不如意的时候隐居在山间别墅里所做,那时,诗人心中纵有无限想要报效国家的心,无奈现实的情况不允许,诗人也就寄情山水,写出这静逸的诗句,就像我站在古代园林的苏州西园抬头看天上的白月光毫不吝啬的撒下自己的光芒,肆无忌惮,爽快而大气。 


接下来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地处闹市区域,没有浣衣女的笑声,没有小渔船的飘动,但这美丽的景色如果我没有欣赏的心思也就完全看不见啊……诗人的心态感染了我,我也是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眼睛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此一刻,我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工作占据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忘记了生活不仅仅是只有工作这一件事情而已。


有的时候,诗句就像生命中的那一个身体的声音,在特定的时间里面,忽然出来,用当头一棒提醒你,要不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好好看看这生活的世界,就像那个“忙”字,如果没有了心,就“亡”了。


感恩诗歌,感恩那些曾经让自己心灵在某个时刻被深深打动的小小的瞬间,即使生活依旧没有任何改变,但每一次抬头看月光的那一刻,心是欢喜的,自在的,自由的,快乐的,那些微小的片段,也许我们都没有办法决定我们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无限拓展我生命的宽度,这些诗歌,这些感动就是生命宽度的最赞的滋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